千千小说网 www.qqxiaoshuo.cc,最快更新骁骑 !
————————————
事出突然,李玄、郭嘉和诸葛亮等人事先没有得到一点风声,等到他们闻讯之后,李利已经当着蔡邕、孔融等当代大儒的面当众宣布了。
皇帝一言九鼎,话已出口就不能更改,断无收回成命之理。
更何况,晋国初立,皇帝的威信不容置疑,哪怕这个决定是错的,也要将错就错坚决执行下去。
有鉴于此,得到消息的陈宫、诸葛亮和李儒三人第一时间赶到进宫,积极应对即将到来的轩然大波,以及消除由此引发的动荡和其它负面影响。
赶来皇宫的途中,他们就已经想到,十二年前西凉初定,钱粮紧缺,局势不稳,可是李利却在处境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不惜一切代价筹建太学院,并借用汉帝之名强行征召各州各郡名士前来长安授学。由此不难看出,李利当时的决定并不是盲目之举,其目的就是为了亲手筹建学院,培养出一大批青年才俊,等到时机成熟之时再将科举制推出来,用科举取士取代原有的推荐出仕,从而彻底改变现有的出仕制度。
一念至此,他们很清楚,这是李利筹谋已久的长远布局。整个布局完全是由李利独自策划的,所有人都被蒙在鼓里,直到彻底揭开面纱的那一刻,他们才后知后觉。
从李利当众宣布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表明了坚定的立场和态度,全面推行科举制的决定已成定局,无论遇到多大阻力都无法动摇李利的决心。
事已至此,李玄等人也无可奈何,唯一能做的就是积极面对,随时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准备。此时他们之所以跟随李利进宫。其实就是为了和李利商议科举制的利弊,如何维护朝中那些既得利益者的自身权益。这个问题不解决,可以预见。西凉境内一定会大乱子,虽不至于一片混乱。但局部动荡则不可避免。
毕竟,那些跟随李利一起征战多年的将领和各州郡的文官们,辛辛苦苦奋斗多年,其目的就是为了封妻荫子,给子女谋个好前程。可是一旦推行科举制,那么他们现有的一切就将付诸东流,自己的子嗣将来想要出仕还得参加考试,不能通过考试就无法出仕。这种结果是他们无法接受的。不能接受就必然引发他们对李利的不满,随之而来的就是局势混乱,政局动荡。倘若任由这种局面发展下去,势必动摇整个西凉的根基,后果将不堪设想。
所以,当务之急就是消除文武百官的抵触情绪,详细解读科举制的有利一面,设法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对他们施以安抚,从而将有可能到来的动荡扼杀在摇篮之中。
趁着喝茶的空隙。李玄将自己和郭嘉等人的忧虑和盘托出,既而恭声道:“科举制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显贵都可以通过科举出仕,这样以来。朝廷就可以大范围选拔人才,择优取士,自此以后就不会出现无人可用的局面。此外,还可以打破世家门阀和士族独占朝堂的格局,对巩固我朝统治地位大有裨益,实为巩固国本的上上之策。”
说到这里,李玄语气一顿,抬头看向李利,却见李利面带微笑的对他轻轻点头。却并不接话。
显然,李利很了解李玄。知道他惯用欲抑先扬的陈述方式,首先肯定科举制的优越性是为了表明他坚定支持李利的立场。然而在表明立场的同时他又有许多顾虑。如果李利此时接话,主动询问于他,那么他就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说出自己的担忧。奈何李利根本不接招,静等他把话说完,这就迫使李玄必须慎重组织语言,该说的可以说,不该说或不确定的就不要说了。
眼看李利微笑不语,李玄颇感无奈的摇头一笑,继续道:“正如陛下此前常说的一句话:凡事有利就有弊。科举制固然有着诸多裨益,却也有不足之处。不久前,我朝新立大封群臣,文武百官皆有封赏,这就是陛下曾经说过的‘既得利益者’。按照惯例,等到他们的子嗣长大成人之后就能自然而然地举荐出仕,或从文或从军,都能得到一官半职。
可是推行科举制度之后,这种局面就会随之改变,文士出仕必须参加科举考试,武将出仕也要经过武举选拔,其结果就是众多功勋之臣的子嗣极有可能无法顺利出仕,这等于是断了他们的后路。果真如此的话,形势很严峻,后果无法预料。”点到即止,李玄直接点破利害关系,而后闭口不言。多说无益,他很清楚话说到这个份上,意思已经表达的很清晰了,至于李利如何决断,就不是他李玄所能左右的。
听完李玄的话后,李利不置可否的微微一笑,既而将目光转向陈宫、诸葛亮和郭嘉等人身上,问道:“看情形,你们几个已经提前商议过了,想法一致?”
“陛下英明,臣等确有此意。”陈宫四人纷纷出声附和道。
李利微微颔首,笑道:“众卿对科举制心存疑虑,朕能够理解。任何一项制度或政令在颁布之初都会遭到抵触,这种例子有很多;诸如商鞅变法之初的立木为信,始皇一统六国时的焚书坑儒,等等。虽然所用的手段和方法不同,但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施新法。科举制度也是如此。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会阻力,这并不奇怪,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这才是做事的态度。只不过做事要讲究方式和方法,像始皇焚书坑儒之举未免太过偏激,效果虽好,却得不偿失,不可取也。”
说话间,李利起身缓步走到堂下,坦然说道:“实行科举取士之后,的确会涉及朝中百官的切身利益,对其子嗣出仕有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极其有限,并不足以动摇我晋国之根基。换言之,现在推行科举制才是最佳时机,因为他们都是刚刚获得显赫的官爵,如果担心子嗣无法出仕,那就提前做准备,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教育子女,将后代培养成才。如果他们的后代确有真才实学,又何必担心科举考试呢?反之,如果全是一群草包,出仕之后只会误人误己;与其这样,还不如待在家里继承父辈的爵位,安安稳稳的做个富家翁又有什么不好?”
郭嘉接声道:“陛下的意思是科举制度并不是彻底取缔现有的官爵,百官们所得的爵位还可以沿袭下去?”
“当然。”李利应声点头,朗声道:“爵位是文武百官费尽心血换来的,这是他们应得的富贵和荣耀,岂能轻易取缔?推行科举制并不等于取缔现有的官秩体系,它只是一种新的出仕途径而已,使得我朝选拔人才的方式更加多样化,让出身平民的有学之士可以通过正常途径出仕,凭借自身才学改变自己的命运。此外,我朝并没有完全废除举荐出仕制度,各州刺史和拥有列侯爵位的封疆大吏和功勋之臣都可以举荐贤才,只是他们在举荐人才的同时必须慎重考核,不能随意滥用职权,必须担任应有的责任,简而言之就是一体连坐的奖惩机制。”
李利的话音未落,诸葛亮便起身附和道:“陛下思虑周详,此法可行,微臣请缨参与此次科举取士,还望陛下应允。”
“陛下英明,臣等愿效犬马之劳,听凭驱使!”紧随孔明之后,李玄、郭嘉、陈宫和李儒四人纷纷起身附和。至此,科举取士制度算是正式确定下来了。
李利笑声道:“好,如此甚好。这是我朝第一次科举取士,试题由朕亲自拟定,具体事宜就由你们五人协同办理。元忠任文试主考官,公台从旁协助;武举由奉孝任主考官,孔明从旁协助,文优为此次科举考试的监事。所需官员和一应设施均由公台负责调度安排,开支用度由户部拨发。根据此次参试的人数确定录用比例,文试初步拟定为二十取一,武举为三十取一,名列文武科举前一百名之人有资格参加殿试,届时朕要召见他们,亲自考核,通过殿试者可以破格提拔留用。”
“臣等遵命。”李玄等人欣然领命。
第一次科考就这样敲定了。这时,郭嘉笑呵呵地道:“看得出来,陛下为此次推行科举制筹谋已久,方方面面都已考虑周全,反倒是臣等后知后觉,虚惊一场。呵呵呵!”郭嘉那爽朗的笑声感染了在场的众人,让养心殿里的氛围陡然变得轻松起来。
李利闻声笑道:“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朕出身寒微,深知黎民百姓之疾苦,更知道平民子弟出仕的道路何其艰难。当下,百姓们一代为民,子孙后代都是平民,根本没有改变命运的机会,而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平民根本读不起书。为了巩固我朝的执政地位,我们所能依靠的就是平民百姓,所以让他们获得读书学习机会就是我所要做的事情。现在我朝只有一所皇家学院,这还远远不够,未来还要筹建更多的学校,二十年之后我朝治下所有乡亭都必须设置学校。倘能如此,朕此生便再无遗憾了。”郭嘉、诸葛亮等人闻言为之动容,内心深处的震惊更是无以言表,第一次感受到李利竟有如此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这句话对于李玄、诸葛亮和郭嘉等人来说无疑是陌生的,之前根本没听过,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理解这句话的真谛。
——————未完待续——————————————————
<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