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 二十一世纪的化工师 > 第五百九十七章 收成

第五百九十七章 收成

千千小说网 www.qqxiaoshuo.cc,最快更新二十一世纪的化工师 !

    六月初三,李植骑行在山东的乡间,看着百姓们收获丰收的麦子。

    从李植的角度望过去,只看到夏日的明亮天空下,到处都是金灿灿的一片。金色的麦子仿佛是大地的衣服,把整个视野都铺成了金黄色。

    经过一年的赈灾,山东熬过了这一年的旱灾。如今新一年的冬小麦已经成熟,百姓们开始收割自己劳动的成果。乡野里到处都是欢声笑语。

    看到李植的国公仪仗,收割庄稼的百姓都远远朝李植鞠一个躬,然后就继续忙他们的农活。

    “报社总管”桓义华笑道:“国公爷,去年没有旱灾涝灾,百姓们的收成不错。饿了一年的肚子,百姓终于可以吃饱饭了。”

    李植点了点头。去年虽然算不上风调雨顺,但是久旱不雨和水漫田野的情况都没有出现,小麦都有比较稳定的产出。这样一来,山东的赈灾就算是完全成功了。

    这一年,李植为了赈灾投入了一千三百五十万两白银购买红薯、稻米和米面。虽然李植通过操纵粮价赚取了士绅七百万两银子,但是还是另外花了六百五十两银子。可以说,打灭郑家后抄获的银货全部投入赈灾了。

    不过在李植财政吃紧的时候,他在日本又抢到一千万两银子和两百万石稻谷。那些稻谷李植准备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而在日本抢来的银子,李植准备用来扩大军队规模。

    如今日本驻扎着五千兵马,李植能用的兵力只有两万五千人,并不充裕。李植准备再募兵一万。

    李植正在乡野间信马由缰,突然看到前面有一件新修的小祠庙。小庙显然是土地庙之类的老建筑改造的,看上去有些年份了。但小庙门口进进出出的妇孺不少,还有几个孩童在祠庙门口玩泥巴,一副香火不绝的样子。

    李植走到那小庙门前一看,却看到大门上写着“李国公祠”。

    桓义华看到那匾额,大声说道:“国公爷,这是百姓给你建的生祠啊!”

    李植愣了愣,跳下马走进了庙里。

    庙里上香的百姓看见李植的仪仗,都吓得匍匐在地。李植走进小庙,果然看到生祠正中摆着自己的长生牌位。牌位前面的香炉里插着几十根燃尽的香,显然老百姓十分感激李植,来上香的不少。

    李植笑了笑,倒是觉得新鲜。以前只听说官僚们拍魏忠贤马屁给九千岁建生祠,没想到在山东还有人给自己建生祠了。

    李植在生祠里休息了一会,这才带着仪仗走了出去。但一走到了祠堂门口,就看到几十个老人和农民捧着坛坛罐罐走了上来。

    李植愣了愣,停住了马。

    那些农民走到了李植面前,一个个跪在了泥地上,给李植磕头行礼,然后才爬起来。一个头发花白的乡老手里拿着一张大饼,激动得眼含泪花,大声说道:“国公爷在上,我等小民是韩家村的村民,这一年全靠国公爷的红薯活了过来。”

    “如今庄稼丰收,我们算是熬过来了。国公的大恩大德,我们无以为报。这一张大饼是我们庄稼里新收获的小麦磨成面粉做的,请国公爷尝尝味道。”

    李植刚刚被人刺杀,不敢随意吃陌生人的食物,看了看桓义华。桓义华接过老农的大饼,一口咬了下去,咀嚼了几口,笑道:“这冬小麦磨的面粉口感不错,今年百姓的口粮没有问题了。”

    那些乡老和农民们看桓义华吃了饼,一个个又跪在了地上,给救了一省百姓的李植磕头。

    李植笑着扶起那个送饼的白发老人,笑道:“乡老何需如此大礼?”

    顿了顿,李植说道:“大家放心,这以后的日子,只会越来越好!”

    ####

    天津静海县的农民蔡老大推着一车麦子进入自家院子里的仓房里,擦了擦头上的汗。

    这六月的天气着实炎热,蔡老大和媳妇收完四十多亩小麦田,整个人忙得和虚脱一般。身上的汗浸透了蔡老大的粗布衣服,他像是刚从水里捞起来一样。

    然而虽然疲累,蔡老大却是满心的欢喜。

    今年的收成,十分喜人。

    蔡老大站在自家仓房里堆得高高的粮堆前面,满心的自豪。他用手在那麦堆里抓了几把,感受了那麦粒在手指尖摩梭的感觉,这才心满意足地走出了仓房。

    他一出门,却看到二弟蔡老二一头细汗的跑了进来。

    “大哥!好消息!好消息啊!”

    蔡老大拍了拍手,气定神闲地问道:“什么好消息?”

    “津国公又募新兵了,这次招募一万人,这是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事啊!”蔡老二抓着大哥的手臂,大声说道:“大哥,我们一起去应募。若是当上大兵了,以后好日子就过不尽了!”

    蔡老大看了看弟弟,想了想,说道:“我不去应募,你自己去吧!”

    蔡老二愣了愣,问道:“大哥,你不想跟上津国公的队伍,出人头地?”

    蔡老大笑道:“就算不去当兵也有好日子,我还是喜欢种庄稼,就不去凑那个热闹了。”

    蔡老大确实有底气拒绝虎贲师的诱惑,他今年的收入,着实不错。

    蔡家有二十一亩旱田,以前这些旱田要交七石的田赋,蔡家人苦不堪言。四口人每年只有十石的口粮,饭都吃不饱。蔡老大生了三个孩子,前面两个都饿病饿死了,只有最小最瘦的一个还活着。

    但这几年,随着津国公在天津统治的不断深入,蔡家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津国公均平田赋后,每亩地收田赋七升一合,蔡家只需要上缴一石半的田赋,收入一下子多了五石半的收益。因为这均平田赋一项改革,蔡家的收入就翻了一番。

    今年他家二十一亩旱田收获了二十石粮食,除去田赋和种子还有十六石的收成。这就是四十两的收入。

    不仅如此,津国公这些年在天津广开水利,又大量抽调年轻劳动力到台湾去垦荒。天津有大把的空余田地,人均耕作面积不断提高。尤其是在津国公法庭开设后,社会风气不断好转,靠权势侵吞别人良田的现象彻底杜绝。私有产权得到保护,不少地主和农民都主动建设小型水利设施,开荒灌溉。天津的总田地数量快速上升。

    蔡老大所在的余家村余老爷二十二亩旱田空出来没人佃种。蔡老大、蔡老二和蔡老大媳妇三人还有余力,把这些田地也佃租过来。今年这些佃田上收获了二十一石粮食,除去地租和种子,蔡老大收进家九石粮食。这又是二十多两的收成。

    合起来,蔡怀水一年能收二十五石米面进自家仓房。

    二十五石粮食相当于六十二两银子,一家四口可以活得很体面了。蔡老大有家有口,不想去当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