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qqxiaoshuo.cc,最快更新十国帝王 !
章一
窗外淋漓的雨声让张一楼从睡梦中醒来,他睁开双眼,视线落在窗台,紧闭的窗户没透进亮光,天色未明。他披衣坐起,来到窗前打开窗户,冷风扑面,雨水落在窗前。
一个人影提着灯笼从回廊中快步行来,他抬头看见窗前的张一楼,恭声提示道:“大人,卯时初刻了。”
张一楼头示意知晓,他回到屋中,梳理好长发,为自己穿上浅绿色官袍,腰间围上九銙银带,又系上铜鱼袋,整个人便如同换了面貌,显得威严精神起来。
洗漱后,吃过些餐,管家为他递上油纸伞,张一楼接了伞,来到院门,稍微停了下脚步,抬头间,望见天空仍是漆黑一片,灯光中的雨水帘幕也似,从空中洒下来,落在地上四散飞溅,不一会儿便打湿了他的官靴。
“天成四年三月十九日,谷雨。”张一楼在心里默念了一声,“张一楼,户部员外郎,七品。”
出了宅院门,在坊间碰到不少撑伞人,都是要去上朝的官员,三三两两,还不是很多,此地距离宫城不算近,居住于此的官员并不是很多,有的也大多官职不显。
出了坊门,走上专供官员上朝和消息传递的御道,四下里的官员就多了起来,四面八方的撑伞人汇聚到御道上,提着灯笼,在大雨中向北而行,雨水在街面上敲敲打打,珍珠落玉盘一般。
马车、牛车也渐多了起来,却都行驶的很缓慢,避免马蹄、车轮将积水溅到行人身上。同是上朝的官员,彼此间礼敬有加,很是祥和。
张一楼记得,他刚为官时,官员上朝可不是这样秩序井然、礼数森严的,马车、牛车可不会去照顾行人。
但,自打秦王有一日在上朝时,讥讽了一名官居三品的大员,对方上朝时飞驰的马车,比他在沙场杀敌时纵横的战马还要威风后,就再也没人敢在上朝时放开马车速度了。久而久之,便有了今日这派相互礼敬之象。
张一楼只是百数上朝官员中的普通一个,渺得不能再渺,----,<div style="margin:p 0 p 0">即便是到了太乙殿,他也是进不去殿中的,只能站在殿外。
宫门还未开,门前已经聚集了许多官员,大伙儿三五成群聚集在一处,低声问候、交谈,宫门前有一排房子,是专供朝臣上朝时在此等候的,里面会准备茶水心,冬日还有炭火——然而房子不多,只能供给三省六部的显贵们,像张一楼这种官,只能站在屋旁的一排雨棚下。
张一楼来的不早不晚,距离宫门打开还有一两刻,他收了伞,去了蓑衣,站在雨棚下抖露蓑衣上的雨水。或许是阴雨的缘故,天色还没显出光亮,张一楼往宫墙看了一眼,卫士们披甲执戟,雨水打在他们身上,将他们身材的轮廓勾勒出来。
“张大人。”
“苏大人。”
着深绿色官袍的苏禹珪,与张一楼见过礼,就站他身旁拍打着身上的雨水。两人同年及第,关系还算不错,不过从官袍的颜色上就看得出来,苏禹珪是六品,在升迁速度上,不到两年,已比张一楼这个同年快了两个台阶。
“看,那是何人?”
“那不是石帅嘛?他不在陕州,怎生入朝了?”
“还能因为何事?还不是上面那些大人物,对那边动了心思?”
“你是......”
“噤声!可不能出来,事情还没定,谁私下议论、散播谣言,被上面那几位知道,少不得要脱层皮!”
听着身旁不远处同袍的议论,张一楼不动声色,苏禹珪也没有参与讨论的意思。恰在这时,苏禹珪身旁又到了一人,收起伞,露出面容来,不是苏逢吉是谁。
“张大人,苏大人。”深绿官袍的苏逢吉对张一楼和苏禹珪见礼,然后笑道:“人人都在议论朝堂大事,为何两位大人独独置身事外?”
张一楼回礼,没话,苏禹珪却道:“苏大人有何高见?”
“两苏”关系非比寻常,苏逢吉性子较为开脱,故而不吝言辞,有意无意看向武官那边,“河中节度使李帅、保义军节度使石帅,相继入朝,上面那几位有何心思,岂非已跃然纸上?这些年来,帝国岁岁丰收,国库充盈,禁军都已扩充到了三万。在下听闻,今岁帝国将再整编禁军两万,时间不是深秋,而是提前到仲夏,此意为何,已不言而喻。再者,那边两位大人物,愈发不肯消停,天子之怒已发,岂能不九洲震动!”
“新编两万禁军,实非事,要提前到仲夏时节,可不容易。”苏禹珪心中暗暗吃惊。
苏逢吉笑了一声,“若是这两万禁军,有一万自河阳百战军中成建制选调,苏大人还会认为很难吗?”
苏禹珪不出话来,若果真如此,的确没什么不可能了。
两人着话,忽然看到面前走来一人,服紫色官袍、着金玉带十三銙、配金鱼袋,大腹便便,满脸堆笑,弥勒佛一般,不是冯道却又是谁。
“冯相。”三人不知冯道缘何会直接向他三人站立的地方行来,连忙躬身行礼。
“两位言谈正欢,不要怪老夫打扰才是啊。”冯道眯着眼,挤进来与三人站在一起,却没看闻名洛阳的“两苏”,而是面向一直“默默无闻”的张一楼,“方才老夫瞧见,‘两苏’相谈甚紧,唯独员外郎不发一言,却是为何?”
冯道放着专供的屋子不去待,而跑到雨棚下来,顿时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众官员表面不动声色,却都睁大了第三只眼瞧着这边。
张一楼温声道:“两位大人所言之事,下官不甚明了,故而不言,”
冯道笑呵呵不置可否,转而道:“员外郎之前所言的户籍管理改良一事,老夫与几位宰相论过了,甚觉得好,待会儿散了朝议,员外郎可有闲暇为老夫详细?”
张一楼肃然,拱手行礼,“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旁边,“两苏”皆露震惊之色。
此事不胫而走,顿时在许多官员心中激起千层浪。
这是明显得不能再明显的信号——张一楼的机遇来了。
至于这份机遇到底有多大,眼下的旁人还无从知晓。
“秦王殿下到了!”
不知是谁叫了一声,宫门外的官员们立即停止了各自的话题,纷纷站直了身子,准备行礼。
马车在众官员面前停下,一名甲士快步上前,撑开一柄大伞,帮着撩开车帘,一名身着盘龙异文袍的年轻人,躬身从车厢中走出,往马车前一站,丰神俊朗。
“见过秦王殿下!”
无论是屋中的大员,还是雨棚下的官,俱都躬身行礼。李从珂、石敬瑭身在人群中,别无二致。
“诸位免礼。”巨大的伞盖将雨帘隔绝在外,秦王伸出一只手来,略作示意。
正当此时,钟鼓齐鸣。
宫门缓缓打开。
“百官入朝!”宫门前,响起一声洪亮而经久不息的传唤。
秦王自百官面前不急不缓行过,从末尾到排头,走进宫门。
百官尾随其后,依官品排好队列,鱼贯而入。
张一楼看了一眼宫墙上的天空,只见天色方明。
......
百官肃立殿中,李嗣源高坐皇位,至此时,天已大亮。
视朝期间,李嗣源着的是衮冕——皇冠上有冕板,板宽八寸、长一尺六寸,垂白珠十二,以组为缨;身穿玄衣纁裳,有十二章纹饰:衣上有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蠡等八章,裳有藻、粉米等四章;内穿白纱中单,腰束革带、垂大带、蔽膝;佩鹿卢玉具剑。
帝王威严,外有衣衬,内由气实,寻常人等,自是不敢直视。
百官拜过之后,如往日一般,各自奏禀诸事,李嗣源一一给予批示,言谈颇为详尽,并非只个“可”与“不可”。
诸事奏完,殿中安静下来,气氛愈发肃穆,直到这时,今日朝会才算是进入正题。
枢密使、同平章事安重诲,出奏一事,引得不少官员倒吸凉气,他道:“自陛下君临天下以来,四海承平,国势日盛,官知其所为,军知其所战,民知其所耕,此乃陛下圣恩浩荡,泽被天下之故也。唯独两川之地,山匪不绝,道路不靖,屡有事端,民深受其苦,不可不察也。故臣以为,当于两川之地,再立节度使,遣能者以驯之。”
“遂州,果州,阆州,绵州,皆多事之地,臣奏,以遂州设一节度使,以果州、阆州再设一节度使,另向绵州增派精锐将士,如此,方可护佑一方安宁。”
分割蜀地以弱其势,增派蜀官以制其帅。这就是安重诲所言的核心意思。
李嗣源不置可否,在许多官员惊讶的目光中,淡然自若,看向李从璟,道:“秦王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知天下兵事,任卿所奏授节度使、调遣兵马之事,秦王以为如何?”
站在群臣最前,为群臣之首的秦王,出列奏道:“任相所请,乃老成谋国之言,儿臣鄙陋,窃以为可。”
李嗣源颔首表示了解,又问其他几位宰相的意见。
诸人意见一致,都认为安重诲之言可行。
李嗣源三问群臣,群臣无人言不可。
如此大事,秦王、宰相们一致认为可行,岂是巧合?
群臣谁不知晓,此事早已有了定论,拿到廷前走程序而已。
三日后,李嗣源下诏:
以夏鲁奇为武信军节度使,出镇遂州;以李仁矩为保宁军节度使,出镇果、阆二州;以武虔裕为绵州刺史,并增戍兵。
诏令下达,两川震动。
此举,意味着帝国解决两川之事的步伐,已进入真刀实枪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