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qqxiaoshuo.cc,最快更新七零年代女厂长 !
114
12月22日, 上午,高市长开完了早会, 回到办公室拿起桌子上的报纸, 省报头版头条赫然映入眼帘,“军民一家亲,清河鸭捐赠五十万元物资”, 直白简洁, 标题下方配了一张图片,一排装满了援军物资的货车雄赳赳地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出发!
省报花了半个版面的篇幅报道这个新闻, 除了头版, 下方还有本报评论员文章, 高度赞扬了清河鸭集团支持我军, 发扬军民一家亲的传统优良作风。左侧还有一个豆腐块“清河鸭辰山县人的骄傲”, 用寥寥几百字介绍了清河鸭的发展历程, 以及现在的规模。
认真看完后,高市长高兴地说:“这个小余同志办得好啊,十辆大货车一路开到南方, 真给咱们省长脸, 我看这个事恐怕要上人民日报。”
许秘书边给他添茶边说:“可不是, 这是建国以来, 第一次如此大手笔的援军吧。余总这个魄力, 真是让人佩服。高市长你有所不知,外面已经开始议论打听清河鸭了。”
高市长挑了挑眉:“这么快?待会儿还有个会吧, 咱们早点去, 我听听他们怎么讨论这个事。”
这样的讨论, 在省城的每个角落里响起,省城各大机关、高校、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都看到了省报的报道, 对此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清河鸭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乡村企业再度强势地挤入人们的视野,最直接最显著的效果就是,当天清河鸭两个门市部的销量都猛增,店铺外排起了长龙,甚至连羽绒服店里也挤满了顾客。
半天的销售额直接翻了好几倍,羽绒服更是一天卖出了上百件。叶梅忙得脚不沾地,又惊又喜,趁着吃饭的时间,她端着饭盒跑进办公室,给丁舜打了个电话:“丁厂长,好消息,好消息,好多人来咱们店里买东西,上午已经卖出去几十上百件羽绒服了。售货员们忙不过来,你赶紧再派几个外向一些的同志过来帮忙!”
丁舜前一天还在发愁自家的货堆积在仓库,卖不出去呢,没想到幸福竟然来得这么快。他不敢置信地揉了揉耳朵:“你说什么?咱们羽绒服卖出去了?你……你没骗我?”
叶梅嘲笑道:“我骗你干什么?有什么好处?赶紧的,派人过来,这里我们都快顶不住了。”
丁舜这才相信了,但新的疑惑冒了出来:“销量怎么会突然增加,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吗?”
叶梅今天忙得晕头转向,哪知道这些啊。她摇摇头说:“不清楚,你赶紧派人过来吧,我们实在忙不过来,先把货卖了再说其他的。”
挂断电话后,丁舜思考了一下,不但点了几个员工,自己还亲自跟着跑到了门市部。
一下车,他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以前门可罗雀的羽绒服店这会儿挤满了人,就他发愣这两分钟还看到三个女人拎着印有清河鸭标志的袋子有说有笑地从里面出来。
叶梅没骗他,他们的生意真的爆火了。
丁舜顾不得其他,赶紧带着售货员进去帮忙,这一忙就忙到了傍晚,客人渐渐少了,丁舜捏了捏嗓子,天知道下午他说了多少话,嗓子都哑了。
其他员工也好不到哪儿去,一个个累瘫了,只想赶紧收拾好,关了店回家休息。
丁舜喝了一口水,跑到隔壁找叶梅:“到底怎么回事?今天怎么会突然冒出这么多顾客?”
而且一个个像是给他们送钱似的,来了相中就买,价都不砍了,特别爽快,就这一天,门市部后面的仓库里堆积的羽绒服都快卖完了。
叶梅正想说话,一道带笑的声音从背后传来:“因为这个,今天你们大家辛苦了。”
“余总,你回来了?”叶梅和丁舜惊讶地看着余思雅和楚玉涛。
余思雅朝塞进他们怀里的报纸抬了抬下巴:“答案就在报纸里,盘点清楚了吗?今天销量多少?”
她到这边来,主要是想看看羽绒服的销量。毕竟鸭类食品的销量很稳定,不愁卖,关键还是看羽绒服这个新事物能不能借机打开市场,现在看来效果比她想的还要好。
丁舜真是又幸福又苦恼:“还没呢,在盘点,卖了不少,钱都没来得及存。”
叶梅也跟着点头:“今天的销量剧增,账目还在整理中。这个报纸……余总,省报上说的是咱们?咱们捐赠了五十万元的物资?”
叶梅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丁舜也赶紧凑了过来,挤在一块儿看新闻。
余思雅等他们看完抬头后才笑道:“报纸上不是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吗?这还能有假?”
这倒是。
两人忍不住又看了一次报纸,哪怕第二次看,还是难掩激动的心情:“余总,这,这么大的事,你怎么没提前告诉咱们啊。搞得咱们都是最后才知道的。”
“给你们惊喜呀,意不意外?”余思雅笑眯眯地看着他们。
两人齐刷刷地点头:“意外,太意外了,幸亏你现在告诉我们了,不然等晚上我们回家,家人亲戚朋友问起什么都不知道,这才丢人呢!”
余思雅好笑地看着他们:“谁让你们平时不看报纸的?作为干部,不看书读报,怎么了解政策的变化,世界上的新鲜事物?”
两人被说得很不好意思:“我们以后一定看,每天都看。”
余思雅放学就过来也不是为了说这个,提一句就算了。她说起了正事:“我跟楚玉涛一起来理账,看看今天的销售结果怎么样。林红旗,你去国营饭店打点饭菜回来,记账上,加班提供的伙食费,大家干活辛苦了,多打几个硬菜,让大家吃饱。”
林红旗赶紧兴奋地提着篮子跑了出去。
忙到七点多,天都完全黑了,账目总算理了出来,清河鸭食品销售的业绩较之平时提高了两倍多。羽绒服更是直接卖出去了八百多件,一下子回款两万多,极大地减轻了厂子的库存压力和经济压力。
丁舜捧着账本乐得合不拢嘴。他真的没想到,短短几天竟然就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
“余总,难怪你催着我早点将门市部开起来呢,原来你早就算好了啊。”丁舜乐呵呵地说。喜悦过后,串联了一下最近的事,他很快就想明白了余思雅的用意。
余思雅也没否认:“羽绒服是个新鲜的事物,价格又比较贵,试错成本高,哪怕好奇,怕碰雷很多人也不会轻易购买。不购买,就不会知道羽绒服的优点,进而导致知道羽绒服,愿意接受羽绒服的人更少。市场的培育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有金钱,我们没那么多的时间和金钱,只能另辟蹊径,现在就是大家最愿意尝试,最愿意接受我们清河鸭的时候!”
因为爱国热情,因为很多人会抱着我买一份/件清河鸭,就是为援军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的想法,所以这会儿是清河鸭羽绒服推出市场的最佳时机。
错了这次机会,下回花大价钱在省城电视台打广告都未必会有这样的效果。
丁舜两眼放光,灼灼地盯着余思雅,余总真是走一步看三步,老早就规划好了,难怪销量不佳她也一直不着急呢!
丁舜心潮澎湃,对余思雅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余总,你说得有道理,我们一定好好抓住这个机会,把咱们的羽绒服推出市场。”
余思雅点头:“嗯,我也相信你们。不过越是这时候,大家越要小心,丁舜你要盯着生产,残次品宁可销毁了,也绝对不能流入市场,败坏了清河鸭羽绒服的名声。同时,售货员们也要保持为人民服务的心态,绝对不能因为销量上来了就沾沾自喜,高傲不把顾客当一回事。但凡出现这种情况,一律开除,另外今年羽绒服门市部的新售货员也有一个月的年终奖,成绩好了,年底跟着提工资。”
光有惩罚不行,还得有奖励,双管齐下,大家才会更卖力。
丁舜保证:“是,明天我就将奖惩制度再公布出来,督促大家践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戒骄戒躁。”
“嗯,另外今晚电视台、电台还会播报咱们清河鸭出资援军这个新闻,明天店里应该还会迎来一个新的销售高峰,提前将货物准备充分,人员安排好。”余思雅专门过来一趟,除了查看情况就是为了提醒他们这个,接下来一段时间,店里肯定很忙。
丁舜和叶梅惊喜地看着她:“咱们,咱们还能上电视?”
“对,说不定你们的家人这会儿已经围拢在电视机前看到了咱们清河鸭的新闻了。”余思雅肯定地说。
两人听了这话都高兴极了,尤其是丁舜。想当初,他家里人看不上清河鸭这么个小厂子,非要让他听家里的安排,去铁路局上班,说铁路局才是铁饭碗。可现在瞧瞧,他们清河鸭一点都不比铁路局差,他不但这么年轻就当上了厂长,而且他们单位还上了省报,电视台,电台,在全省扬名了。
这是多么光荣的事,他能吹一年!以后他在家里也能昂首挺胸了。
余思雅看着他们乐呵呵的样子,笑了:“时候不早了,这笔钱先锁进柜子,明早就去存了。今天是特殊情况,以后不允许钱在店里过夜,记住了吗?”
这么多钱放在店里不安全,现在还好,等大批知青回城,农民进城,城里的岗位跟不上,出现许多没有收入的闲散人员,要是被盯上了,钱丢了都是小事,就怕闹出人命。
叶梅一直知道余思雅定下的规矩,连忙点头应道:“是,余总你放心,咱们今天是没准备,明天我会提前去将钱存了。”
“嗯,明天还要上班,大家都回去休息吧,这段时间辛苦了,大家坚持一下,下个月就好了。”余思雅站起来说道。
丁舜和叶梅、林红旗都一起摇头:“不辛苦,余总,这工作虽然累,但是干起来有劲儿,值!”
余思雅忍不住笑了:“好,值,那咱们就好好干,更值的还在后头呢,我先走了。”
在路口,余思雅跟他们分开,坐上了回家的公交车。
到了家,余思雅刚进门就听到了收音机里传来主持人激昂的声音“昨日,清河鸭援军的五十万物资已经从辰山县红云公社清河鸭养殖场出发,据悉,这批物资是由……”
“在听这个……建东,你回来了!”余思雅走进去才看到坐在角落里,黑了许多,也瘦了许多的沈建东。
沈建东站了起来,咧开两排白牙,乐颠颠地说:“嫂子,你们清河鸭出名了,你们真是太厉害了,捐这么多物资,你们厂子可真有钱!”
每次他以为自己能做出点成绩的时候,自己这成绩在嫂子面前都变得不值一提了。他以前觉得一两万块很多了,可清河鸭一出手就是几十万,还白送,相比之下,真的差太远了。
沈红英和余香香也抬起头,一脸与有荣焉的样子:“嫂子,咱们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今天都在讨论清河鸭呢,都说清河鸭好样的!”
“是吗?咱们做的这点,对比你哥他们这些战士算不得什么,不过是尽一份心意罢了。”余思雅笑着说道。
沈红英眨着亮晶晶的眼睛:“我家嫂子和哥哥都是最好,最优秀的人,我以后也要成为你们这样的人,建设祖国,保护祖国。”
余思雅轻轻摸了摸她的头:“好。你们都是好孩子,广播听完了,去复习功课吧,我跟建东聊一会儿。”
沈红英和余香香手拉手回了房间。
客厅里只剩下余思雅和沈建东。
“这段时间你受苦了。”余思雅很是心疼,她是看着沈建东从一个稚嫩的少年长成如今这般模样。基因这个东西真的很神奇,沈家的基因从沈跃那里似乎就发生了变化,他们兄弟俩都不像父母,两人的性格都很激进敢闯敢干。
沈建东笑呵呵地说:“不辛苦,嫂子我一点都不辛苦,你说得对,我要学的东西还多着呢。你看看,我炒的瓜子,现在好吃多了吧?我刚才还给红英和香香一人装了一袋子,让他们明天拿去送给同学们尝尝,你也尝尝。”
说着,他从桌子底下的抽屉里拿了三个装满瓜子的小纸袋出来,一一摆在余思雅面前,并打开了袋子,请她品尝。
余思雅随手抓了一个瓜子咬开,细细品尝,过了几秒后说:“这是咸味瓜子,还不错,火候很好,焦而不糊,咸味也恰到好处,不咸不淡,看来你是下了苦功夫的。”
得了她的夸奖,沈建东高兴极了,又将另外一袋推到余思雅面前:“嫂子,你尝尝这个是什么味的?”
余思雅尝了一下,不大确定地说:“绿茶味的?”
这个炒出来的颜色不像后世绿茶味的瓜子那么均匀,所以她不是很肯定。
沈建东竖起了大拇指:“嫂子你太厉害了,这个都能猜出来,香香和红英就完全猜不出来呢。那最后这个肯定也难不倒你,这是奶香味的瓜子,嫂子你尝尝好不好吃。”
余思雅嗑了一只,点头赞许地说:“不错,建东进步很大嘛。”就是太辛苦了点,拇指上都起了茧子。
沈建东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学了这么久我就只学会了这三种炒瓜子的办法,奶香味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你说的其他几种我都还没炒出来。”
“不着急,建东已经很厉害了,其他口味的你可以慢慢钻研。”余思雅鼓励道。
沈建东嘿嘿笑了笑,说:“嫂子,那你说我这瓜子能行吧?”
余思雅温和地看着他:“当然可以,你的瓜子比他们卖的都好吃,要换了我,我宁愿多花几分钱也买你的瓜子。”
得了她的肯定,沈建东信心十足,搓了搓手,干劲儿十足地说:“那我明天就炒瓜子出去卖,这次一定要压过他们,让他们抢我的生意,我看他们这下怎么抢?”
“不着急,卖瓜子的事情先等一等,我给你布置了一个任务,你要完成了,那我奖励你个好东西。”余思雅笑着说。
嫂子都说好的东西肯定好,沈建东被勾起了好奇心:“嫂子,什么任务,你说。”
余思雅进屋抱了一叠十来公分厚的报纸出来,放在桌子上:“这是最近两个多月的省报,看完后,写一份读后感,说到点子上了,我明天就带你去看惊喜。不要急着卖瓜子,记住了,磨刀不误砍柴工,你跟熊子加起来,一天就是累死累活,能炒多少瓜子,能卖多少瓜子?市场这么大,你们两个人能把他们的生意都抢走吗?当然,如果你还甘心于像以前那样小打小闹,一个月挣个一两万,很快就被别人学走技术,又回过头来跟你竞争,继续打价格战,又将钱投进去,那就当我没说。”
沈建东苦逼地接过报纸:“嫂子,会不会太多了点,这么多报纸,一天我哪看得完啊?”
“又没让你每条新闻都看,你只要抓住最关键的信息就行了。建东,买卖极易受政策的影响,如果不了解上面刮什么风,你跟上面的风向背道而驰,再努力也可能全部打了水漂。如果你只是想做个小摊小贩,可以不看报学习,了解这个世界每天的变化,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就挣个辛苦钱,但如果你想将生意做大,成为一个企业家,那就得睁开眼,关注着这个世界每天的变化。而报纸、电视、电台的新闻是咱们了解政策变化,新技术,新行业最直接的窗口!”余思雅耐心地劝说道。
意识到余思雅的苦口婆心,沈建东收起脸上的不情愿,抱着报纸认真地说:“嫂子,你放心,我看,我从今晚起就认真的看。”
“好,你还在长身体的时候,别熬夜,早点睡,明天早上起来接着看,傍晚我回来考你。”余思雅笑眯眯地站了起来。
次日,因为电视台和电台的加持,清河鸭更是声名远播,几乎全城都在讨论这件事。
等余思雅走进学校里,凡是认识她的都冲她点头微笑,崔梅更是直接跑过来,拉着她的手兴奋地说:“思雅,这么大的事你怎么瞒着我们啊?要不是昨晚听了广播,我们都不知道。昨晚咱们宿舍楼好些个女生跑到咱们宿舍看你的床铺,还有人给你写了信呢,那,都在这里,我给你带来了。”
余思雅目瞪口呆地接过:“这么多?”好几十封信,上面的名字她几乎都不认识,现在的学生可真是太热情了。
“这还只是一部分呢,我估计今天更多,找不到你的人,有的还说要送到校学生会去。对了,还有同学提议,咱们也给部队捐款贡献咱们的一份力量,你觉得这主意怎么样?”崔梅拉着余思雅问道。
余思雅摇头:“还是算了吧,同学们还没上班,没有工资,手里也不宽裕。大家有这份心就很好了,不用捐钱捐物。”
崔梅想想也有道理,就没提这个,继续问起了清河鸭捐赠物资的事。
但等到中午,余思雅去食堂吃饭的时候,徐佳佳和闵昭等几个学生会的干部找了过来,开口就是:“余主席,今天咱们学生会办公室收到了好多请愿书,希望咱们学生会能够组织起来,给军区捐款捐物!”
又是这个,余思雅拧眉:“这个不妥,学生们都没有工资,有的家里还比较困难,每个月的补贴都要省下来寄回家,这样会给同学们造成负担的。”
她是不赞同没挣钱的学生去捐款,要捐也应该是有稳定收入,经济情况比较宽裕的人比较好,现在有一部分学生都吃不饱,要是组织捐款,他们是捐还是不捐?
“可是同学们这么热情,咱们不能什么都不做吧?”徐佳佳犹豫道。
余思雅放下了筷子,想了想说:“爱国有很多种方式,捐款只是其中之一,咱们可以想想其他的法子。每个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也是爱国的一种方式,边防军人保家卫国,我们学生用心学习,以后好好工作建设祖国,都是爱国的体现,不拘泥形式,只要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就行了!”
几人陷入了沉思,虽然觉得余思雅这番话有一定的道理,但面对同学们的热情,似乎什么都不做也不合适。
见大家都不说话,余思雅笑了笑说:“最近的报纸你们应该看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定,以后的工作重心将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要搞经济建设需要什么?资金,人才,技术!这些不会从天而降,我们学生也没法筹集更多的资金,但我们可以为祖国培养人才,洒下知识的火种。正好要放寒假了,我提议,学生会出面组织志愿者放假后回到家乡后,开展学习小课堂,给本地没条件上学的儿童扫盲,给大家讲大学的情况、省城的情况,让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有多广阔!开学后各志愿者写一份报告回来,学生会整理、综合评估后,咱们挑出十个地方去走访,如果情况属实,清河鸭将在这些地方各捐助一所学校,以让更多的孩子有学上!”
徐佳佳第一个点头:“余主席这个提议好,乡下还有好多孩子上不了学,尤其是偏远山区。”
这点得到了大部分干部的认同,他们大部分人要么是出生在农村,要么是下乡知青,亲身体会过,知道农村有多落后有多愚昧。很多孩子七八岁了都还上不了学,想想就让人痛心。
“好是好,可又要清河鸭掏钱,余主席,这合适吗?”闵昭担忧地问道。
其他人也望了过来:“是啊,余主席,你们这次援军已经捐赠了不少物资,这会不会给你们企业造成困难?”
余思雅笑着说:“困难肯定是有的,但咱们建厂子,办企业,除了让职工们过上更好的生活,企业也应该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赚钱了也要回馈社会嘛。办学校,支持教育,利国利民,国强民富了,大家才能都过上好生活!否则单单我们厂子赚了钱,扩大了规模有什么意义?”
这是余思雅的真心话,她上辈子在孤儿院长大,能够健康成长,并考上大学,实现人生的蜕变,少不了好心人的帮助。如今她有能力了,她也希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别人,回馈社会。
而且捐资助学在哪个时代都是一件大受好评的事,这能帮助清河鸭集团树立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的良好形象,对企业以后的长期发展也有好处,同时还能锻炼同学们,一箭三貂,何乐而不为。
至于钱的事,这不是明年暑假去考察后再做决定吗?时间还早着呢,那时候清河鸭账面上的资金肯定比现在宽裕了,要是经济不宽裕,也可以一个学校一个学校的建,先保证集团的资金周转,然后再慢慢建学校就是。反正方法总比困难多,而且建学校比捐赠物资便宜多了。
几个学生会的干部自发地鼓掌,徐佳佳更是眼眶都湿润了:“余主席,跟你一比,总觉得咱们的眼界好低。我最不后悔的就是把你拉进学生会!”
其他几人也纷纷点头:“是啊,余主席,最困难的事你都帮我们做了,剩下的我们来,不用你操心,看我们的。”
余思雅正好挺忙的,只出个主意,具体的实施工作由他们去忙,她非常乐意:“行,那就辛苦你了。不过我要强调一点,这个事全凭大家自愿,学生会公开向全校发起活动,同学们自愿报名,不要勉强任何人。另外等志愿者确定后,学生会用活动资金去做一枚印章,省大助学志愿者,下面盖上省大学生会的印章,算是给他们官方证明,此外拨款统一购买一批教学物资。至于具体的资金来源嘛,这个就靠闵昭你去拉赞助了,钱也可,物品也行。”
这个钱虽然不多,但也算是对他们的锻炼。总不能什么钱都要清河鸭出吧?这点小钱就靠他们自己想办法了。有了策划方案,具体如何能说服其他单位出资出物就看他们的本事了。
闵昭听到这句一愣,很快又反应过来:“好,余主席,这个本来就是咱们外联部的责任,交给我吧。”
“嗯,等活动策划好后,给我看看。对了,我要声明一点,严禁任何女生去异地助学,这点是原则问题。”余思雅严肃地说。
徐佳佳点头:“好,余主席我们知道了,本来寒假也不长,又是过年这种团圆的日子,咱们会尽量提倡大家都在自己的家乡进行这项活动。这样回家陪伴亲人,传播知识两不误。”
余思雅满意地颔首:“就是这个意思,辛苦大家了。”
学生会的动作很快,当天傍晚放学的时候就在广播里发出了通知。
余思雅走出校门时听到播音员声情并茂地说:“同学们,大家好,边疆男儿洒热血,咱们莘莘学子播种知识。为了建设祖国,更好的发挥我们当代大学生的……”
这些人行动倒是蛮快的,余思雅扯了扯嘴角,迈着轻快的脚步走出了校园。
听到开门声,沈建东立即抬头,一副松了大气的模样:“嫂子,你总算回来了。”
余思雅好笑地看着他:“怎么,报纸都看完了?”
沈建东按了按太阳穴,一副头痛的样子:“差不多吧,嫂子,我的感想都在这里,你看看!”
余思雅接过,扫了一眼,很是无语:“你光吹彩虹屁也没用,你就是把清河鸭吹得天花乱坠也过不了关。”
好家伙,第一页全是夸清河鸭的,余思雅都被夸得脸红了。
沈建东皱着眉头:“嫂子,我没吹马屁,这都是我的真心话呢,后面还有,你翻页。”
余思雅翻到第二页,总算有点东西了,沈建东写了一句疑问“开会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是不是可以随便摆摊了?”,余思雅看到这句不知道该笑还是该气。
见她扫完稿子,沈建东连忙忐忑不安地问道:“嫂子,这……我这写得还行吧?我真的已经尽力了,你看,我草稿纸都报废了十几张,你就让我过关吧。”
余思雅本来也没想为难他,之所以让他写这个也是希望他能认真看报纸,了解时局变化。虽然沈建东写的稿子不怎么样,但好歹抓住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个重点,余思雅就勉强算他过关了。
合上稿子,余思雅说:“以后我会定期带报纸回家,你跟香香、红英都要养成每日读报的好习惯。”
“嫂子,这么说我的稿子过了?”沈建东惊喜地问。
余思雅笑睨了他一眼:“勉强算你过关吧,走,嫂子带你去个好地方。”
沈建东满是好奇地跟着余思雅出了门。
也没走远,就到了巷子尾一个单独的小房子门前,余思雅停下了脚步,从口袋里掏出一串钥匙,丢给了沈建东:“打开门看看!”
“这……”沈建东惊讶地看着这个院子,“嫂子,咱们买新房子了吗?”
余思雅好笑:“想什么呢,找人租的,现在还不能买,别胡说,你嫂子我绝对不会干政策红线以外的事,你也给我记住这一点。”
好吧,沈建东不敢说话了,赶紧拿出钥匙打开了门。入目是一间空荡荡的大屋子,屋子正中央摆放着一个半人多高的机器,机器圆滚滚的,很大。
“嫂子,这是什么?”沈建东跑过去,上下打量了一圈也没分辨出这是什么东西。
余思雅从机器的肚子里拿出一个小本本,递给沈建东。
沈建东低头翻开,上面是手写的字“炒瓜子机操作说明书”。
沈建东猛地抬起头,目瞪口呆地看着余思雅:“嫂子,这……你从哪儿弄来的,这东西可以炒瓜子吗?”
余思雅轻抚着机器说:“建东,靠你的胳膊一锅能炒多少瓜子?几十斤不得了吧,还费时费力,这个机器一次性能炒几百斤瓜子,而且温度更稳定,不用你自己搅拌,只要盯着机器就行了,一个人可能同时看好几台机器。你说机器好,还是人工好?”
“当然机器好,嫂子,你怎么想到弄这个的?”沈建东激动地看着机器,跟看宝贝似的。有了这东西,他就不用辛辛苦苦自己炒瓜子了。
余思雅慢悠悠地说:“我让田主任帮忙做的,炒瓜子的原理并不难,主要是火候控制要适宜。具体效果怎么样,需要你去验证,你明天来试试效果,如果有需要调整的,可以联系田主任,让他帮忙改进,等机器改造好了,多买几台机器,这样炒瓜子的效率就提上来了。建东,记住了,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光靠手工是做不大做不强的,摆摊搞小买卖更是下下策。这个机器不算什么,在日本,在米国,他们有更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线,生产同样的东西,我们可能需要一百个人,他们只需要十个,这就是差距!”
沈建东两眼放光,整个人的思想观念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他第一次意识到技术的优势和力量。
“嫂子,我明白了,我明天就开始试,有不懂的我就找田主任请教。”
余思雅笑着说:“好,我相信你,不过这个说明书是田主任特意为你写的,国外进口的很多可是用的外语,你能看得懂吗?”
沈建东纠结了。
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余思雅没多说,轻轻拍了拍他的肩:“不着急,慢慢来,咱们先将咱们的瓜子王国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