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 五代兴唐 > 十七、皇庄

十七、皇庄

作者:准噶尔刀王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千千小说网 www.qqxiaoshuo.cc,最快更新五代兴唐 !

    李环放慢脚步,低声问道:“太子过来巡视皇庄,莫要出了什么纰漏。”

    王存道:“卑下接了通知,只能是匆匆打扫了几处重要的地方,把庄院里的闲散人等赶到田里做工。太子也没见过种地,应该没啥问题吧?”

    这皇庄的主院外包青砖,院子里也用青石条铺了走道,看起来甚为整洁。

    李岌进了庭院,这是座两进的院子,正房一排五间,中间的正堂高出一块,看上去比较象他见过的寺庙。庭院中有一座水池,不过近乎干涸,水池周边栽种着垂柳,还有几棵杏树和桃树。

    正堂的门开着,旁边站着两位侍女,李岌点了点头,率先走进了中堂。

    这中堂要比普通的房间高出一米多,正面摆着一副案几和一张长椅,案几上摆着一套彩瓷的茶具。两侧也是摆了两套案几和座椅,样式和正面相同,唯有座椅较短,只容单人坐下,不能躺坐。

    椅子的名称在唐代才开始出现,原来称之为胡床,大约在北魏时期才出现在华夏。

    不过晋阳王府的大殿里,议事时仍然是席地而坐,内部的陈设类似于后世的日式房间,木质的席位和“榻榻米”差不多。后世的日式房间陈设就是从唐朝流传过去的,只不过霓虹人脑筋比较死,再也没有大的改进。

    跪坐实际上很不舒服,于是这种“胡床”在唐代就慢慢流行起来。

    所谓的“椅子”现在还没有靠背,只有类似于床帮的扶手,只不过要比后世的椅子宽大得多,可以在上面躺卧。

    李岌在正堂的椅子上坐定,然后对王存道:“你先给我说说庄园里的情况。”

    王存侧立在离李岌前面约三步远的地方,垂手而立,恭谨地答道:“回禀殿下,这麓台皇庄是武皇当年平定黄巢之乱后获封的几座皇庄之一,共有田地三千余顷,另外还兼管麓台山的山林皇室猎场。现有庄户七百八十二户,丁口两千九百七十六人,其中青壮一千二百七十一人。”

    他说的数据不包括女性,在古代统计人口是不包括妇女的。

    “庄园的田地产出几何?”李岌继续问道。

    “回太子,这两年雨水不丰,收成不算好,去年麓台庄园共产粮小麦一万余石,谷黍四万余石,其中五成作为田租,缴纳到了王府。”看得出来,王存对庄园里的情况还算是十分了解。

    李岌听罢,皱了皱眉头:“小麦的产量怎么会这么少?”

    “回禀太子,这麦田需要上好的水田,在旱田里的收成不如谷子和黍米,只有河滩两侧能够用水车浇灌的田地才能种植,所以产量不多。

    “庄园里没有修建堤坝,引水浇灌么?”

    王存摇了摇头:“这拦河筑坝花费巨大,庄园里根本负担不起,只建有十几处蓄水池。”

    李岌点了点头:“还是要建水坝,下午先去转一遍,其后让都水监的人过来选定坝址。这到了夏天河水较小,正是修坝的时候。”

    吃罢午饭,李岌骑了马,沿着庄园的土路大体上逛了一遍。麓台庄园位于麓台山脚下,不包括荒地和作为皇家猎场的山林,光良田就有三千多顷。涂水河从庄园的中央穿过,因为天气比较干旱,河水很浅,只有齐腰深,骑马随便都能涉水而过。

    沿河两侧的树林郁郁葱葱,犹如一条绿色的锦带,从麓台山一直延伸到榆次县城方向。

    由于水流较小,河床上的水车静静地矗立着,已经无法进行使用。

    河东这地方,雨量十分不均衡,雨水主要集中在秋季,另外就是刚开春时,山地里的雪水融化,河道里的水量较大,除此之外,一年当中大多数时间,想要使用河水灌溉十分不易。据李岌了解,只有阳曲县和绛州一带建有水坝,能够进行引水灌溉。

    李岌考虑修坝筑堤,不光是为了农业灌溉,更主要的是需要用水力来作为动力。

    他前世读书的学校叫河海大学,前身是水利部下属的水利院校,耳濡目染,对于这方面的事情懂得比平常人要多一些。

    从麓台庄园回到晋阳,李岌躲在书房里,三天没有出门。

    水轮机实际上在先秦时期就被发明出来了,只不过历代以来,并没有大的改进。在江南一带,是有水磨和水力椿米机的。李岌所画的,是记忆里去林州参观红旗渠时,过去生产队时期所安装的那种木制的水轮机。

    参观的时候是一回事,当在图纸上进行设计时,还是会遇到许多问题。李岌知道水轮机的运行原理,但是在真正动手进行设计时,并不代表自己所画出的图纸就能制造出合格的机械出来。

    一切还需要由实践来进行改进。

    由于历代以来严格的铁器使用限制,少府监的木匠们已经习惯于在制作木器时,不使用铁钉,可是李岌却不管这个,在设计机械时,就采用了许多铁质配件。

    另外就是从晋阳监抽调了一些木匠和铁匠,在王府的后偏院里,开始给工匠们出着点子,期望着早一些将动力纺纱机和动力织布机给研制出来。

    “衣食住行”是人类社会活动最重要的物质需求,以目前的情况,大多数人的人生目标是以能吃上饱饭、穿上体面的新衣为目的,住就更不用提了,普通人家能有间土房容身已经是很不错了。至于行,骒马牛驴外加车船,都不是普通人能够享受的。

    每个人再穷,身上都会披上一块遮羞布,那怕是块麻袋片,除非这人是个疯子……

    咯啦啦咯啦啦……

    在一阵吱吱咯咯的声响中,一台手摇的单锭纺车在转动着。在汉代时候,这种纺车的制造技术便已经成熟。随着木轮的转动,带动纱绽旋转,手中的棉卷便被抽动着,捻成了纱线。李继岌给木匠们所提出的要求并不困难,让转轮带动十六支纱锭一齐旋转。

    这等于是一个在可以顶十六个人在用。

    至于纺纱机所带动纱锭的数量,以后再慢慢增加就行。

    这种改造并不是很困难,就是将原来横置的纱锭改成竖置之后就很容易做到。在之前,只是没有人往这方面着想而已。工匠们制造纺纱机,却不使用它,而妇人们,又不懂机械……华国所形成的男人不下厨房和不做妇人纺纱织布这样的活计传统,这种社会分工本身就是个很大的错误。

    限于动力系统和钢铁制品严格的使用限制,华国的纺车大多数还是单锭纺车,一些多锭的脚踏纺车由于传播不广,并没有推广开来。前世是到了宋朝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纺织技术才又有了一些进步,出现了有几十枚纱锭的水力纺纱机。

    李岌只不过是将这个过程,提前了百十余年而已。

    他只是稍微点拨了一下,工匠们只用了三天时间,就制作出了一台16锭的纺纱机,只不过和石磨一样,需要用驴子来拉动……

    当然,他们的最终目的,是用水轮来驱动这台纺机进行工作。

    纺纱机研制成功后,对于织布机的改造实际上更为简单。所谓的“飞梭”和打梭板早就被发明了出来,唯一的改进是由于动力强劲后,可以增加布幅的宽度。在看过织布机之后,李继岌发现对织布机的改进余地并不大。

    由于准备采用机械纺纱、织布,所以对于原来的要求比原来要高,处理原来,去除杂质,并整理品质的梳棉和梳毛等设备也是必不可少。

    这些设备只能是在以后的实践中再慢慢进行改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