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qqxiaoshuo.cc,最快更新中国式家庭面面观 !
婚姻最后剩下的,不过乏力感叹庸常唠叨,一堆一堆,琐琐碎碎“家计若此,何以聊生?”家庭的社会地位和功能随着历史的进步而发生着变化,家庭形式也在历史变迁中发生着质的变化,不稳定的婚姻因素,动荡的情感,不确定的结局让选择走多元。
“丁克”家庭
“丁克”是英文的一个译音,“丁克”是什么意思?就是两个结了婚的男女,有两份收入,不要孩子,这种家庭就叫“丁克家庭”。这是一种理念,80年代流行于欧美的,90年代初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并受到吹捧。“丁克”家庭的出现,无疑成为了主干家庭和核心家庭的一种辅助和补充模式,并暗示着一种新的家庭关系与生活方式诞生的可能性。几千年来在传统的家庭模式中,人们从来不会去设计和想象其它类型的生活方式,甚至没有意识到“丁克”家庭这种可能性。当这种形式出现并生存下来的时候我们不能将其视为家庭的变异,而应当把握把它看作是家庭形式在现代化条件下的一种变化。“丁克”家庭只是家庭的一种形式,或者说是家庭的一种特殊形式,客观而言它减少了一部分的人口压力和生活压力,适应了一部分人的特殊情况和特殊需要而产生。但是“丁克”不可能被我国大多数人所接受,100年内绝不可能成为我国主要的家庭模式,因此也不可能造*口结构失衡,素质下降,社会不稳定等社会问题。
因此“丁克”家庭是一种创造,具有改变文明面貌和开风气所作用,它既能做到以核心家庭的形式保持一种兴奋而强烈的性关系,又能使夫妻双方可以同时拥有社会生活。人类社会从迫害异端到蔑视少数派到能因容忍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亚文化,就是人类社会一步步走向文明与开化的表现。同样,也可以把“丁克”家庭看作是人类文明程度提高的一种特殊表现。例:
1孩子是可遇不可求的
讲述人:小美(化名)
性别:女
年龄:32岁
职业:某广告公司经理
婚龄:3年
丁克语录:太忙了,没有时间考虑要小孩。
一个女人自己经营一家公司,一天到晚都在外面应酬忙得不可开交。老公也有自己的生意,两个人都忙着自己的事业,三天两头见不着人。像现在这样每天要面对应酬、喝酒,这样的身体素质也不适合要小孩。虽然也想要一个,但是暂时只能搁浅,小孩本来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如果因为年纪大了,冥冥中注定我不能有小孩,我也不会觉得很遗憾的。
这个社会对于靠子女来养老这样的观念已经很淡漠了,更多的是靠自己,所以我们现在趁年轻,还有能力,多奋斗一点,老了可以进养老院。除了客观上因为我们忙外,在心理、身理、经济上我们都还没有做好准备。如果要孩子,我们当然希望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希望能给他最好的教育。而且有了孩子就意味着我们的压力更大,肩上的责任更重。
2给我不“丁”的理由
讲述人:阿兰(化名)
性别:女
年龄29岁
职业:自由职业者
婚龄:1年
丁克语录:我还没有找到不丁克的理由。
可能因为天生就不喜欢小孩吧,所以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小孩,结婚后当然也不会改变我的想法。理由很多,首先我和老公刚结婚一年,二人世界都还没有过够。我们都很珍惜这份感情,不希望有其他的感情介入。对我来说,孩子的出现必定会使我们的感情大打折扣,因为感情会出现再分配嘛!第二,养小孩是一大笔花费,我们现在的钱也不多,刚好够我们俩用,这样的生活也很稳定。我无法想象,如果有了小孩,我们该拿什么来养他。而且孩子的未来很难控制,一旦学坏的话,很难收拾。老公很爱我,也很宠我,他对我的丁克态度很支持。就这样,我们一直享受着二人世界。我们还不想改变目前的生活状态,如果因为要小孩而降低了生活质量,使自己的生活成了另外一个样子,还不如继续这样“丁克”着。
单亲家庭
提到单亲家庭,一般人直觉为离异家庭。但随著家庭、社会结构的多元,家庭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造成单亲,如离婚、配偶死亡、配偶工作居住两地、甚至未婚先孕等等。由于单亲家庭的成因不同,及个人本身所拥有的内外在的资源不同,面对单亲的感受及调适也就有所不同。调查显示,单亲家庭的女孩,过早出现*、早婚、早孕、未婚先孕和离婚问题,比双亲家庭的女孩多得多,而且这些与种族、家庭收入无关,残缺家庭的孩子中途退学,人数也高2倍以上,男孩子更容易涉入暴力行为。学业成绩明显差于完整家庭的孩子,他们在学校旷课以及受罚比率也高些。全国约有上千万的单亲孩子,并且每年以50到60万的数量递增,单亲孩子多表现出孤僻、多疑、敏感、自卑等性格倾向,犯罪率更是高达40%。逐渐增多的单亲孩子和单亲家庭,已经日益凸显为社会上又一特殊的弱势群体,成为目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例:
在北京某高校读大三的单亲孩子孙洪即将光荣地加入中国*党,但是谁都不会想到,几年前的她却是个旷课、逃学、学习成绩差得一塌糊涂的“坏孩子”。想到当年自己那段不堪回首的过去,孙弘长长地吁了口气说:“一切就好像做了一场梦一样。”
当孙弘还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孩童时,父母的离异就如同当头一棒,给幼小的她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在学校,同学们屡屡的嘲讽让她感到莫大的羞辱。终于有一天,当一名同学在老师面前嘲讽她是“没有妈*孩子”时,自尊心受到伤害的孙弘流着眼泪跑出了教室。从此,学校、老师和同学成了她心底抹不去的阴影,原本学习成绩优异的孙弘再也不愿意踏进学校的大门一步。
一次偶然的机会,孙弘在广播节目中听到一个温柔的声音坚定地说:“父母有选择婚姻的权利,但孩子却没有选择父母的权利。”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孙弘,她开始一边反省自己、一边开始努力读书。第一次英语及格、考上大学、加入学生会、入党……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孙弘都会第一时间告诉那位曾经在广播中引导过她的“高阿姨”。第一次和高玉京阿姨见面时,孙弘感激地握着高阿姨的手说:“您就是我们单亲孩子的知心朋友!”现在,孙弘加入了“单亲孩子知心热线”志愿者队伍。
留守家庭
与传统意义上因出国形成的“留守家庭”,他们各自生活,为了各自的事业和追求,远走他乡发展,选择了夫妻两地分居,或妻子在外地工作,或丈夫在外地工作,他们往往几周几个月甚至半年才能相聚一次。如今,这样的家庭在都市里正逐渐增多: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就业压力的加大以及生活质量等各方面原因,人们开始寻求新的就业突破点和新的价值体现亮点,以求能够将无形的能力转换为有形的“价值”,改善家庭生活质量。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能力的人不安于每天过着墨守成规的平庸生活,开始纷纷到外面寻找适合自己生存的土壤,或者是原来有不错的工作和薪水,在高薪、丰厚待遇的诱惑下,跳出龙门。或者是为了更高的追求目标,以“分居”为代价去博得更多的机遇,正所谓“跳出一步天地宽”。随直而来的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留守家属:
留守老人:赡养问题突出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孩子在外打工也挣得不多,对老人的照应和赡养就成了问题。在一些乡村,儿子出去打工后,往往把小家庭都迁到城里去了,空巢老人的赡养问题更加令人忧心。
留守配偶:家庭问题频显
作为外出打工人员的配偶(这里主要指妻子),丈夫走后,她们要独自负责家里田地的照管,要独自负责对子女的教育,要独自面对与公公婆婆和睦相处的问题,要独自面对亲戚朋友之间的人情世故问题,要独自面对社会外界其他不可知的压力……对于中国农村这样一个由男人做主的传统社会来说,妇女原本不需要独自面对的一切现在都必须面对了。
留守子女:家庭教育不全
外出打工者,夫妻双方都在外地的较多,留守在家的子女在某种意义上几乎成了“孤儿”,主要由爷爷奶奶抚养。这些孩子正处在人生的关键时期,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帮助,他们极易产生各类问题。就是夫妻一方在外打工的家庭,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家庭教育都是不完整的。
留守家庭带来的问题日渐增多,给社会的稳定和家庭带来了不小的伤害:
月5日,徐州市中级法院开庭审理了一起*、故意杀人案:因丈夫常年在深圳打工,睢宁县邱集镇居民黄某母子二人在家“留守”。5月2日夜11时许,同村的“族侄”高某窜至黄某家中,欲*黄某,遭到黄某激烈反抗。高某遂扼住黄某脖子致其昏迷,后又纵火破坏现场,致黄某烧成重伤,黄某两岁的儿子不幸命丧火场。年仅25岁的黄某数天后也因抢救无效死亡。鉴于案情重大,法院没有当庭做出宣判。
正如一位留守家属说的一样:“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幸福的生活哪有从天上掉下来的,这是一个机会,要想改善以后的生活质量,为将来出生的孩子打基础,就不能安于现状,想得到某种东西,就得失去一些东西。”
涉外婚姻
这里所说的涉外婚姻指中国公民和外国公民(包括外国人,外籍华人,在我国居住的外籍侨民及无国籍人等)之间的婚姻。涉外婚姻出现隔阂等最为突出他们的家庭心理问题有:对配偶不忠,缺乏信任感,交流贫乏,全职太太与社会隔离、在家中地位低下等等。同时涉外婚姻的婆媳关系紧张、为孩子教育争吵,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文化摩擦等也非常突出。如今,每年约有3.5万桩“涉外婚姻”终结,平均每两桩婚姻中就有超过1桩以失败告终。造成跨国婚姻频繁失败的真正原因要复杂得多。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这个事实:很多此类婚姻是在压力下完成的。中国四分之一的涉外婚姻,最后面临解体,远渡重洋的中国妇女无法得到合理保障。涉外家庭来自不同国家,他们的社会信仰、文化背景、生活习俗各有差异,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却有着共同的向往。
澳洲小伙Ben出差上海,与本地姑娘Mary一见钟情。经过短暂热恋,Mary不顾家人反对,与Ben携手步入婚姻殿堂。婚后,Mary远赴澳洲定居,做起了全职主妇。新郎是维多利亚州中产人家,住别墅、开跑车,衣食无忧。但在新婚的甜蜜“新鲜劲儿”渐渐淡薄之后,Mary的不适感与日俱增:当地地广人稀,别墅周围只见绿化没有人家,没有邻居寒暄家常,更没有可能结交知心好友,每一个工作日,她都是独享寂寞、度日如年;方圆百里找不到一家中餐馆,买不到一样家乡的土特产,Mary无法施展厨艺不说,日子长了还对西餐产生了抗拒感;最烦人的还是Ben的“无理要求”,他本人是*徒,平日里在作礼拜及神事上花费了大量时间,结婚后,他理所当然地认为Mary也应该随他入教,一旦遭到拒绝就耿耿于怀、暗生芥蒂。花了整整一年,Mary仍不能适应婚姻生活,无奈只好回到故乡办理离婚手续。
涉外婚姻失败的原因有二:中国妇女和外国丈夫在文化、财产等方面悬殊,导致双方生活和沟通方式存在障碍,新鲜感过后就纠纷不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加之“家丑不可外扬”思想作祟,使得洋丈夫更加有恃无恐。
同居
说到同居,一般人会想到:一对男女,朝夕相处在一个共同的住所,他们之间的性关系达到夫妻关系才具有的程度。这是狭义的同居概念,也是同居的基本形式,但实际上同居一词经常有更广的指称,那就是两个人的性关系达到最高阶段,并且保持相当一个时期,并不一定朝朝暮暮相处一室。
从心理性的角度看,恋爱是一个探秘的过程,对方的身体、性以及*心理都是探秘的对象,接吻、拥抱、*,伴随恋爱中的*的升级,*关系中的神秘性一点一点减少,但是如果最后的秘密没有揭开,探秘的动因就不会消失,同居无疑是这一探秘过程的终点。从社会性的角度看,恋爱是一件不断推进最终要成就的事情,双方在关系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要辨认和确认关系的性质和程度,逐渐升级的恋爱中的*常常被视为对应于某种关系或关系的某个阶段的标志,同居无疑是*关系最高阶段的标志。
1为筹堕胎费去抢劫。
北京某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孙某为“筹措”替女友堕胎的费用,来到湖北省襄樊其叔叔家,向叔叔借钱未果,竟然上街持刀抢劫。今年2月7日,襄樊市公安局樊城分局依法对孙某刑事拘留。
2“同居”引发伤害案。
2001年9月中旬,在江苏南京,一对同居的大学生发生“情变”,不同意分手的女大学生竟然拿出锋利的菜刀砍上自己的纤纤玉腕,顿时皮肉外翻、血管割断后鲜血大量喷涌。其男友急忙报警,警方闻讯赶来把这个鲁莽的女大学生送往医院抢救。
无论从探秘的角度还是从确认关系性质与程度的角度出发,恋爱中的人都有走向同居的驱力,一旦社会对此足够宽容,驱力就会变成实际的行动。当因为同居而引发出社会问题时,我们就不得不深思了。
啃老族家庭
何谓“啃老族”“啃老族”是指已经成年并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一边是劳心劳力、白发苍苍的父母,一边是赖在父母怀里不断乳的子女。在啃老族问题上,令人忧虑。“啃老族”有两类:一类是纯粹的寄生虫型,一类是被迫失业型。
例:到6月,毛晓钧就整整失业一年了。2005年高中毕业后,毛晓钧打过几个散工,却因种种理由都放弃了。如今父母每天出门前会给他留下20元,他就靠这20元生活费,*与麻将为伍。生活不宽裕,但他觉得过得很轻松,并乐此不疲。年轻,有一定学历,却处于失业状态,近年来出现的“新失业群体”是啃老族里的中坚力量。与传统的“4050”下岗人员不同,这个“2030”人群,更适宜用“不就业者”来描述。父母忧心抱怨,却不得不从微薄的工资中分出几百元给儿子,“有什么办法呢,自己的孩子,总归要自己养”。“这样的学历,还挑三拣四,有什么好工作会从天上掉下来呢。”
在“傍老族”中,也有高学历群体。24岁的萧晓已辞职3个月,他用“休养生息”来形容目前的自由状态。大学毕业后的萧晓,此前在上海一家公司作企划工作。因为工资低、无聊、没发展前途就辞职了。辞职后的求职之路并不理想,但萧晓不急于就业,“好工作是要慢慢找的,与其将就一个没什么前途的工作,不如静下心来找份好的。”高学历对自己的期待过高,是造成对家庭依赖的一大原因。他们认为现在家庭在养他们,一旦他们有工作就可以孝敬父母了,所以暂时的啃老是理所当然。
隐秘地带的家庭
有这样一类与众不同的“特殊孩子”,他们的父母要么全是女人,要么全是男人,因为他们是*家庭养大的,他们要面对这个处处充满歧视的世界。他们心中的苦乐说与谁听?在*家长的抚育下成长会有诸多问题,这种关系对孩子的未来会产生何种影响?
刘俊(化名)原本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有一个温柔体贴的,两人还有一个可爱的的女儿。去年的某一天,刘俊到外地出差偶然认识了*者孙宾(化名),两人相谈甚欢并在以后的接触中发展成*伙伴。对这层关系,刘俊既不能放弃又怕妻子发现,此后终日心神不定,但他的一些异常行为还是引起了妻子的注意,最终妻子在了解到真相后,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而向刘俊提出离婚。
从没谈过恋爱的硕士研究生张某,在读大学时认识了校友赵某,两个人的成绩都非常出色,经常在一起探讨学习,交流想法。由于谈得投机,很合得来,彼此就产生了好感。随后两人就不再单纯地讨论学习,而上升为感情交流。本硕连读的他们在读硕士研究生阶段继续两人的“恋爱”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