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 重生在好莱坞 > 第八百二十三章 胜利者才有的特权

第八百二十三章 胜利者才有的特权

作者:白色十三号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千千小说网 www.qqxiaoshuo.cc,最快更新重生在好莱坞 !

    “称赞我是犹太女性的骄傲。”

    凑在瑞恩的耳边,娜塔莉压低了声音,“如果影片没问题的话,他们会在这个颁奖季支持我。”

    “这是好事。”瑞恩轻轻点了点头,“亲爱的,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你最大的对手会是詹姆斯?卡梅隆。”

    “我上周见过吉姆。”娜塔莉显然不认同,“他并不认为自己会获奖,即使《阿凡达》有你们预料之中的那般成功。”

    剧院的灯光忽然熄灭,银幕上出现了行方米拉麦克斯的标记,瑞恩没有继续说什么,实际上詹姆斯?卡梅隆已经不在乎那座小金人了,奥斯卡最佳导演的份量在世界之王的心目中,恐怕还没有一项新的电影技术重要。

    卡梅隆本人也很清楚,这样完全以cg制作的科幻类影片,也不可能获得奥斯卡的青睐。

    不过,迪士尼还是会为《阿凡达》公关,因为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影片的商业收益,而公关的重点肯定不是最佳导演。

    前世今生,《阿凡达》最大的奥斯卡对手,已经在大银幕上拉开了序幕。

    b连的拆弹小组由三个人组成,一次任务中他们牺牲了拆弹队长,于是影片主角詹姆斯加入了进来。詹姆斯是个带有英雄主义情结的人,他丝毫不畏惧自己的死亡,他根本不遵守作业程序,总是单枪匹马的去拆除炸弹,甚至为了行动方便,不惜一次次的冒着危险脱掉拆弹服。

    詹姆斯不像他的队友那样整天处于心惊胆战的恐惧和“今天我们幸存了”这样的祈祷状态,他更像一个疯狂的技术类高手,当他跟一堆炸弹卯上时,为了更专注起见他敢于放弃所有的安全措施。

    这位老兄似乎把拆弹这样危险的工作当成修车那么简单,就像黑客迷恋网路技术一样,他明显“沉迷”于拆弹的过程。当人们都已经撤离炸弹周围,可以安全地引爆它时,詹姆斯拒绝撤离,为了战友和伊拉克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他总是坚持将炸弹拆掉。

    很肯定的是,在拆弹过程中,詹姆斯获得了一种强烈的快感,当他拆完炸弹,回到“悍马”里点上一支烟时,表情就像刚做完爱一样。疲倦而满足。

    或许詹姆斯真的不畏惧死亡,偏偏是这个不畏惧自我死亡的人,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却被他人的死亡所触动着,包括美军战友和伊拉克人,这些人的死给他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着他的心理和行为。

    詹姆斯面对看不到的敌人,打一场不知道该和谁打的战争,这一切都让他有些不知所措。但骨子里美国人特有的英雄主义情结又让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使眼前的一切好起来,因为在这个貌似虚幻的战场上,战友们的伤亡却是实实在在的。

    再来说这种英雄主义,当一个人怀着坚定的信念。有着明确的自我意识,同时在行动中表现出出常人的勇气和魄力,取得造福于群体的功绩时,人们说他的行为具有英雄主义。

    这就是影片的立场之一。美军在其中的形象虽然并不高大,甚至与那些伊拉克人一样都是弱者,却无比的正面。这或许与《变形金刚》那种展现美军强大的方式不同,但从本质来说,也没有太多的区别。

    因为他们都是在塑造美军的正面形象。

    当然,这些都是影片的基础立场,它外面包裹着的全是‘反思’。

    影片使用了纪实拍摄的手法,晃来晃去的肩扛摄像机镜头带来了真正的伊拉克战场,周围到处是胆战心惊的美军士兵和蚂蚁一样的伊拉克人,身处战争之中,大家都是弱者。

    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大兵随时有可能坐上“土飞机”;伊拉克武装分子也轻易地倒毙在美军的枪下;平民们更是不用说,双方的任何一个小小冲突,就足以碾碎他们。

    或许确实对战争片大场面力有未逮,娜塔莉明显使用了更多影片文艺化的散漫叙事手法,通过詹姆斯的眼睛,展示了一个个的片段,,却真实的让人窒息。

    开场死去的拆弹员,就是娜塔莉在给观众展示正确的拆弹程序,通过正规程序的演示,为詹姆斯出场后疯狂的‘个人英雄主义’行为留下参照。

    拆弹员之死其实就是娜塔莉本人的开场白,她先破除掉人们惯常的观影心理,严正的声明,面对战争谁都是弱者,真实的战场上没有史蒂夫?罗杰斯,更没有几十次都不炸死的兰博。

    赏金猎人之死中,猎人头目的造型拉风至极,抛开彪悍的装扮不讲,单是手中那把巴雷特大狙,就能酷死一大片,按照常规的电影思维,这又是一个怎么打也不死能够横扫所有战争片的级英雄。

    可是几分钟后,拉风的猎人头目就被伊拉克人一枪狙中心脏挂掉,也再次向观众展示了战争的残酷。

    接着的医官之死中,詹姆斯所属部队里的心理医官,要出去给予拆弹小组实际上的帮助,于是他找到正要出勤的詹姆斯小组,要求一起出任务。

    结果很不幸,一枚土质炸弹要了上校的命。

    还是那句话,面对战争,官衔和职务不是死神放过你的标志,上校炸死后,一个士兵冲过去,痛苦的喊着,“我刚才还在教他怎么用电台……”

    人命说没就没了,哪怕上一分钟还在一起吹牛。

    娜塔莉就用镜头这么冰冷无情的告诉观众——战争,就是这样!

    在‘贝克汉姆’之死中,其中詹姆斯完全认错了贩卖dvd的‘贝克汉姆’,他以为他比别的美国人更了解伊拉克人,能和伊拉克人交上朋友,其实到头来他跟其他美国人没有什么两样,他们连伊拉克人谁是谁都分不清,哪怕是同他朝夕相处的伊拉克人。

    美国人看伊拉克人,伊拉克人看美国人,西方人看东方人,东方人看西方人,其实大家眼里,对方种族的人都是一个样,难以分得清楚,这就是隔阂,这种跨越种族的隔阂,就像是信仰和意识形态之争一样,永远不会消失。

    在这里,娜塔莉明显改过剧本,通过詹姆斯说出的——美国人不知道伊拉克人想要什么,伊拉克人也不屑于让美国人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恐怕就是对这种情况极好的写照。

    战争之下,孩子是当其冲的弱者,虽然‘贝克汉姆’还活着,但躺在那里充做尸体炸弹的孩子却是真实的。

    整部影片虽然偏向于写实平淡,但也有例如“人体炸弹”。

    一个伊拉克人主动向美军巡逻队求助,说身上被绑上了炸弹,但他不想做“人体炸弹”,央求美军拯救他。

    这是一个定时炸弹,留给詹姆斯的时间只有两分钟,詹姆斯争分夺秒的拆弹,按照全世界电影的惯有模式,詹姆斯必然会在最后一秒剪断红线或者蓝线救下伊拉克平民,然后出现军民大联欢的局面。

    然而,时间没有走到最后,詹姆斯也没有选择红线还是蓝线,就放弃了拆弹,伊拉克人被炸成粉末,詹姆斯在逃离过程中被气浪掀翻在地,娜塔莉再次用残酷的结局粉碎了观众的奢望,这就是战争,战争不是拍电影。

    这种情况粉碎的不仅仅是观众的希望,还有影片的票房,这样冷冰冰的电影能够大卖那才奇怪。

    全世界欢迎美国大兵的情况没有出现,詹姆斯撤离时,伊拉克的孩子们跟着悍马吉普狂扔石头,而詹姆斯无法适应回国后的生活,重返了伊拉克战场。

    这两个片段的交相呼应,战争已经成了不可破解的魔咒,不但让人无法抗拒,更让人无法逃离。

    在伊拉克后代心中,仇恨的种子已经埋下,在以后的岁月里随时芽开花结果,而美国大兵已经深陷战争而无法适应正常的和平生活,仿佛战争成了他们存在的唯一意义。

    双方都是牺牲者,没有强弱之分,都被一个叫“战争”的魔咒驱使着……

    作为导演,娜塔莉没有在电影中直接对战争做道德判断,没有通过战争场面的残酷来唤起观众的人道主义同情,也没有制造戏剧性场面来讽刺美国动战争的原因。

    当然,她更不会“站在”伊拉克的立场上以他们的观点来看待眼前这场战争。

    娜塔莉极好的把握住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影片所有的反思,都是站在了美利坚的立场上,都是基于美国是伊拉克战争的胜利者这一最基本的条件。

    就像是《拯救大兵瑞恩》一样,对战争反思,那是胜利者才有的特权。

    当战争可以获得巨大利益时,他们无畏进攻;当战争的正义性存疑时,他们仍然不会放弃……

    从某些方面来说,《拆弹部队》完全继承了好莱坞战争反思电影的优良传统,完全符合现今的社会政治形势,符合主流价值观的需要,也符合总要在政治上表态的奥斯卡的要求。(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