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 逆水行周 > 第七十八章 好处

第七十八章 好处

千千小说网 www.qqxiaoshuo.cc,最快更新逆水行周 !

    西阳,总管府署,将作大监宇文恺,以及冬官府的几位官员,此时正围在一座大型沙盘边,拿着手中厚厚一沓资料,听着总管长史郝吴伯的介绍。

    而郝吴伯要介绍的是一个水利工程,名为“叶宛漕渠”。

    叶宛道,是连接荆州和中原的一条要道,自从春秋时就存在,当年是楚国出击中原的重要通道,千百年来,这条叶宛道的地位无法取代,是独一无二的。

    而这条道路,一直都是陆路,所以运输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很难继续提升,因为要想增加陆运的运输能力,就得增加驮马和青壮,而驮马和青壮需要消耗大量粮草。

    驮马和劳力的大幅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反而得不偿失,因为这会让运输成本大幅增加,出现一个极其荒唐的现象:为了把一斛粮食运到目的地,要消耗七到八斛粮食。

    如此高成本的运输成本,哪怕朝廷的财力再雄厚也无法长期维持。

    造成如此问题的原因,是陆地运输的消耗问题,和移动速度有关,一般来说,大队伍出行(大量徒步人员)时,移动是每日三十到四十里,运粮队的移动速度高不到哪里去。

    正是陆地运输的速度瓶颈,导致成本上升。

    参与运输的驮马和青壮,在路上多耗一日,就多消耗一日的粮草,而每一辆马车的载货重量是有限制的,这都制约了陆地运输的效率。

    所以,漕运才是大宗货物运输较为理想的方式,漕运的运输能力比陆运要强,一艘漕船的载货量动辄上千斛,所需船夫和纤夫,却比同样载货量的马车车队少,粮草消耗小。

    这也是自古以来历朝历代不断努力开凿漕渠、运河的原因,而叶宛道的东西两端都有河流,若是能沟通东西水系,以漕运为主、陆运为辅,那么就能极大增强叶宛道的运输能力。

    但古人不是傻瓜,如果这样的构想能够实现,当年意图争霸中原的楚国就会修筑这样一条运河,然而千百年过去了,叶宛漕渠却依旧没有出现,原因何在?

    原因很简单,地形。

    叶宛道中途有一处要地,其地势较高,形如门槛,隔断了东西两端水系的勾连,而这处门槛,就是方城垭口。

    方城所处地区,地形狭窄,故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而此地地势较高,高到无法引水横跨东西,故而千百年来,任何挖掘叶宛漕渠的构想,刚有念头就会胎死腹中。

    水往低处流,这是常识,当地势起伏的高度差过大,漕渠、运河就会因为没水而变成壕沟,宇文恺知道这一点,所以不会对叶宛漕渠有什么不切实际的梦想。

    但现在不一样了,因为有了蒸汽抽水机。

    有了蒸汽抽水机,可以通过逐级提升的方式,将低处的水提升到高处,那么由多级漕渠、船闸构成的新式漕渠,就能越过方城垭口,在叶宛道成功实现漕运。

    蒸汽抽水机的缺点是耗煤量巨大,如果在距离产煤地较远的地方大规模使用蒸汽抽水机,其高昂的成本谁也承受不起,但如今叶宛道东端的叶城附近发现了大煤矿,并已经进行了试开采,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

    正是基于这个原因,豳王从黄州总管府抽调能吏,对叶宛道沿途地形进行了重新勘察和测绘,为也许会开工的叶宛漕渠做准备。

    黄州的巴水堰坝,为蒸汽抽水机用在多级船闸上积累了宝贵的运行经验,根据这些经验汇集而成的试运行报告,可以让人对叶宛漕渠的可行性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宇文恺和几位同僚,此时就为这一前所未有的新式漕渠而震惊,看着沙盘上叶宛漕渠的模型,看着资料上对叶宛道沿途地形的描述,激动万分。

    他们能拿到这些资料,是因为豳王即将向丞相提出修建“叶宛漕渠”的方案,由于事关重大,所以需要有冬官府的治水能吏来把把关。

    换句话说,是群策群力,让这构想中的方案,最后能够变成现实。

    修建如此一条漕渠,牵扯甚广、投资巨大,可能要征发大量百姓服劳役,所以容不得任何闪失,既要保证修建成功,也要保证漕渠修建完毕后,真的可以长期运营下去。

    为此,需要诸如宇文恺这样的“专家”来参与讨论,事先做足功课,待得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才能开始动工兴建。

    考虑到连年战乱百姓疲惫不堪,这条规划中的漕渠,不一定马上就会动工开凿,那么这段时间内,足够大家对叶宛道的实际地形进行仔细勘察,以拟定出最佳的施工方案。

    郝吴伯看着几位看资料看得入神的官员,暗暗松了口气,他监督光黄铁路的修建已经很吃力了,若将来真要修建叶宛漕渠,还是让别人来承担会比较好。

    想着想着,郝吴伯又有些无奈,因为蒸汽抽水机的出现,导致水利设施又有了新花样,许多原本不可能得到灌溉的旱地,如今却有了可以灌溉的可能。

    有了水,收成就有了保障,那么一向对于增产增收执着不已的豳王,怕是又要为此大兴土木了。

    但另一方面,在煤的供应有保障的前提下,如果能够精心策划,修建可靠的水利设施,让更多的田地能够得到灌溉,这对于天下百姓来说,可真是大好事。

    郝吴伯想到这里,忽然思绪飞到另一边去了,那就是豳王为何策划修建叶宛漕渠?

    荆襄之地出产大量粮食,若要外运,一般是经由武关道输入西北面的长安,如此一来,实际上叶宛道的陆路运输能力不需要大幅增强,至少没有迫切需求。

    如果皇朝国都定在洛阳,那么修建叶宛漕渠就很有必要,届时荆襄之地的粮食,就能经由叶宛漕渠源源不断输入洛阳。

    但洛阳不是京城,而长安实际上只需要经由洛阳输入的关东粮食即可,荆襄之地的粮食,如果绕道洛阳输入关中,这也太麻烦了。

    所以郝吴伯不明白豳王为何要规划建设叶宛漕渠。

    难道,这能带来什么天大的好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