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qqxiaoshuo.cc,最快更新说说十六国 !
关于第一章的故事简要:杨俊仰仗自己世家大族、皇亲国戚的地位,篡改晋武帝司马炎的临终遗诏,让自己总揽朝政大权以至于和同出身世家大族,贪恋权柄的贾皇后势如水火。
关于这则故事,表面上看是一个权臣想趁皇帝病危之时而总揽朝政大权,实际上是折射了西晋时期士族地主阶级对于皇权的渴望与觊觎,包括后来的贾皇后与杨骏的揽权之争,归根结底还是世家大族彼此之间因为争夺皇权而引发冲突和矛盾,进而引发了皇权贵族阶级与士族地主阶级的冲突,导致了整个西晋王朝的变乱和动荡。
众所周知,自从商鞅变法以后,我们国家进入了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自然是封建地主阶级。实际上封建地主阶级是分为三个阶段在依次统治着我们的国家,这三个阶段分别是贵族地主阶级,士族地主阶级和庶族地主阶级。
贵族地主阶级所开创的王朝,主要以皇族宗亲为基础,而统治整个国家
,表现皇帝对兄弟子侄的分封。
士族地主阶级所开创的王朝,主要以世家大族为基础而统治整个国家
,表现为朝中官吏多为同族之人。
庶族地主阶级所开创的王朝,主要以寒门子弟为基础而统治整个国家,表现为通过科举考试而入仕为官。
这三个阶级优劣性一目了然,贵族地主阶级全凭出身,又与皇帝血脉相通,自然而然威胁皇权,士族地主阶级仰仗家族声望实力,一旦某一个世家大族威望超过皇帝,皇权自然旁落无疑,而庶族地主阶级完全将入仕为官掌握在寒门百姓自己手中,只要去参加科举考试,考上了就可入仕为官,考不上回家继续努力,不会再有血缘、家族之分,对皇权的威胁也最小。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会觉得士族地主阶级有点像贵族地主阶级,又有点像庶族地主阶级,世家大族最初也是寒门子弟,因为有声望而入仕为官,而且当世家大族声望达到极至,地位堪比皇室宗亲,也一样威胁皇权。
其实整个历史就是历代百姓万民寻求民主、平等、文明的社会制度,而为之奋斗不止的血泪征程,时至今日,在中国共 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终于实现了千百年来我们祖先为之前赴后继的夙愿。而封建社会中的士族地主阶级也就成为了整个封建社会历史的大转折,大插曲。
而西晋恰恰就是士族地主阶级所创建的大一统王朝,那么既然是士族地主阶级所创建的,为什么还会出现世家大族不仅不拥护同为士族地主阶级所创建的王朝呢?反而却要一味的内斗,最终引发整个南北朝时期的对峙与战乱?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借助十六国的故事, 从商鞅变法开始,说一说中国历史中整个封建王朝演变与兴衰。
从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崛起,吞并六国,一直到楚汉之争,
再到汉初盛世,这一段历史主要是由贵族地主阶级作为统治阶级,贵族地主阶级主要依靠与皇权的血缘关系,来确立对整个王朝的统治,也就是说在王朝中皇帝的近亲属及其亲信,世袭官爵,来掌控整个国家的朝政大局。
因为贵族地主阶级依靠血缘,所以统治者们是不可能让平民百姓(寒门子弟)进入统治阶层的,尤其在贵族地主阶级控制政权的初期,甚至说依靠严峻的法度来治理国家,维持自己的统治,这就是为什么秦国以法家思想来统治国家,但是因为秦朝的统治者们没能与时俱进,及时的在统一六国之后,调整严峻的法令,终于让秦王朝二世而亡,毁灭于不堪忍受严刑峻法的农民起义之中。
取代秦朝的西汉王朝吸取了秦朝的亡国教训,虽然及时的纠正了严峻的法度,但西汉贵族地主阶级还是为了阻止平民百姓进入统治阶层,选用道家学说来作为统治思想。而道家学说正是提倡无为而治,其治下的百姓万民自然依据天道,只要有口饭吃,绝不会铤而走险,以至于西汉初年,不管朝廷如何穷困,国家运行尚且平稳, 再加上有雄才大略的汉文帝、汉景帝,西汉甚至进入了文景之治的辉煌阶段。在我看来,这也是贵族地主阶级的全盛阶段。
但是物极必反,随着国家的强盛,贵族地主阶级中的多个个体也随之兵强马壮,而且由于时间流逝,血缘关系自然也会出现逐渐疏远的问题,因为血缘相通且疏远,在统治阶层的内部矛盾迭出,贵族地主阶级自然而然的开始觊觎皇权,所以在汉景帝时期,终于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虽然很快被平息了,但是面对贵族们随国强而盛,严重威胁皇权,而百姓却因无为的思想,而对贵族叛乱无动于衷,面对如此局面,继位的汉武帝痛定思痛,随即颁布了削弱贵族权势的推恩令,又采用儒家学说代替道家学说成为西汉以后的王朝统治思想。贵族地主阶级的权势逐渐被削弱。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然更为适合封建统治阶级,因为它所提倡的仁爱,适用于王朝中的各个阶层,而且对于百姓的思想掌控更为符合封建帝王所要求的标准。因为君王对百姓也要有仁爱,百姓对君王更要有仁爱,所以对于王朝选拔官吏的标准也是仁爱。
那么如何体现一个官吏拥有仁爱呢?当然要看一个人是否孝悌和廉明,只有你孝悌和廉明,那才能体现出来你的仁爱之心,自然就可以为官为臣,进入统治阶级来维护皇权,而且统治者天真的认为,这样的人来维护皇权,自然会忠君爱国,不会再出现贵族作乱的局面。
那么问题随之而来,关于孝悌和廉洁的标准,又怎么评定呢?西汉王朝的统治者采用了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那就是从全国各地的郡县中寻找声望很高的,既孝悌又廉明的人来出仕为官,简称举孝廉,这些举孝廉的人也叫士人,因为有仁爱之心,对于封建王朝肯定尽心尽力的卖命,而且跟皇族并无血缘关系,不会直接威胁皇权,自然很被当权者青睐和倚重,逐渐的进入了统治阶层,成为了汉王朝的统治基石。
然而,随着
时间的发展,因为声望高而传入朝中的人自然凤毛麟角,远远不够当权者所用,那么当权者就势必要让已经举孝廉的人再推举保荐有声望,有仁爱之心的人,再委以重用,当这些人进入王朝的统治阶层之后,对于当年保举推荐自己的人,必然是感恩戴德的,所以说当他们再有推举保荐别人出仕为官的机会的时候,更多的人是选择知恩图报,继续推荐和保举自己当年的恩人、恩人家子侄、还有自己的学生。举孝廉为官之人彼此之间相互推举保荐 ,一个人入仕为官之后,其家人、子侄、学生皆有机会入仕为官,以至于到了东汉时期,朝堂之上频频出现一家数代人担任朝中高官,地方郡县官吏也仅仅从数个家族中产生,这样无论东汉上至朝廷,下至地方,全部由几个家族来掌握权力,逐渐形成了世家大族,也称士家大族。
当然任何一个事物的出现,其必然已有萌芽期、鼎盛期、衰亡期,士族地主阶级的出现也必然经历这三个阶段。
咱们回过头来再说一下贵族地主阶级,其开始于奴隶社会王朝对于诸侯的分封,随着春秋战国后期的诸侯国逐渐做大,而让统一六国的秦王朝看到了依靠血缘的贵族地主阶级对于皇权的威胁,秦始皇并未有分封皇室宗亲,正因为没有贵族的支持,最终导致秦王朝很快的灭亡,新兴的西汉王朝吸取了秦王朝的教训,从建国之初就大量分封贵族地主,因为有强有力的皇帝,使得王朝进入强盛阶段,但是贵族地主阶级对皇权的威胁是与生俱来的,后世的皇帝也因此而不遗余力想办法将其削弱,所以到了东汉时期,贵族地主阶级对于王朝的掌控已经及其微弱。
西汉武帝之后,虽然说士族地主阶级开始形成,但是力量还是非常薄弱,也就是说在汉武帝之后,西汉王朝贵族地主阶级开始没落,而士族地主阶级却处于襁褓之中,那么就需要一个既像贵族又像士族的一个统治阶级,作为过渡,那么外戚应运而生,外戚就是皇帝老婆的娘家人,他是贵族吗?肯定不是,但又和皇帝沾亲带故,他是士族吗?自然也不是,但是进入到统治阶级的外戚,肯定也是既孝又廉。关于举孝廉的事情,你不要考虑他是否在作假,反正统治者相信,他就可以出仕为官,进入统治阶层。
随着时间的发展,到了西汉晚期,外戚成为了整个中央王朝的统治阶级,王莽代汉也自然顺理成章,但是因为外戚既不是贵族地主阶级,又不是士族地主阶级,充其量是个士族地主阶级的畸形,早夭也是必然,随着绿林赤眉起义的爆发,短命的新王朝转眼间灰飞烟灭. 汉光武帝作为贵族地主阶级的代表重新成为统治阶级,成功恢复汉室,史称东汉,但是东汉的当权者清楚的认识到虽然自己出身贵族地主阶级,但贵族地主阶级对皇权有极大的威胁性,对其绝对不能重用,只能削弱,外戚相比之下威胁性小一些,可以选择性使用,只有那些举孝廉出身的官员和身边半男半女的太监倒是可以重用的,这就使得东汉王朝统治基石出现了三伙人:外戚,宦官,士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