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qqxiaoshuo.cc,最快更新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 !
我现在再也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交往了,只能与狂者、狷者打交道了;狂者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狷者流于退缩,对有些事不敢作为。南方人有句话说“人在做事情的时候如果没有了恒心,就不能当巫医。”这句话说得多好啊!人如果不能长久地保持自己的德行,就免不了会遭受耻辱;这句话是说,没有恒心的人都用不着去算卦了。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子贡向孔子请教:一个人,全乡的人都喜欢他、赞扬他,您感觉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这还不能说明什么;子贡又问:一个人,全乡人都厌恶他、憎恨他,您感觉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这也不能说明什么;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孔子说:为君子办事很容易,但很难取得他的喜欢;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是当君子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的;为小人办事很难,但很容易取得他的喜欢;不按正道去讨好他,也会得到他的喜欢;但是等到他用人的时候,就要求全责备了。
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坦然。刚强、果敢、朴实、谨慎,拥有这四种品德的人,就接近于仁了。子路向孔子请教:夫子,怎样做才可以称得上士呢?孔子告诉他:互相督促勉励,大家在一起相处得和和气气,这样做就可以称得上士了;朋友之间要互相督促勉励,兄弟之间要相互和和气气。孔子说:善人教导百姓七年,就可以让他们去当兵打仗了;如果不事先对老百姓进行作战的训练,那就叫做抛弃他们。
(十四)《宪问篇》
《宪问篇》一共44小章,其中有名的句子有:“见到财利就应该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的时候,关键时刻能献出自己的生命”;“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通达财利”;“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情”;“君子考虑的问题,从来都不超过自己的职权范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修养自己,使所有的百姓都能安乐”;“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这一篇中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等。
原宪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可耻,孔子回答:国家有道,可以做官拿俸禄;国家无道,还要做官拿俸禄,这就是可耻;原宪又问道:好胜、自夸、怨恨、贪欲,这些都没有的人,可以算是做到仁了吗?孔子回答:做到这些,可以说是很难得了,但至于是不是做到了仁,那我就不知道了。孔子说:士如果留恋家里的安逸生活,就不配做士了。国家有道,要正言正行;国家无道,还得需要正直,不过,说话的时候需要随和谨慎。有道德的人,一定会有言论,但有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是一定勇敢的,但勇敢的人不一定都有仁德。
南宫适向孔子请教:羿善于射箭,奡(ào)善于水战,最后都不得好死;禹和稷都亲自种植庄稼,却得到了天下,请问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只是沉默没有做出回答;等到南宫适出去之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一位君子呀!这是一个真正尊重道德的人呀!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爱他,就会时常为他操劳;忠于他,就会时常给他劝告。
孟公绰做了晋国越氏、魏氏的家臣,凭他的才力,是游刃有余的;但是,他不能做滕、薛这样小国的大夫,因为那样做是不合适的。郑国发表的公文,都是由裨谌(bìchén)拟定文稿,再经世叔推敲斟酌,又由外交官子羽修改调整,最后由子产做润色完稿工作的。(这里解释一下。公文犹如圣旨,儿戏不得,必须经过草创、讨论、修饰、润色这四道程序。可见,量才适用,强调分工,强调配合是多么的重要!)
有人向孔子打听郑国的卿大夫子产是个什么样的人,孔子回答:子产是一位对百姓有恩惠的人;又有人向孔子打听楚国令尹子西的情况,孔子只是回答:他呀!他呀!又有人向孔子打听齐国管仲的事,孔子回答:管仲是个有才干的人,他把伯氏骈邑的三百户采地夺走了,使得伯氏只能吃粗茶淡饭,但伯氏直到老死也没有什么怨言。孔子说:贫穷而能够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富裕而不骄傲,却是很容易做到的。
子路向孔子请教怎样做才算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回答他:一个人,如果具有臧武仲那样的智慧,孟公绰那样的克制,卞庄子那样的勇敢,冉有那样的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的话,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美的人了。孔子接着回答:如今,完美的人何必一定要那样呢?面对财利的时候,能想到义的要求;国家有危难,关键的时刻能献出自己的生命;虽然长久地处在穷困的境遇中,但从不忘记平日的诺言,这样的话也就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了。
孔子向公明贾打听公叔文子时问道:听说公叔文子老先生他不说、不笑、不取钱财,这是真的吗?公明贾听后笑着回答:这是向您传话的那个人的过错,是他没有说明白;公叔文子老先生他到了该说的时候才说,所以别人并不厌恶他说话;快乐的时候他才会笑,所以别人并不厌恶他笑;只有合于礼的财利他才会取,所以别人并不厌恶他取财;孔子听后不禁感叹:原来是这样啊!孔子说:臧武仲凭借着自己的封地防邑,要求鲁国的国君把他的后代立为大夫;虽然说他不是在要挟,但我还是不相信。
(臧武仲因为受到他人的陷害,逃到临近的邾国。不久,他又回到了自己的封地防邑,请求鲁襄公立臧氏的后代为卿大夫,继承他的封邑,他自己离开这里。臧武仲的言辞看似谦逊,但话语中暗含着如果不答应他的要求,他就会据防造反的意思。最后,鲁襄公答应了他的要求,把防邑封给了他的哥哥。后来,臧武仲逃到了齐国。孔子在评论臧武仲的作为时,既肯定了他的头脑聪明,又从道义的角度,揭露了他要挟君主的行为是非礼的。在孔子的表述中,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孔子在叙事时的特点,那就是暗含褒贬、委婉表达的“春秋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