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 召唤之三国霸业 > 第1065章 政通人和

第1065章 政通人和

千千小说网 www.qqxiaoshuo.cc,最快更新召唤之三国霸业 !

    然而,李翊还没有真正的统一全国,所以他依旧采取一定的怀柔政策,所以原有士族阶级的土地没有列入到均田范围内。以免过度刺激下,这些遍及各州县的士族搞事,损耗国力下延缓统一的进程。

    又有租庸调制,此制度规定,凡是均田户,不论这一户家中的田地有多少,都按照人头收税。简单点说,一个人有一百亩地,那么也只收一个人的税。如此一来,极大的调动了农民开垦荒地的积极性。

    总的来说,李翊十分重视农业,并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农民能够安定生产,耕作有时,这就让农业为基础的大秦国,经济得到了发展。而李翊从自己做起,提出“戒奢从简”,他节制自己的享受,期望能够上行下效,尽可能的节流。他又革除“民少吏多”的东汉弊政,减轻天下百姓的负担。

    说到经济,便是农业大国也需要商业的力量。重农轻商,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帝国的华夏历朝皇帝大臣治国的根本思想。但李翊是从后世来的,所以他不歧视商业。不但不歧视,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因为李翊知道,人不能只是吃饱肚子,只有商业,才是最终让国家富裕起来的根本。

    在李翊的倡导下,社会的商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人们吃饱饭的同时就想要富裕起来,又有朝廷的政策扶持,所以新兴的商会、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

    而在文化上,李翊执行他的国、州、郡、县多级教学的政策,全国扫盲是他在国内的目标。汉文化融合边疆异族,这是他对外的文化目的。京师大学堂的求学、太学的加分,让学子们多游学四方。学子们为了上进,也是尽心竭力在乡间做好教育工作。

    另外,李翊命令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各式的图籍,在京师大学堂旁成立国家大图书馆。找来蔡邕、郑玄、司马徽等大文豪,主管国家的图书馆和藏书事业。

    ………………

    时光如水,转瞬即逝,特别是在忙碌之中,时间就像是插了翅膀的精灵一样,前一刻还在眼前,下一刻就不见了踪影。

    春去下来,秋逝冬至,眨眨眼的工夫,这一年竟然就快要过完了。

    实际上,虽然没有发动战争,但大半年以来,北疆一直处于高速而紧张的运作之下。

    政务方面显得有些混乱。

    今天发布一项政令,隔不几天就发现了问题,然后修改、打补丁,甚至推倒重来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种朝令夕改一般的举动,在施政上是大忌,很容易让政府机构失去公信力,让百姓无所适从。不过,在将违反常理当做家常便饭的北疆,这种事也没什么可大不了的。

    政令无论是修改还是推翻,都是在有了充分的论证之后才进行的。政令发布前的酝酿期间,就会进行广泛的讨论,所有人都可以发表意见,所有有想法,让人眼前一亮的意见,都会被记录下来,加以归纳、汇总。

    一旦被采纳,提出意见者的名字,就会被列入政令的档案之中,公示于众。

    这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扬名机会,因为北疆的公示于众,是实实在在的公示。

    李翊非常注重交通建设,这二十余年来,他一直都没有放弃这方面的努力,现在到了收获的时候了。通过水路以及便利的官道,所有政令会在第一时间,被信使送往各郡的官署。随后,由郡及县,由县城到乡镇,最后传达至各个乡村中的亭长、教习手中。

    接到信报后,官署会将其公示出来。郡县的官署机构会在第一时间在衙门外张贴榜文,并由守榜的吏员从旁说明。没有这样条件的村镇,会由亭长在下一个休沐日组织民众加以说明讲解,若是有人心急,也可以自行找亭长或教习询问。

    一开始,百姓对此还不以为然,觉得这些事应该肉食者谋之,与自己没关系。但随着公示的进行和那一个个新政令的颁布,他们很快发现,如果对此视若无睹,最后吃亏的只会是自己。

    最典型的就是那条让人又爱又恨的垦荒令。

    这条法令肯定是善政,这一条毋庸置疑,但其中也有不少弊端。

    比如两家人争抢同一块地造成的纠纷,开垦出来的山田种不了什么东西,开垦者却顺势把山头给占住了,催生了不少恶霸等等。但这些都不是最严重的,这条法令最大的弊端,还是法令带来的那种压迫感。压得人透不过气的感觉。

    因为每个人都想要更多的土地,想要就得去开垦,所以每个人都在拼命劳作,把自己累得不行。而在原来的模式中。那些家大业大的无疑更占优势,他们人手多,工具也足备。开垦效率自然比别人高。

    在修正案出现之前,虽然有人意识到了,但却没什么人说过这条法令的坏话,一切都掩盖在开拓进取的大潮之中。等修正案一出,这些弊端就显现出来了。

    修正后的法令变化不大,主要就是在税率方面加以区分。

    原来无论开垦多少土地,上缴的税率都是一样的,而现在却有了区分。

    例如一户五口的人家,如果只开垦了十亩土地,只需要在屯田之初,按照规定缴纳逐年递减的田赋,等到规定期限结束后,这十亩土地就成为了免税的自留地。开垦了五十亩,那么另外四十亩就始终要缴税。

    随着开垦土地和人丁比例的增加,税率会越来越高,只要愿意忍受六成的满税赋,想以一家之力,拥有良田万顷,倒也不是不可能的,只是收益率远不如从前的豪强。

    只是简单的一个调整,原来的弊端便迎刃而解,隐忧也消除了。

    因为新政令还对田地的性质作出了区分,例如:水田的税率更高,山田出产不多,但需要缴纳固定的高税率,以至于先前出现,或露出苗头的一系列棘手问题,都得到了解决。而青州百姓对开拓的热情,也丝毫没有被削减。

    提出这个建议的人,名字被写在了仅次于李翊和国渊之后的位置——诸葛孔明这个名字,就此享誉大汉朝。

    经过在扬州的两年独当一面的锻炼,诸葛亮的能力全面的发挥了出来。形象点说,这人就是个人形的中央计算机。虽然现在年纪还小,功率还不够大,可能力却已经显示得很清楚了。

    在最新出台的一系列政令上,几乎都有他的大名列于其上,除了李翊之外,他是上镜率最高的,就连司马懿比起他来,都要差了不少。

    总而言之,随着公示制度的完善,和诸多未来之星的扬名,新政在混乱中走向正轨,变得越来越有生命力,越来越广为军民所接受。

    如今,商会已经成立多年,有了显著成效。农会、工会都被提上了日程,这些会社不掌握任何权力,主要的职责就是议政并提出建议。

    商会这些组织,在几十年后,或许会发挥大航海时代的东印度公司那种组织的作用,但在目前,就是个模型而已。

    整个北疆集团,乃至华夏文明前进的方向,是牢牢把握在李翊手中的。

    实际上,只是提提意见这种待遇,已经让商人、工匠们如坠梦中,喜不自胜了。被压制了一千多年,冷不丁翻身,就算给他们权力,他们也用不好,李翊不是理想主义者,他当然不会轻易放权。

    而在商会的帮助下,北疆的商业系统也进入了良性发展阶段。

    在无数人的期盼和催促下,商税制度隆重出台。这项制度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至少在目前,是一部各方面都照顾到了的法令。

    这也是华夏有史以来,诞生的第一部真正的商业法令——之前商鞅变法中有关商业的部分,和汉武帝的告缗令之类的商法,都简单而粗暴,不是为了促进商业,而是为了限制商业发展,故而不能当做商业法令来看。

    为这部法令命名,李翊自然是众望所归。

    坦白说,这对李翊来说是个不大不小的难题,他对商业方面没多少涉猎,对商业发展史什么的,一点了解都没有,搞得他想剽窃,都无从剽起。

    想了又想,最后他干脆起了个很恶俗的名字——商业法典。

    这个名字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拥戴,商人们原本也不在乎名义什么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这是李翊亲手确立的政令,有着最高的公信力和执行力,让他们得以放下心来努力赚钱。

    而李翊用了法典来命名,对商人们来说更是意外之喜,这两个字不花哨,却足够郑重,有了这样的保证,大家就彻底放心了。

    李翊当然也很高兴,这部法令是很完善的,连找茬专家诸葛亮都没挑出大毛病,只指出了几个无关痛痒的细节问题,打几个补丁,追加几条细则就搞定了。

    有了这部法典,北疆的商业就会有序的蓬勃发展起来,而唐王府将从中得到的,则是滚滚而来的财富,持续而稳定。这些财富最终会变成战士们手中犀利的武器,身上坚固的铠甲,足衣足食,进而带来如虹的气势和动力!

    工业也没落后。

    目前的工业,最急需的本也不是新技术,而是新的生产理念和秩序。工序细分、流水线、新的学徒制度,还有呼之欲出的专利法案,一切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哪怕是李翊先后推出了包括印刷术的多个新技术,也没有破坏工业发展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