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 中国式家庭面面观 > 第五节 孩子在家庭中的分量

第五节 孩子在家庭中的分量

千千小说网 www.qqxiaoshuo.cc,最快更新中国式家庭面面观 !

    传统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家庭观念历来强调长者的权威,孩子在家庭权力结构中一直是弱势群体的代表。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推行的计划生育国策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家庭结构,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因此得以迅速提升。在由父、母、子女构成的现代家庭结构中,独生子女成为这一三角关系中子代一角的惟一支点,这种家庭稀有资源的特殊角色导致了现代家庭中的“子代偏重”现象。

    孩子在传统家庭中的消费受到父母的绝对控制,他们的衣、食、玩、学等用品均由父母提供,但现代家庭观念中“子代偏重”和“文化反哺”的现象则使孩子在家庭消费中的地位有很大改变。这种改变突出反映在两个方面:其一,孩子的消费在家庭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即便是一些家庭共用的大件消费品也往往以孩子的需求为中心,孩子在家长的购买考虑因素中已经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据零点调查1996年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4个城市针对*个有7~12岁孩子的家庭进行的抽样调查,孩子的消费占据了家庭收入的30%左右。而另一项有关家用轿车研究的数据则显示,“为了方便接送配偶、孩子”是家庭汽车消费的四个主要目的之一,其中“31~40岁”年龄组的人做这一选择的人数比例最高(该年龄段人群拥有孩子的比例较高且具备经济优势)。

    其二,在家庭事务中获得发言权甚至决策权的文化资本和能力使孩子能够主动地对家庭消费决策产生影响。项关于消费新趋向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家庭的消费决策均具备一定的影响力,其中13~18岁的孩子对家庭消费决策的影响力高达44%。

    44%是什么概念呢?我国城市家庭户均人口为3.26个人,其中大约2.26个是*,每个*只有20%多的消费支配权,还不及这个孩子。“只生一个”,诞生了一批中国小皇帝,要啥给啥,娇宠万分,一度经历过物质贫乏期,小皇帝的父母们在满足孩子物质需求上走到了极致。在中国,随着独生子女家庭占据了主体,“只生一个”的政策,导致孩子成为家庭中的稀有资源,“物以稀为贵”,甚至,孩子们开始有了对*生活的干预权。在过去,由于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教育观,*在家庭中有绝对的决定权与支配权,这种决定权甚至包括对成年孩子的否决权。孩子不仅仅能确定跟他有关的食品、文具、家庭娱乐活动的消费取向,同时由于现在的大量消费品是同质化的,如冰箱实际上性能与外观都是差不多的,可是有个冰箱上的卡通标志正是孩子喜欢的,孩子又要求购买这种冰箱时,一般家庭就选择了这种冰箱。

    传统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家庭观念历来强调长者的权威,孩子在家庭权力结构中一直是弱势群体的代表。而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推行的计划生育国策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家庭结构,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因此得以迅速提升。在由父、母、子/女构成的现代家庭结构中,独生子女成为这一三角关系中子代一角的惟一支点,这种家庭稀有资源的特殊角色导致了现代家庭中的“子代偏重”现象。现代家庭,孩子的人权更被重视了。尽管孩子在耐用品的消费过程中不起太大作用,但是一旦他们提出反对意见,最终的家庭消费决策也往往无法形成,而他们的注意力常常被情感因素左右,所以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真的喜欢这样的产品。近些年来,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可悲的是,一个家庭中越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为中心。

    有的孩子在家调皮任性,为所欲为,不服管教,在校却文静守纪,表现良好;有的孩子在家活泼外向,在校却沉静内向;有的孩子在家热情开放,在校却孤独自卑……目前,在我国的独生子女中,存在诸如此类的在家在校两种截然不同表现的现象较为普遍。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校、家庭两种不同的育人环境所致。由于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家中备受关爱。到学校后,孩子由家庭的核心变成了众多学生中的普通一员,失去了特别的关心和照顾,一部分孩子由于心理调适与平衡能力较差,便容易出现这种在家在校截然不同的性格差异。对此,家庭和学校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地加以解决。

    近些年来,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可悲的是,一个家庭中越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为中心。力力的妈妈对此深有感触,以前每次吃虾她都是把虾剥给儿子吃,自己从来不吃,当她有一次随意地把一个虾仁塞进自己嘴里时,没想到力力立刻翻了脸,又哭又闹,还逼着她吐出来!很显然,像力力这样自我中心的孩子将来是很难融入社会的。

    事实上,一个家庭中最为紧要的是夫妻感情的经营。不妨告诉孩子:妈妈最爱的人是爸爸,爸爸最爱的人是妈妈,你虽然没有得到最爱,但你同时拥有双份爱。我们还可以给孩子立下规矩,“下班后半小时内不可以打扰爸爸妈妈”。结果你会发现,以前越关注他,他的要求越多越难缠,现在你把他的位置放对了,他反而变得礼貌和独立。不要给孩子他是家里的特权阶层的印象。好东西大家要分享,人人有份,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懂得关爱别人。

    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左右着家庭氛围的不同类型:和谐友善的或对立独裁的;严厉古板的或自由放任的;井然有序的或杂乱无章的;幽默风趣的或冷嘲热讽的;充满生气的或死气沉沉的,等等。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现代家庭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又绝非千篇一律。一般来说,*型家庭中的父母能平等地对待、尊重孩子,能与孩子相互沟通,交流各自的看法,能给孩子以鼓励和诱导,对其缺点错误能恰如其分地批评指正,以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型家庭常常强调辈分,强调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用权利和强制性的训练使孩子听命。事实上,长期在父母高压政策下生活的孩子,他们自身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容易形成胆小、自卑的心理。溺爱型家庭中的父母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和分寸,孩子往往表现出极大的依赖性,易形成任性、自私、放肆、易发脾气、为所欲为、好夸口的行为品性。放任型家庭中的父母认同“树大自然直”的观念,对孩子采取漠不关心、放任自流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漠视孩子的内心世界和需要,这种忽略型家庭中生活的儿童常会逐养成冷酷、攻击、情绪不安等心理。

    首先,教育要从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开始,加强与孩子的感情交流,建立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了解,就是要懂得孩子的性格、兴趣、爱好以及心里想什么,平时主要做什么,交往的人是些怎样的人等。理解,就是不要忽视孩子在家庭中的作用,在家庭中有他发表意见的一席之地,而不能说“小孩子懂什么”。家中大事应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设家庭*化,即让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的权利和地位得到尊重。尊重儿童在家中的权利、地位,不是一味德宠爱娇惯孩子,置于“小皇帝”地位。对孩子百依百顺,不是尊重,是溺爱。

    其次,教育要身教重于言教。在家庭中,孩子是在家长的影响和教育下,在认识周围的世界中成长的,家长对待人生、事业、生活以及对待他人的态度,都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如果说新型家庭结构为“子代偏重”现象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那么“文化反哺”现象则是“子代偏重”之所以能得以存续的一个动力。“文化反哺”现象并非中国独有,但是中国社会特有的发展进程却使这一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父辈大多因遭遇“*”而丧失教育机会,成长在知识频繁更新的信息社会中的新生子代在获得新知的能力上又远远高于父辈,较高的文化资本和能力使孩子在部分家庭事务中获得了发言权甚至决策权,甚至可以对成年父母的生活进行干预,从而颠覆了几千年来形成的“父为子纲”的亲子关系。很多人都认为,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甭提多幸福了。但幸福不幸福,只有孩子自己知道。据调查,在三种情况下孩子最不开心:一是父母吵架离婚时,孩子很惊恐,不知所措,又担心自己没人要。二是没人玩时。特别是乔迁新居后,父母给孩子很多限制,墙上不许画、地板上不能拍球、卫生间里不许玩水,更不能领着同伴来胡闹,到最后,很多孩子都想回老房去住。三是做不想做的事。被父母逼着哄着学画画、弹琴、上各种兴趣班。安全、交往、自主都是儿童期的合理需要,这些需要没有被满足,那么即使锦衣玉食、玩具丰富,孩子也不会感到幸福,所以,幸福的童年是让孩子过孩子的生活。童年的主旋律应该是快乐无忧的,但孩子也会有孩子的小小烦恼。父母应随时关注孩子的情绪体验,肯定、鼓励他表达情绪,帮助他调整情绪。

    家庭价值观念对家庭消费的微妙影响使三口之家(即仅由父亲、母亲和孩子组成的家庭)的家庭消费模式呈现出三角决策结构。而即便是在传统的三代同堂的家庭,随着老年人在家庭决策中地位的弱化,家庭消费决策模式也具有同样的特征。

    孩子是爱情的结晶,但许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由于过分提高了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常常会影响到夫妻关系,甚至导致夫妻感情淡漠。一般家庭的情况是,刚有孩子时,都觉得孩子是弱小的,需要关心与呵护,于是在孩子身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日子久了,便忽视了对爱人的关心,夫妻感情变得淡而无味。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人都不自觉地在家庭中充当起贤妻良母或慈爱父亲的角色,却淡化了爱人的角色。一位中年妇女的经历就颇有代表性:从有孩子起,她就围着孩子转,孩子给家庭带来了不少的乐趣,她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到孩子身上,沉浸在做好母亲的奉献中,忘却了丈夫也需要爱的关怀。孩子一天天长大,有了他自己的天地,后来又上了大学离开了家。在突然降临的寂寞中,她才想起丈夫,可丈夫已经另有所爱了,如果在家庭中不能获得满足,自然难免节外生枝。

    参考文献《父母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