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qqxiaoshuo.cc,最快更新无解情花毒 !
转眼上班也快一年了,刘玉海的母亲就一直张罗给他娶媳妇了。刘玉海的年龄,在村里也不小了,邻居比他小几岁的已经都成家。
自己家的条件自己清楚,能找个上班的女孩就行,至于其他,刘玉海也没有多想。
薛翠花张罗着让街坊四邻给儿子说对象,基本条件就是找一个“公家人”。
爱情是浪漫的,婚姻是现实的。所有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所有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其实就是在谈结婚的条件。
在合适的年纪做该做的事情,不要在该奋斗的年纪谈修行,也不要在该成家的年纪谈事业,这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
在家人,亲戚朋友同学的张罗下,刘玉海开始相亲了。
所谓的一见钟情就是见色起意,所有的日久生情只不过是权衡利弊后的选择。
上面这句话是正确的。
在见过几个之后,刘玉海明白了,结婚真的就是权衡利弊后的最终选择,看不上他的,明显人家综合条件比他好。他看不上的,同理。
月老的红线从不牵错人,因为在当时那都是最好的选择。如果后来离了,无非是一方打破了当时的平衡,或者一方发达了,或者另一方沉底了。如此而已,如果夫妻两一直维持当初那种均衡,月老的红线就是钢丝绳,一生不断。
两个月后,刘玉海和在计经委上班的一个女孩李华芳见面了。
女孩不高,白白净净,中等人才。父母都在县城局委上班,家里条件还行。
本来刘玉海是看不上的,尽管他没有想要娶多漂亮的女孩,但是这种身材和脸蛋都很一般的人,他还真看不上。
偏偏人家看上他了。那个时候他们还没有手机,更别说微信了,所以他们的联系是靠媒婆的。
媒婆说女孩看上他了,家里还有一个弟弟,父亲是某局里的一个科长,母亲是教师,家庭条件很好。
刘玉海是不愿意的,但是母亲愿意。薛翠花想的是,孩子到了这个年纪,就要赶紧娶亲,要不越等年龄越大。关键是,对方条件好,可以帮帮刘玉海。
把他供到大学毕业,已经把家里掏空了,玉山马上也该上大学了。抓紧给玉海办了婚事,才是当前这个家庭最大的政治。
父亲长年不在家,母亲就是这个家的主人。薛翠花给儿子讲:“人都是这样子,人家愿意给咱,人家条件又好,你还是再考虑考虑吧。”
听了母亲的话,刘玉海也不好说什么,过了海誓山盟的年纪,爱情,真的就成了奢侈品。大部分人的婚姻,都是一种将就和妥协。所以,就算没有爱情的,到了结婚的年纪,就当是为了不让父母牵挂,也还是早结婚的好。
那就这样吧,再接触一下了解了解性格脾气再说吧,刘玉海以退为进的说道。
李华芳对刘玉海是满意的,人们往往对拥有的视若无睹,却对没有的朝思暮想。
李华芳是爸爸通过关系安排在计经委机关上班的,她本来是临时工,今年刚转正。初中毕业,没有文化,所以当听说刘玉海大学毕业后,就心生仰慕。
李华芳本身长相一般,但刘玉海高大帅气,并且一看就给人一种成熟稳重的感觉,不像城里的那些奶油小生,油头粉面,油腔滑调的。
所以,李华芳觉得,刘玉海能嫁。
既然答应多了解了解了,刘玉海就经常在晚上下班后搭公共汽车去县城约会,晚上就睡在他一个发小邻居那儿。发小在县城卖干鲜调料,有地方住。
刘玉海就约李华芳一块儿吃晚饭,李华芳知道他家的条件,也就一块儿在路边摊吃饭,吃了还抢着算账。
不管家里有钱没钱,请女孩子吃饭自己掏钱的道理刘玉海还是懂的,没让李华芳算过账。但是,李华芳买些零食什么的,他倒也没反对。
吃过饭就是去压马路,刘玉海给他讲找工作时听过的段子:“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去逛马路”。这个小县城,十七年后才有了自己的公园。
昏黄的路灯下,是两个时长时短交替变换的身影。刘玉海给她讲自己的大学生活,给他讲上班以来所经历的一切,特别是暑假沙坑里淹死人那件事情。
李华芳没有读过多少书,就给他讲单位里发生的事情。当然,很多都是刘玉海没有听说过的。比如,县长的情人给县长生了两个孩子,一直来找县长要钱,有一次,为了要钱,还大闹会场。比如,石山镇前一段刚安排的那个人,就是叫县长姑父的。
很多事刘玉海听了都张大了嘴,不敢相信是真的,但是他也知道,李华芳说的是事实。毕竟,计经委就在县政府楼上办公。
县政府的那些领导晚上会去政府招待所舞厅跳舞,招待所的服务员很多都是领导的舞伴。过几年,招待所的服务员年龄大了,就会有一些安排到县委各局委了,当然了,也有走上领导岗位的。
李华芳说,法院有个副院长,以前就是和县政法高官有一腿,从招待所服务员安排到法院临时工,然后转正,再然后提干,再然后,政法高官当到副书记调离时,安排这个女的当了法院副院长。
当然了,李华芳说这些事,都是听单位里那些同事说的。
刘玉海终于明白了,社会不像他想象的那么单纯,单纯的是他,复杂的是社会。
接触过几次之后,刘玉海觉得还行。所谓久居兰室不觉其香,久居鲍市不觉其臭。李华芳这人,看多了,刘玉海觉得看顺眼了。
一眼看不上的人,多看几眼也就看上了。
那就谈婚论嫁吧,这个时候媒人又出场了。不只是结婚,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国人干什么事儿都需要一个中间人。
古书上就说,双方交战,不斩来使。来使就是中间人,负责给对方谈条件的。
这就是中华文化的“中庸之道”,有人说中庸之道就是和稀泥。其实不然,中庸之道流传了几千年。同时代的希腊文明、埃及文明等都消失了。为什么它能流传下来,并且还在继续发挥着他的影响。
因为,中庸之道的本质不是和稀泥,而是寻求各种力量的平衡点,找到了平衡点,平衡了各方利益,任何一方就都能各得其所。平衡是一种艺术,所以中庸的中,是一种平衡。
在媒婆奔走几趟之后,彩礼也算定了下来——两千元,在城里不算贵,对刘玉海他们村来说,比较贵。
刘玉海他们村娶媳妇,当时彩礼是六百元左右。当然,他们娶的都是农村的,没有可比性。但是,刘玉海还是觉得不行就算了,彩礼太贵。
是他母亲一句话说动了他:“她要多少彩礼都不怕,人家是上班的,会挣钱,这点彩礼她一年就挣来了,咱村别人娶的那媳妇彩礼倒少,可她们不会挣钱啊。”
刘玉海不是没想过这个问题,只是他怕母亲为难,本身家里就缺钱。
说定了彩礼钱,刘玉海父亲就去找了村里会算卦的,让人家给选了个吉日,就这样把婚事定下来了。
婚礼那天,刘玉海热热闹闹的把李华芳娶回了家,从此两人开始了一生厮守。
婚后,刘玉海两口子就在县城租了一间房子,那也是财政局的一处公房,离李华芳上班的地方很近,价格也不贵。刘玉海平时住在镇里,有时候晚上镇里有车回县城,他也就搭车回城里了。平时李华芳一直回他娘家吃住,每次刘玉海回来了他们才一起到租房处。
一般每到周末,刘玉海都要回老家。他回去是为了帮母亲干农活儿,父亲为了多挣钱,长期不回来。家里两三亩地都是母亲一个人耕种,刘玉海心疼母亲,每到农活儿忙时,他就在周末回老家了。
李华芳是城里长大的,从小就没有干过农活儿。周末刘玉海回老家了,她就在县城逛街,或者,回她娘家蹭饭。
偶尔,李华芳也和刘玉海一起回老家,村里人看到这城里的媳妇,看到人家不干活,就觉得肤白貌美的。每当这时,李华芳也是在家里做饭,没有去地里干过农活儿。
日子就在这样平淡中过去,慢慢的,刘玉海感觉和李华芳有了爱情。
其实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是这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一直都很稳固,先结婚再恋爱也没有什么不好。
刘玉海和李华芳这对小恋人,也开启了婚后甜蜜的恋爱之旅。那个时候也还没有手机。两人就用单位的电话煲电话粥,不巧,那个时候电话费还比较贵。
有一次,办公室主任说:“怎么这个月电话费涨了一倍多,是谁一直来咱这儿打电话?”
除了领导办公室有电话,镇里就综合办这一个电话,所以打电话的人很多,别人一般情况是不知道谁打的。尽管这样,刘玉海还是收敛了很多,看着上面的计时,在两分五十多秒时赶紧挂断(当时,市内是前三分钟一个计时单位,后面就是每分计时)。他们俩都没想到,几十年后,电话都没人用了,甚至视频都不用掏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