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 三国求生手册 > 第406章 我真是太难了

第406章 我真是太难了

作者:风吹过的沙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千千小说网 www.qqxiaoshuo.cc,最快更新三国求生手册 !

    常山国,栾城县,武子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于常山国东南边的石邑、元氏、栾城、平棘诸县,洨水便是他们的母亲河。

    在洨水河畔,自然是各地最为丰沃的良田。

    农历四月,正是冀州大地上宿麦成熟的时候。

    《礼记·月令》曰:“孟夏之月麦秋至。”

    已故的左中郎将蔡伯喈在《月令章句》中注释曰:“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在中原北方,四月常被人称之为麦月。

    眼下,在武子乡毗邻洨水的一大片麦田中,无数农人正在辛勤劳作。

    农人们用镰刀割下饱满的麦穗秆子,再将麦穗集中到平整过的麦场上。

    在麦场上,人们或用手拉,或用牛马骡驴牵引着石头做成是碾子反复碾过麦秆,使得麦穗从麦秆上脱落下来,称之为打麦。

    脱落的麦穗再经过筛子去处杂屑,铺在麦场上晒个三五天,使之干燥后就可以归仓。

    在这等收获的季节,成年人不分男女老幼都要下地忙碌,大人收割、打谷,半大孩子则驱赶着牲口打麦,幼童也被安排在打过的麦秆中间寻找遗漏的麦谷。

    当然,这些娃娃们多半不会有长性,往往干了一会儿活就三三俩俩地在麦场里撒起了欢。

    在收获的时节,到处喜气洋洋,大人们往往也不会太过苛责就是了。

    在洨水边,正有一行五六个人沿着河堤缓缓而行。

    这五六人里以两名三十余岁的中年人为首,俱都衣着得体,举止雍容。

    一行人都有坐骑代步,不过眼下却全都牵着马匹步行,边走边对着河畔的麦田指指点点。

    当他们来到武子乡最大的一处麦场时,似乎中间有人指了一指,这行人便下了河堤折向了麦场方向。

    眼下正是正午时分,虽说孟夏四月的太阳还远远没到最毒辣的时候,但顶着大太阳干活却也吃不太消。

    诸多农人便来到道旁垄边的树荫下休歇一番,有条件的吃上一口吃食补充些体力,没条件的也能多饮些水骗骗肚皮。

    农人在田地里劳作时大都只穿着犊鼻裈,午休时至多也就披一件短衫,可谓是相当粗俗。

    不过毕竟地处中原,民人的素质极高,农人们见有一行衣着光鲜的行人经过,纷纷站起身来远远行礼。

    这在后世或许不可理解,有人经过便经过吧,与我何干。

    然而在汉代,上下尊卑的观念极重,普通黔首百姓见着士族人家,俱都毕恭毕敬的,避道行礼那是自然而然的反应。

    农人们原以为这行衣着光鲜的人只是路过,也没太在意,不过那行人远远回了一礼后,竟然直接来到了农人们歇息的老槐树下,与他们打起了招呼。

    “敢问父老,可是在麦收?”一名三十出头,长得虎背熊腰的华服男子主动朝一名老者问道。

    老者忙弯腰揖礼作答道:“好叫诸位贵人知晓,我等正是在麦收,因着近午日头大,暂时歇息一二。”

    华服男子抬头看了看日头后道:“合当如此,这日头正盛,适合收麦晒麦,却也要小心中暑。”

    老者见眼前的华服贵人居然对农事有所了解,不免微觉意外,附和道:“贵人所言甚是,所幸我等有这老槐树可以遮蔽,也就没那么辛苦。”

    华服男子看了看周边这一排老槐树叶茂青翠,正绽开着一串串的黄白色花朵,闻之亦觉花香四溢,对身旁之人笑道:“老槐生花,麦谷陈仓,此地倒是个好年景啊!”

    男子身旁一名年龄更大上些许的文士道:“确乎,今夏的宿麦是个丰年,百姓们有福了。”

    华服男子颔首道:“栾城地绕民丰,确是一块宝地,此地的百姓们日子应当过得不错吧?”

    那老者闻言确是微微苦笑摇了摇头,并不答话。

    华服男子道:“父老好似有难言之隐?”

    老者叹道:“虽是丰年,不过我等辛勤半年,也剩不下多少粮食啊!”

    华服男子作讶异状说道:“父老何故如此言?我观此处灌溉便利,土地丰饶,亩产三五石当不为难也,加之本朝赋税又轻,不过三十税一,这当能余下不少吧?”

    老者道:“贵人却有所不知,这田税虽说是三十税一,不过我等并不直接交税,而是要向乡中大族纳粮,亩纳一石五升到两石,遇上丰年还能稍许剩下些,若是欠收只能靠野菜杂粮过活咯!”

    华服男子道:“亩纳一石五升到两石?这岂不是比朝廷所定田税超了十倍?为何如此之高?”

    老者道:“这还不是因为我等都是租种的大族的田,交的田租。”

    华服男子道:“听父老乃本地口音,为何要租种旁人的田地?”

    老者哀叹道:“哎!还不是早些年大旱蝗灾时,交不起算赋口钱,没米下锅,被迫把祖上传下的田拿去抵了,还是栾氏看我等可怜才让我等继续租种,勉强过生活。”

    华服男子亦跟着叹了口气道:“遇上灾年着实不易,官府应当赈济安民才是。”

    老者大点其头道:“但愿官寺中的君长们如这位贵人一般想就好了。”

    华服男子尴尬一笑,又作出一副十分不解地样子问道:“前时遭了大旱蝗灾交不起算赋,父老将祖田典了,那万一日后又遭逢灾荒,父老又用什么去交算赋,拿什么下锅,拿什么去交田租呢?”

    老者面色一黯,说道:“还能有什么办法,只能祈求栾氏的君子们开恩减免租钱了。”

    华服男子追问道:“即便租钱能减免,那算赋呢?总不能也指望朝廷减免。”

    老者下意识地答道:“还好如今不用交算赋……唔,日头偏西了,小老儿要去打麦了,便不陪贵人说道了,莫怪莫怪。”

    老者说了一半好似自觉失言,匆忙住口,引了家人匆匆往麦场赶去。

    华服男子望着离去的农人若有所思,他身旁那名文士上前半步道:“明府可看出些什么了?”

    华服男子长叹了一口气,答道:“怕是不仅仅有诸多隐田,还有诸多隐户啊!”

    华服男子与文士正是常山国中的一把手与二把手,国相颜良与长史辛毗。

    颜良回到元氏后,辛毗便拿出了一份足以惊天动地的簿册放在颜良案上。

    颜良看过之后只觉事情重大,他自然是相信辛毗,但事情重大不可不慎,便与辛毗二人弃了官服,着了常服微服私访起来。

    既然是微服私访,那就万万不能被人看出行迹。

    所以颜良并没有选择元氏县,也没有选择他常常去的石邑县,而是选择了元氏东南便的栾城、房子二县。

    常山国西侧紧靠黑山,因而井陉、灵寿、石邑等县受黑山滋扰,早些年颇不太平,民人多有流失逃亡。

    然栾城、真定、九门、高邑、平棘等东边数县治安却相对要好得多,土地也更丰沃,民人流失的情况甚少。

    颜良路过多处乡里,只见乡里间几无空置的屋舍,郊野间也并无荒废的田地,好一番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

    看到这番景象,任谁人都应当拍手称赞,然而颜良与辛毗的脸色却并不怎么好。

    因为他们还看到了一路上士族华车马美章服,黔首却衣不蔽体面无菜色,联想到那长了脚跑得不知所踪的七千亩良田,作为一国之相的颜良又如何高兴得起来。

    辛毗显然也清楚这个情况,说道:“此弊积年已久,非是一朝一夕所成,然下吏既然忝为常山长史,自当革除此弊,不使人口、田土私下隐匿,竟致国家赋税凭白流失。”

    看着振振有词的辛毗,颜良亦觉自己昔日小看了他,因着辛毗的意思要彻底清查隐户隐田,这无疑是要与常山本地所有豪族大家为敌。

    大汉朝有两类人最有钱,一是商贾,二便是豪族大家。

    商贾本身地位低下,空有资财,故而要托庇于地方官员和大族。

    先前颜良拿盐铁酒专营权下手,把这最赚钱的三门营生改为授权经营,很是得罪了不少商贾,但商贾们被断了财路也只能抱怨抱怨,老老实实参与竞标。

    也有一些商贾或因利益受损,违反了颜良的禁令向黑山贼贩运物资,结果这些商贾被一一查抄,如今还关在郡狱之中。

    豪族大家就不一样了,他们本身就是地方冠族,多有子弟出仕郡县,牢牢占据着地方上的吏员位置。

    后世有句俗语叫“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这话放在汉朝也是如此。

    无论是郡国一级的国相、太守、长史、郡丞,还是县一级的县令、县长、县丞、县尉,都是外地来的流官,干上几年就会被调走。

    郡县中的吏员虽然也任任免免,上上下下,但总是脱不出地方上的这些豪族大家。

    如今郡中的隐户多是受到这些豪族大家的托庇,而隐田不出意外也都在豪族大家的控制之下。

    也只有控制了基层吏员的豪族大家们,才能把这些隐户隐田给藏得天衣无缝,不出差错来。

    若是彻底清查积弊,不正是要抄这些豪族大家的老底么?

    辛毗若真个这么做,那他手下的吏员们估计也难以避免被牵涉其中,到时候有多少人肯为他做事,又会有多少积弊被真个查出来?

    辛毗见颜良久久不说话,神情严肃地问道:“明府可是心有顾虑?惧怕豪大家反抗而不敢为之?”

    颜良闻言哈哈一笑道:“哈哈哈!长史言重了,颜某对上曹贼数万大军亦不曾皱过眉头,对此些事情,又怎会怕了。”

    辛毗闻言稍稍展颜道:“既然明府准允,辛某愿亲自督办此事,不查个水落石出誓不罢休。”

    颜良来到先前农人们休息的地方,择了一方大石坐下,示意随同诸人也一起坐下歇息,然后问道:“如果长史督办此事,有何方略,可否说来我听听?”

    辛毗道:“提前开展案比,择精干吏员逐县逐乡一家一户检视,一亩一丈核验。”

    颜良点点头道:“此亦题中应有之义,若是查出有隐户隐田,长史又打算如何处置呢?”

    辛毗道:“核其自隐匿之日起,补交算赋田税。”

    颜良道:“若其不配合案比,或是不执行处置,又当如何?”

    辛毗道:“如其不从,严纠法办。”

    颜良道:“若牵涉众多,民意汹汹,又当如何?”

    辛毗闻言略微一犹豫,然而也只是稍稍一愣就答道:“朝廷律令,岂可受民意挟迫?”

    见辛毗是铁了心要把此事做成,颜良在佩服他行事果决的同时,也暗暗叹了口气,心想我以前怎没看出辛毗如此刚直,若真个让辛毗如此做,怕是要把常山国捅成马蜂窝吧?。

    颜良自身就出自豪族大家,知道豪族大家对于地方治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乃有大功于地方。

    但有着后世经验的颜良,对于豪族大家的危害比之今时任何人都要清楚得多。

    兼并土地,藏匿隐户、游侠、逃犯,瞒报赋税,把持乡里讼断,草菅人命,欺男霸女,这条条罪状,豪族大家几乎都占全了。

    当年以偏师出兖州,他就是通过打大户斗地主的方法,敛聚了不少财货,反正个个屁股都不干净,一查都是屎。

    但如今常山为颜良治下土地,却不能如当年那般如此草率行事,不然部分百姓或许会拍手称赞,但失去地方大族的支持,那他对于常山的统治亦不会稳健。

    若是其他官员,或许事情闹大了,不可收拾了,拍拍屁股挂印走人一了百了。

    可颜良却不会如此想,他还打算把常山当作大本营好好经营呢,岂会弃之而走?

    然而辛毗提出的这个问题,却也不容忽视。

    百姓疲敝困苦,官府收不到足额的赋税,唯有豪族大家尽得其利,整个大汉就好像得了血吸虫病的病人一般,头脚皆轻,唯肿一腹,长此以往,不治而亡啊!

    颜良在心底长长叹了口气道:“我真是太难了!”

    PS:

    《三国志·魏书》:刘放、孙资:“毗实亮宜,然性刚而专。”

    陈寿评曰:“辛毗、杨阜,刚亮公直,正谏匪躬,亚乎汲黯之高风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