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 凤行 > 第134章

第134章

作者:假面的盛宴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千千小说网 www.qqxiaoshuo.cc,最快更新凤行 !

    当然,陈浩也不仅是求这,还有其他所求。

    凤笙还是能看出些的,等闲之辈不是无所求,怎会对这其中之事如此了解。

    哪怕是凤笙,因经历不同,所在位置不同,才能对这其中的事管中窥豹,还达不到他如此透彻。

    非是千思百转,日夜揣摩,所不能达到。

    不过陈浩所求,还要放在后面说。

    凤笙现在只感觉,她真小瞧了这些商人。

    不,是朝廷真小瞧了这些商人。

    凤笙的目光意味深长起来,看得陈浩立在当场,冷汗直流。

    过了一瞬还是两瞬,凤笙端起茶盏:“此事容后再说,我得细细思量。”

    这是送客了。

    陈浩忙躬身行了一礼,退下了。

    等出了这处温暖的内室,被外面的冷风一吹,才发现自己出了一身冷汗。

    屋中,凤笙指节轻叩了两下:“去把茅单叫来。”

    此次凤笙前来苏州,幕僚只带了茅单一人。

    之所以会带他,是因为魏王府有些事都需要他去交涉。

    魏王虽在一些事上从不瞒她,但凤笙不可能事无巨细,一些由下面人处理的事,她还需要茅单才能了解。

    茅单本来已经睡下了,突然被叫起。

    他也算清楚王妃的性格,不会无的放矢,这种时候叫他必然有事。也因此他收到传唤,就匆匆赶来了。

    “王妃,不知有何事找老夫。”

    对于魏王身边的这些幕僚,凤笙还是比较尊重的,便让茅单坐了下,还让人上了热茶。

    “你对沿海之事可有了解,最近沿海一带可有海寇肆掠?”

    茅单略微斟酌了下,答道:“因前些年海寇闹得很,圣上很是大力整顿了一番,闽浙总督管清和知人善用,靖海侯骁勇善战,所以虽有些残余,但祸害并不大。”

    也就是说闽浙总督下命剿寇备寇提防海务,这其中有些虚?

    凤笙不禁蹙起眉。

    当然也可能不全是虚,只是没那么严重罢了。

    那他为何会突然下这样一道命令?

    要知道凤笙虽不了解沿海一带究竟有多少大商贾从海上得利,但仅听陈浩方才所言,便知晓很是不少。而且其中利益之大,足够驱动很多官员包庇,管清和动了这一块利益,难道不怕下面人跟他闹?

    凤笙对于管清和这个封疆大吏,还是有些了解的。

    他在闽浙总督这个位置上已坐了近十年,深受建平帝信任。这样一个人,在闽浙经营已久,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

    既然利益有所牵扯,当谨言慎行才是。

    这其中必然有什么原因,致使他宁愿得罪下属及那些当地的富甲豪族,也要做成这件事的原因。

    可到底是什么原因?

    如果魏王现在在,这件事凤笙定是要和魏王商议,可如今魏王远在山西,对朝中的一些事凤笙掌握得还不是太全面,就只能求助茅单了。

    凤笙也没隐瞒,将这些事大致说给了茅单听。

    茅单这才知晓,原来王妃还跟盐商有来往,甚至插手海商的事了。

    不过凤笙所转述的事,也让他眉心直跳。

    与凤笙一样,他也知晓这大概是目前解决魏王之危最好的办法,现在朝中暗里有多少人给魏王下绊子,茅单不用数就知道。

    但他也知道这是魏王的大机遇,是魏王入朝安身立命的根本,必须要办成,不成功便成仁。

    而且茅单想得更多。

    他被魏王招募到府下已经有十多年,也算深受魏王信赖,魏王府一些藏在台面下的事,很多都是由他经手,或者由他办成,所以他的大局观比凤笙更宽广。

    当然并不是说凤笙不如他,只是所知受限而已,因为凤笙不了解一些事,所以她看不到。

    “现在王妃是疑惑管清和为何会下这道命令?”

    凤笙不答反问:“朝中可知晓这事?”

    茅单沉吟道:“之前有所耳闻,但因殿下所去之处与沿海隔了何止千山万水,所以对此并没有更深的了解。”

    也就是说朝中知道这件事,但都没想到管清和会动这么大的干戈。

    屋里静了下来,落针可闻。

    茅单突然长出一口气,犹豫道:“不过有件事王妃可能不知晓,现下的陈家并不是完整的陈家。”

    凤笙目光一凝,疑惑地看了过去。

    茅单捋了捋长须道:“这就要说到很久以前了……”

    当年陈家显赫一时,现承恩公的祖父陈鉴官居一品,位居首辅之位。陈家本就是书香门第,又是江西大族,底蕴深厚,陈家不光有个首辅,陈鉴的长子陈平文官拜礼部侍郎,三子陈平章外放知府,又升布政使,一门三进士,可谓是风光至极。

    更不用说陈氏一族后辈子嗣中,取得功名者不计其数,朝中做官的也不在少数。

    而就在这个时候,陈家出了个太子妃,没过几年高祖龙驭宾天后,太子妃又成了皇后。

    这便是陈皇后了。

    当时的陈家可谓是清上加贵,烈火烹油。

    那时候陈鉴虽已告老,但还没过世,也不知怎么就说动陈家分家了。

    陈家还是陈家,但出了皇后的这一房却是单独辟了府,顶着承恩公的爵位分开另居,并且与陈家本家再是不来往。

    有流言说,当时的承恩公和长房闹了矛盾,矛盾还有些大,陈家无奈之下才会分家。

    但不来往是真的,这几十年来面上也一直没怎么来往,而陈平文在止步礼部尚书后,急流勇退,带着全家回了江西。

    至此,京中之人只知晓承恩公的陈家,却不知晓江西还有个陈家。

    “你的意思是说陈家做这一切是为了自保?”

    茅单赞赏地点点头:“须知文臣武将但凡做到极致,都怕一件事——”

    功高震主。

    尤其陈家还出了一位皇后和一位太子,在中宫一系深受皇帝的重视下,陈家存在就碍眼了,任何皇帝都不希望外戚势大。

    这个时候就需要折中了,要么皇后太子被打压,要么陈家退隐。

    所以首辅不愧是首辅,眼光长远,手段老辣,宁愿硬生生止了儿子入阁拜相的前程,宁愿让陈家分崩离析,也要给陈家分家,甚至几十年都不让承恩公一脉和本家来往。

    当然这么做不是没好处,承恩公一脉顶着皇亲国戚的牌子,但谁敢说就不是陈家的人了?有陈家人从后面支应,承恩公一脉在明,如果哪天太子登了基,自然不会忘了陈家的功劳。

    同理,如果中宫一脉出了差错,也不会连累陈氏一族。

    “那江西陈家和管清和又是什么关系?”

    见凤笙一语切中要害,茅单心中更是感叹。

    要知道当初魏王求娶方凤笙,他是不赞同的,尤其方凤笙表面上还有方凤甫的身份,魏王娶了方凤笙,等于是明面上和中宫一系对上。

    果然她嫁过来以后,魏王被逼无奈隐忍沉淀,当时茅单虽受凤笙言语挤兑,承认此女聪明才智过人,可他依旧觉得不值得。

    一直到这么些年下来,凤笙做的每一件事,看似不显山不露水,实则好处之多。就拿那晋江书院来说,魏王这些年一直没有入朝,又怕被人弹劾私自结交朝臣,只能坐看满朝官员一个都不敢拉拢,可开个书院就把天下人才都往怀里送,还让人挑不出错来。

    而且这还只是短短几年的效果,书院从来是越做名声越大,开的越久门生越多,到那时候……茅单简直不敢想。

    佩服早就在心,可每次与王妃交谈,茅单都能打心眼里再佩服一次。

    他满脸感叹,一击掌道:“王妃睿智。这管清和虽不姓陈,却和陈家有着莫大的关系。他祖籍江西,乃陈家老家主陈平文的门生,这师生二人表面上没有太多的交际,实际上管清和每次升迁,都离不开陈家的影子。”

    至于魏王府为何会了解陈家这么多内幕,又注意上管清和,便是因为陈家的关系。魏王一直没放松警惕,他也知道他的敌人从来不止是中宫一系,还有一个陈家。

    怪不得!

    怪不得每次中宫一系闹出什么幺蛾子,魏王似乎都不诧异。那照这么来说,当初陈皇后和太子突然大变态度,背后也有陈家的手在推动?

    还有这一次魏王被赶鸭子上架出来赈灾,凤笙隐隐约约总感觉背后黑手不仅是中宫一系、吴王、赵王之流,背后似乎还有一只手。

    照这么猜下去,事情就简单了。

    “你猜管清和突然借着备寇下这样一道命令,便是想挡着这批粮食不让进来?”

    茅单点了点头:“管清和在闽浙经营多年,下面干了什么事,他不可能不知道。不知道不过是不想知道,或者佯装不知道。还有这么多粮食流入大周,那些大粮商们也不是傻的,能会不知道来历?

    “就算当时不知道,被人夺了嘴边的肉,事后也得查。之所以大家都不说,不过是利益牵扯过大。粮食得用船只往回运,运回来要入关,沿路得有人押送,送到各地再售卖,这其中牵扯了多少人,怎么可能会没人知道。”

    尤其又是在管清和眼皮子底下,以前他不管不过是顺水推舟,抑或是他本身就是利益链条其中一个。如今为了保惠王上位,要往死里对付魏王,让魏王办不成差事,就得缺粮,最好缺得是各地都没有。

    大家都缺粮的情况下,朝廷调派不来,别处的也不会把粮食往外借,这自然而然就把魏王逼上绝路了。

    当然也有人会说,可以找那些屯粮的粮商。

    且不说敢做粮食生意,且做成大粮商的人,谁背后的关系不是千丝万缕,盘根错节,一时半会去动他们可不睿智。只有这批不明来路的,只要有银子就往外扔的粮食,才是其中最不可控的一环。

    只要控制住这一环,其他粮食的来路都有迹可循,谁会往外借,谁又敢往外借,难道不掂量掂量?

    恰恰魏王那边等不起这掂量掂量。

    “如果这事真和陈家有关,那他们的手笔未免也太大了。”

    “与一个皇位相比,这不算什么大手笔。”说到这里,茅单也有点不是滋味。

    “如此说来,殿下那想借着‘空城计’说动那些官员去劝当地大户捐输,恐怕也捐不出什么了。”凤笙脸色有些难看道。

    屋里再度安静下来,茅单去摸茶,却发现茶冷了,又放下茶盏。

    良久,凤笙才吐出一口气道:“现如今说这些都还嫌早,你先命人去打听打听那道备寇巡海令,我给殿下去封信,问问他那边的情况。”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