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qqxiaoshuo.cc,最快更新大清疆臣。 !
这日阮元夫妇在水道之上,意外受了两人邀请,随二人上了船后,船行曲折,不一会儿便转过了数条水道。二人从谢家告别之时,已是申牌,这时天色也早已黯淡下来。船上一人仍在操船,另一人则点亮了火炬。不过片刻,水道两岸也渐渐有火炬亮起,又转过一条水道时,火炬更盛,想来此处聚集之人,应不下六七十人。孔璐华在家中时,虽也多识外官之事,遇事向来镇定,可这番场面,却是生平未见,甚至从未听闻,更不知邀请之人,是何身份,想到这里,不觉心中略有些惊慌,但仍是强作镇定,只是握住阮元衣角的手,更加用力了。
可想着想着,一直不知道对方身份,总是心中不安,再看阮元神色,却似乎已经有了对策一般。孔璐华也不禁小声问道:“夫子,他们……他们究竟是什么人啊?”
阮元不答,只是拉过孔璐华的右手,在她手上写了两个字,此时天色虽已黯淡,但借着船上的火光,孔璐华却也看得清楚,阮元所写,乃是“漕帮”二字。
“那……”孔璐华指着自己的右手,又问道:“这又是什么意思啊?”
“夫人,我看他二人神态,乃是真心相邀我等,而且这一路上,每次他们看向你我之时,也都是一副恭敬之态,是以我想着他们并无恶意。只是他们所在,又确实是个隐秘之处,所以他们不愿告诉我们真实身份。既然他们愿意保密,那我又何必声张?他们对我们这般敬重,我们也不该违了他们心意啊?至于这二字是何含义,待我们回了杭州,我再告诉夫人不迟。”
其实阮元所写“漕帮”,即是运河上下,负责运输漕粮的水手组织。清代承继明朝制度,每年定额向京城运送南方粮食,以供京城开支之用,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山东和河南八省各有部分府县,需要承担运粮义务,由于河南交粮较少,且均由山东船只代运,是以运粮省份,往往只称七省。因各省粮食均由运河运输至京,这些粮食便被称为漕粮。每年南方向京城运送的漕粮定额有四百万石,若加上折耗,实际征收粮食可能达到六百万石。而江苏的苏、松、常、镇四府与浙江杭、嘉、湖三府漕粮,就可以占到漕粮总数的一半以上。
为了便于运输漕粮,清政府也规定了一系列的漕运制度,一般而言,每一艘漕船,有十人负责驾驶运粮,其中一人是沿漕卫所官兵,谓之旗丁,总管一艘漕船。其余九人则是沿河征用,充作水手。漕运全盛之时,漕船一般保持在一万艘以上,所以每年漕运,也需要招募近十万水手,负责运送漕粮。而沿河水手,往往都是不事耕作,甚至根本无地可耕的贫民,人数众多,生活却往往难以得到保障。是以水手之间,也各自结成帮派,相互扶持,这些帮派便被称为漕帮。
沿河上下,输粮府县共有数十,是以大大小小的漕帮,粗略而言也共有百数,每帮辖船约有百艘。尤其江苏四府与嘉兴这五府之地,漕帮势力更加庞大,这是因为五府漕粮,在七省漕粮中质地最精,被称之为白粮,仅供皇室、贵戚、高官享用。阮元等人所在嘉兴,正是白粮产运之地,那想来邀请阮元等人的漕帮,便是此地声势最大的嘉兴白粮帮了。嘉兴白粮帮又经常简称为嘉白帮,甚至民国之时,上海青帮犹有此名,但此嘉白帮是古时传承,又或狐假虎威,就无从考证了。
漕帮虽是清时现实存在的帮会,却往往被清政府无视,官府向来忌讳帮会之事,但也清楚漕帮并无反清之心,是以往往听之任之。但征募水手之时,却只记录水手个人姓名,不言帮会之名,漕帮派遣水手之时,也只以水手个人名义前往应募,是以官方文牍之上,却几乎见不到任何漕帮名字。阮元生长扬州,常见漕船过扬北上,是以对漕帮之事略知一二。而孔璐华自幼未出曲阜,曲阜不沿运河,她所知也都是官样文章,对漕帮之事,自是全然不知。
这时小船也渐渐靠岸听泊,两个水手将船系定,阮孔二人看向船外时,只见火光之下,似是一处大宅,宅中房屋露出一角,竟与民间寺庙颇为相似,宅子一角有个黑漆漆的大物,似是佛寺古钟,从外面看,这大宅便是寻常佛寺,若不是阮元预想到这二人应是漕帮帮众,只怕也会认定这不过是座寺庙罢了。
眼看船已系好,两名水手一人持着火把先下了船,另一人则对阮元夫妇道:“阮大人、阮夫人,我家老师就在庙里,还请二位与我同行就是,各位后面的朋友就请先坐在这里,老师只是想交阮大人这个朋友,却并无他意,最多两个时辰,大人和夫人就会回来。”言语之间,依然恭敬,阮元和孔璐华也自上了岸,留三名仆从在船中等候。一路之上,手持火把之人,三三两两,一时不绝,这些人见了阮元夫妇,也都敬重异常,甚至有些帮众,面露崇拜之色,竟似所见不是凡人,而是仙神一般。
二人随着先前那名水手进了正门,所见前后殿阁庙宇,便与佛寺一般无二,到了大雄宝殿之处,却与外家不同,殿上不设蒲团,却摆了数个座椅,想来是帮中议事之处。宝殿正中,虽也有一尊佛像,却另还有三尊人像,均是儒服打扮,阮元看着,其中一个宽袍大袖,不带巾帻,似乎是太上老君模样,另一个则是官服打扮,民间有些人不识孔子样貌,便依官服打扮塑立孔子坐像,这些阮元也自知晓。只最后一人,样貌古怪,却看不出是何方神圣。
那水手看阮元夫妇都已入殿,便道:“阮大人、夫人,且稍安勿躁,我这就去通报老师,我家老师片刻间即到,还请大人和夫人在此安坐,我等自有茶点奉上。”说着转身离去,几个仆从打扮的人送上茶点,阮孔二人看着茶水浓?浊,都不愿饮。只佛像面前案桌之上,竟放着一本薄册,阮元看着,尚有些兴趣。
只是这册子似乎时常被人翻阅,是以纸页之上,亦颇为油腻,阮元只得取出随身携带的借用古书时常用的镊子,轻轻翻了数页。细看之时,顿时双眉紧锁,大是不悦。忽听得另一面孔璐华唤道:“夫子,你看看这几个字,是上古那种篆书么?我看不明白。”
阮元借着火光看时,只见眼前四尊坐像之前,都有奇奇怪怪的篆字,自己也曾对秦篆多有研究,但看着这几个字时,却是一字不识。转念一想,方知道其中缘由,笑道:“夫人不必再看了,这几个篆字,都是似是而非之字,上古篆书中并没有的,想来是此间主人附庸风雅,用以欺蒙无知之人罢了,我多习秦篆,却是清楚。”当然,考虑到自己毕竟是做客,这番话也只是在孔璐华耳畔匆匆一语,并未被外人所知。
这时,忽然一个洪亮的声音传入二人耳中:“世人都说,阮学使和阮夫人乃是神仙眷侣,今日一见,可真是让老夫羡慕啊!”阮孔二人回过头时,只见四名水手簇拥着一个老者,已经进了大殿。老者看来六十余岁,双目却犹为精神,看来刚才那句话就是这老者所说了。阮元知道这人应该就是嘉白帮的所谓“帮主”,但他姓甚名谁,却并未听人提起过,这时老者走了上前,主动给阮元作揖道:“老夫偶有一事,想起阮学使在江浙之名,故而相求,一路之上,对学使多有怠慢,还请学使勿怪。老夫便是这嘉兴白粮帮的执事之人,姓余,草名得水,从来只是个粗人,本也是不敢攀学使这般朋友的。”
阮元听着“余得水”之名,却也有些耳熟,只是一时记不起出处。便也问道:“余老先生,您请我前来,说是有事相求,可一路之上,却又不愿透露贵帮来历,却是为何?”
余得水笑道:“其实在下所在这嘉白帮,本也只是兄弟们贫苦无依,故而聚了一起,称个帮会,只为相互扶持,并无他意。在下是乾隆元年生人,二十三年的时候做了水手,三十三年,与官府也曾有过一些过节,却也不是在下心愿之事。但无论如何,在下清楚,官府之人,向来愿意用我等运送漕粮,却不愿提及我等帮会之名,是以在下虽有事相求于学使,也不愿学使身边再有他人知晓我等之事。故而遣二位兄弟来请学使之时,便只言我等是运送漕粮之人,至于帮会贱名,本也是不值一提的。”
可不想他说到“三十三年”时,阮元眼中竟忽然一亮。待余得水这话说完,阮元转身便即问道:“你说乾隆三十三年,难道……你与当年清查罗教之时的余得水,又是什么关系?”
余得水听了阮元这话,也是一愣,随即略有些黯淡的笑道:“阮学使果然是真心为官之人,竟连当年的教案,也这般清楚。不错,老夫便是三十年前,太上皇清查庵堂之时的余得水,这宝殿嘛……虽然外表做寺观式样,却正是我等嘉白帮的主庵。老夫对阮学使多有隐瞒,还望学使见谅才是。”
接下来,余得水主动为阮元说明了他的来历,阮元方知其中因果。原来所谓罗教,乃是明清之时,漕运沿线流传的一种民间宗教,据说创教之人乃是明代罗孟鸿,他原是明朝漕兵,因乐善好施,广受沿漕军民爱戴,此后罗氏宗人便不断将其神化,漕运水手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对历史也缺乏记忆,久而久之,便只剩下神格化的罗祖,而无民间军人罗孟鸿了。到了雍正、乾隆之际,罗教更是已经遍布沿漕各城镇,在水手间广为传播,雍正在位时也一度试图整顿漕运罗教,但念及罗教之人,大多并无反清意识,也大多安于漕运之业,是以最终仍是听之任之。
但到了乾隆三十三年,却出现了一件意外之事,沿运河上下,突然有人传言百姓只要被割去辫子,便可被人操纵灵魂,一时产生了巨大恐慌。乾隆得知这件奇事,认为恐慌的传播,与民间宗教不无关联,便大力清理漕运罗教,一时之间,杭州、嘉兴等地数十座罗教庵堂,都被清政府强制关闭,守庵之人,也都被强行充军。余得水当时三十三岁,正是杭州庵堂的一名守庵水手,也因此遭受牵连。
阮元在杭州时,闲暇间查阅州府旧档,偶然得知了此事,也记得里面有余得水这个名字。而他不知道的是,余得水当年被充军云南,次年便赶上清缅战争,他随军南下,在战场上中了缅军的飞镖,好容易逃得性命,却也不愿再回军中。便一路帮人佣工,一直回了嘉兴,又因为他熟谙沿漕事务,不过数年,便在嘉白帮又做到执事。只是他也知道自己本是因罪充军之人,是以对外只称余浑,这次见了阮元,乃是真心有事相求,才用了真名。嘉白帮也不敢再设庵堂,但罗教在水手中流传,已是根深蒂固,是以只得将庵堂修作寺庙模样,外人见了,只当这里是佛寺,却不知其实是嘉白帮聚会之所。
而阮元方才所看之书,便是罗教传播的一部《罗经》,阮元从来只信儒家思想,对此自然不屑一顾。大殿上的四尊坐像,余得水也一一为阮元说明,其中三个是儒释道三家的代表孔夫子、太上老君与如来佛祖,第四尊则是罗教之人参拜的罗祖。孔璐华看着自己先祖坐像竟被塑得如此不伦不类,心中也暗自发笑。
阮元听着余得水这番言语,确是不似作伪,也点了点头。余得水看阮元也无相疑之心,便笑道:“其实今日老夫冒昧,寻了阮学使前来,也实在是近些日子,有些难处,兄弟们的活都不好做了。学使是为官之人,这件事,也只有为官之人可以帮我等了。学使声名,老夫打听得清楚,是个清廉的好官,所以老夫……”
“等等。”阮元忽道:“你说我是为官之人,所以你来找了我。这天下为官之人甚多,嘉兴府便有知府知县,杭州又有杭嘉湖道、布政使之属。余老先生却为何不选别人,单单只选了我呢?”
余得水笑道:“其实不瞒阮学使,学使之名,我原本也是不知,但尊夫人的来历,老夫却清楚得很。去年这沿漕上下,最轰动的一件事便是尊夫人下嫁了。其实不瞒学使和夫人,咱们信罗祖他老人家的,原也不是和其余教派为敌,这如来佛祖、太上老君、孔圣人,在咱们看来,都是神仙。这圣人之后,在我等小民眼里,自也是神仙后裔了。那时尊夫人送亲仪仗南下,老夫便颇为好奇,这究竟是何方神圣,才能与圣人之后联姻啊?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年轻有为的阮学使,老夫也多加打听,知道学使悉心选才,不拘一格,却不是那凡庸之辈可比,如此看来,学使当然也是神仙般的人物了。老夫又听闻学使这些日子在嘉兴督学,想着既然有缘,不如老夫便尝试一番,请学使前来说明其中缘由。现下想来,老夫也确实唐突了些,还请学使不要在意。”
阮元听到这里,才清楚原来在漕运水手眼中,自己因联姻孔家,竟也成了神仙般的人物,加上自己素来清廉,实心选拔人才,终于声名也为漕运之人所知。因此两点,余得水等人最容易来邀请的官员,就是自己。便道:“既然如此,我清楚了,你等行为虽属唐突,总也有情可原。却不知你所言难处,竟为何事?想来也不是寻常小事吧?”
余得水叹道:“确是如此,其实不瞒学使,咱跑漕运的,一年工钱,却也不多,但总是有事可做,又能拿些工钱,兄弟们倒也不致抱怨。可正是去年,这沿漕上下,忽然来了两头豺狼,一时之间,咱几十个漕帮,都被这两头豺狼折磨的皮开肉绽,这一两年下来,咱漕帮的积蓄,都快被这两头豺狼掏空了。老夫在这嘉白帮干了二十年了,帮里弟兄也算信得过老夫,可再这样下去,老夫却也照管不过这些兄弟了。”
“这第一头豺狼,便是眼下的漕运总督富纲。听闻此人乃是和珅亲信,人品最是低劣,自他任了漕运总督,便日日言称漕运之上有大片亏空。让我等漕运之人,为他赔补。他对这沿漕旗丁百般勒索,收粮之时,要给他补亏空,启运之时,要给他补亏空,过淮安粮厅要补亏空,甚至咱们的船坏了,都因为要补亏空,不给修理,若是船沉了丢了漕粮,一样要我们赔补。那旗丁近些日子,也被盘剥的不成样子,积蓄剩不得多少了,就来找咱们漕帮,说今年的工钱,就只发得已往三成……若是咱们再陪他补个一两年亏空,只怕兄弟们的生计,老夫都照顾不过来了。”
阮元听着,也不禁眉头微皱,问道:“那你所说另一头豺狼,却是何物?”
余得水道:“这第二头豺狼,便是眼下的浙江巡抚玉德了。这人到了咱浙江做巡抚,也一样说什么府库亏空严重,说前十几年的欠税,竟有四百万两之多。他这补亏空的法子,也是无所不用其极,民间每年上缴官府的采买之物,原是官府依市价给值,他来了之后,便一律指认商民采买,而所给之值,都不及常值半数。这漕运之上,也更是变本加厉,杭嘉湖三府漕粮,原本一石便有二斗折耗,实际官府征收的折耗,三四斗的都有。这玉德一上任,立刻言称往年漕粮多有亏损,要求三府漕粮,每石一律加折耗三斗。一石正供,所加折耗竟也快到一石了。官府的人又怕百姓不愿交粮,这收粮之时,便只教我等前去催收,咱嘉白帮平日有了余钱,往往也资助些贫苦百姓,是以在百姓之中,声名一向不坏。可先是富纲挖空了咱们的余钱,这玉德又逼着我们去催粮……唉,若是再有数年光景,只怕咱嘉白帮在寻常农户看来,也要成了与官府沆瀣一气的恶贼了。”
阮元听着余得水言语,心中也不免有些沉痛,只是自己毕竟只是学政,漕运、巡抚这等执政官职,与自己关联不大,但即便如此,想着这些官员为弥补亏空,各种肆意征税,若再行下去,只恐民不聊生之景,自己便要亲见。也不愿拂了余得水之意,便答道:“余老先生,漕督身在淮安,只怕在下有心无力。但本省玉中丞毕竟与我有旧,想来民间这番境况,他也不知,在下回了杭州,定然会寻个机会,将你等困苦之状,告知玉中丞。你此番请求,确是合情合理,我既然听了,也总不能辜负你等一番信任才是。”
余得水又问道:“阮学使果然是关心民生疾苦之人,只是……若是那玉德不听学使之言,却又如何?”
阮元沉吟道:“若是他不愿听……在下这学政之职,任期只有三年,这样想来,来年便是在下交印之年。若在下之后是归京任官,有了机会,自然要把这滥补亏空之举告知太上皇和皇上,以求他二位圣断。总是不该为了补这亏空,反而害了百姓。”
余得水也对阮元作揖拜道:“若阮学使真能如此为我等着想,那实在是我等三府漕帮之福了,我等漕运之人,能得阮学使解济困乏,日后也自当加倍回报学使才是。”
阮元摆摆手,笑道:“回报之事,倒是不必如此费心了,但我还有一事,望余老先生不要嫌在下多事。这罗教云云,实不足为外人所信,亦是朝廷厉禁之教,今日之事,在下与夫人自然都不会提,但日后还望老先生听在下这句劝,不要再流传罗教之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