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 长安风 > 第二十章 临朝大封

第二十章 临朝大封

千千小说网 www.qqxiaoshuo.cc,最快更新长安风 !

    “咚!”

    一声厚重的锣鼓响声在宣政殿前响起,天宝四年的冬日,一场朝会终于拉开帷幕。

    大殿之上,皇帝、百官、内宦、宫女,还有侍卫各居其位,就如同一直以来的那样。

    “宣寿王李瑁、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及陇右之战众将士觐见。”

    御前太监的一声清唱,李瑁头戴紫金王冠,佩朱绶,着王服、腰悬美玉,站在众人之前,稳步走上了大殿的正中。

    “儿臣李瑁拜见父皇。”李瑁一脸正色,恭敬地拜道。

    李瑁参拜后,李瑁身后的众将也纷纷拜道:“微臣拜见陛下。”

    “众位都是于我大唐有功之臣,平身。”李隆基抬了抬手道。

    “谢父皇、陛下。”众人一齐谢道。

    李隆基最喜夸耀武功,看着堂下站立的众人,兴致大好,高声笑道:“十八郎真乃我家麟儿,平定西北,扬我大唐国威,朕心甚悦。”

    李瑁出列谦虚道:“此战皆赖父皇之威,儿臣不过顺势而为之,实在不敢居功。”

    太子李亨见李隆基当着满朝文武夸耀李瑁为李家麒麟儿,面色闪过一丝阴沉,过了片刻,出列笑道:“十八郎此次再立大功就不必再谦虚了,陇右毗邻关中,若是有半点闪失必定殃及长安,后患无穷啊。”

    听李亨这么说着,李瑁的心里升起一丝疑惑,李亨一向与自己很不对付,为何为在朝堂上为自己张目?

    果然,李亨接下来的话印证了李瑁的猜测。

    李亨顿了顿,接着道:“今日十八郎平定西北之功堪比昔年太宗平定薛仁杲,让多少百姓免于战祸,恐怕长安百姓都该对十八郎带德感恩了。”

    李瑁听着李亨的话,心知不妙,果然,当他抬头再看向李隆基时,李隆基脸上的笑容已经消散了许多。

    李世民何许人也,弑兄杀弟,逼父夺位之人,李亨将李瑁比作李世民,那李隆基又是谁,被囚禁在兴庆宫的李渊吗?

    这是赤裸裸的挑拨,但偏偏却很有效,李瑁军功日盛,李隆基已经对他产生了忌惮。

    一样的野心勃勃,一样的收拢人心,至少在李隆基的眼中,李瑁已经有了些许李世民的影子。

    就在李瑁想着如何回应的时候,原本安静地待在一旁的庆王李琮也突然站了出来。

    “启禀父皇,儿臣有本奏。”

    李隆基点了点头,准道:“奏来。”

    李琮从袖中掏出一册奏本,递到了御前太监的手中:“启禀父皇,儿臣弹劾十八弟恃功而骄,凶残无度。十八弟于陇右一战擅杀吐蕃俘虏三万余人,哀鸿遍野,有伤天和,就连湟水为之赤红,还望父皇惩处。”

    杀害吐蕃三万俘虏的军令确实是李瑁亲自下的。当时陇右缺粮,兵员严重不足,守城尚显紧张,哪还有多余的人去看守这些吐蕃俘虏,若是不杀,一旦吐蕃人生事,势必酿成大祸。

    故而李瑁在前后思量,权衡利弊之后,这才下令在湟水边斩杀俘虏。

    是夜,湟水河谷阴风阵阵,尸堆如山,多少吐蕃勇士魂断西都。

    待此消息传入吐蕃后,李瑁和李光弼的名字响彻高原,可止小儿夜啼。

    李琮的弹劾一下子让李瑁陷入了被动。

    自古以来杀俘都是一件很敏感的事情,尤其像大唐这种自诩天朝的上国。

    大唐想要布德天下让四夷臣服,便需要行宽厚仁德之事,杀俘乃是大忌,更何况李瑁一杀还杀了三万,这叫周边各国怎么看?

    昔年太宗心腹,位列凌烟阁的大将军侯君集在高昌国杀俘不过七千,被便御史弹劾地罢官流放,直至后来被逼地起兵谋反。

    李瑁杀俘三万,是侯君集的数倍有余,在那些自幼受儒家文化的老夫子眼中,这可算的上是了不得的大罪了。

    太常少卿张芳出列道:“启禀陛下,庆王之言极为在理。寿王杀俘三万,毁我大唐仁德之像,臣请陛下效太宗故事,削寿王之爵,已警天下。”

    张芳之言一出,大殿顿时哗然。

    张芳之言实在是太过夸张了,大唐立国至今,被削王爵的亲王固然有,但大多与谋反案有关。

    李瑁堂堂亲王,凤子龙孙,岂能杀了胡人俘虏就被削去王爵?

    不等李瑁出言,寿王党的官员一下子就待不住了。

    “启禀陛下,臣以为张大人之言大谬。寿王杀俘乃时势所迫,绝非有意嗜杀,还望陛下明查。”寿王党官职最高的刑部尚书章仇兼琼连忙出列道。

    章仇兼琼一带头,寿王党的其他官员也站了出来,包括此次一同出征的将领也都出面维护李瑁。

    “肃静!”

    高力士看着堂下乱糟糟的样子,皱了皱眉头,一声清喝,大殿终于安静了下来。

    李隆基环顾了一圈大殿,向李林甫问道:“此事右相以为如何?”

    听了李隆基的问询,李林甫连忙出列,不过思索了片刻,便恭敬地回道:“启禀陛下,臣以为寿王杀俘之行虽然有过,却也是出于公心,不当予以重罚。不如就将此次寿王陇右之战功过相抵,不赏不罚,提点一番也就是了。”

    李林甫的话既不是在位李瑁考虑,更不是为李琮考虑,他的话是在为李隆基考虑。

    方才太子提起李瑁军功堪比太宗皇帝时,李林甫察觉到了李隆基眼中的不悦。

    李林甫和李隆基君臣数十年,岂能不清楚李隆基的心思,立刻便顺着李隆基的意思给出了建议。

    李林甫处理政务的能力自然比不得昔年姚崇和张九龄等人,但他察言观色的本事却是当世无双,李隆基听着李林甫的话,眼中露出了满意之色。

    李隆基高高在上地看着大殿中的众人,李亨,李瑁,李琮,还有李林甫和杨家人,心中便越发地得意,仿佛是在欣赏着一件完美的作品。

    朝堂中的政局本就是他一手缔造,扶弱限强,均衡各方,以保正君权的独尊,这本就是他所长之事。

    如今李瑁势头太盛,远远压过了李琮,直追太子,李隆基自然要遏制一下。

    李隆基看着李瑁,问道:“右相之意我儿可服?”

    李瑁站在殿下,脸上虽不见半点不悦,但宽大的袍秀中双手已握紧成拳。

    羞辱,这对他来说简直就是赤裸裸的羞辱。

    他冒身死之危,在西都城浴血奋战,最后竟留着这样一个下场。

    功过相抵,好一个功过相抵,李隆基不理朝政,醉心于权衡之术,可谓本末倒置,他竟以昏庸至此。

    李瑁不动声色地摆了摆手,制止住还是替他说话臣子,自己恭敬地回道:“父皇仁德,儿臣心悦诚服。”

    李隆基看着李瑁恭敬的样子,心情竟有些莫名畅快。

    李隆基对一旁的高力士道:“既然如此,那便传旨吧。”

    “诺。”

    高力士应了一声,从一旁的玉盘中接过刚刚修拟好的圣旨,朗声道:“传皇上旨意:陇右之战,退敌十万,扬我大唐国威,与战诸卿功勋卓著,特封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西平郡公,冠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食邑八百户;封原左武卫中郎将李光弼蓟州侯,右威卫将军,食邑三百户;加左武卫将军马新息侯,检校左武卫大将军,剑南防御使,食邑三百户;加封武彦平文山侯,归德大将军,食邑三百户;加封左武卫右郎将崔乾佑左武卫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