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 追赶太阳的人 > 第一章第1节最早的打工者

第一章第1节最早的打工者

千千小说网 www.qqxiaoshuo.cc,最快更新追赶太阳的人 !

    追赶太阳的人

    作者;锦鹿

    前言:

    农民工,一群追赶太阳的人。牧民因水草而孕育;商人为利益而角逐;然而,他们又是被遗忘的群

    体。在祖国建设当中,起着重大且无人能替代地做用,而他们的利益经常遭受不良商家的侵犯;他们的

    儿女被唤做‘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被唤做‘留守老人。'

    一;

    李占地现在的位置北方某市的火车站,站在拥挤而陌生的站前广场上,显的有些茫然,好奇,焦虑,隐隐地还有一点儿忧伤。在一代接一代地小农意识的影响下,农民这个全国人数最多的职业,总是以弱势群体的形象出现。城里人与乡下人看起来差距很大,不论穿带好赖,(当然乡下人也没有好衣服可以用来装扮门面)但是,从气质;言行举止上,一眼就能看出来你是农村里来地。穷怕了的中国农民,终于能出去理直气壮地,靠卖力气挣点钱,来改善一下家里的现状,不再害怕被割“资本主意尾巴”,而被压郁了十几年、单一的计划经济,显然满足不了十三忆人口在各方面的需求,中国需要安下心来,搞经济;搞基础建设。纯扑而聪明的农村人看到了机会。那一年,县里组织了工程队,去北方某市棉纺厂援建。

    李占地那年20岁,风华正茂,随然经过三年自然灾害,正长身体时吃树叶,树皮,但是,并没有影响到个头的发展,1米75的身高,略显消瘦,满脸正气的面孔上,五官排列整齐,浓眉大眼,在农村里也算得上帅气的小伙子。可是因为家里穷,拿不出彩礼钱,仍然是光棍一条。李占地出生在河北中部的农村里,那里四季分明,气候适宜,土地肥沃,一年有两季庄稼成熟,是人类生存的好地方。随着人口不断地增长,人均土地不到半亩,那一方水土,显然养活不了那一方人。

    人们被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整天围着那半亩地,深耕细作,恨不得用筛子把田里的土筛一遍,就算再努力,也无济于事。从人们茫然的目光里,看不到希望。干活累了,站直了腰对着天空,发出一声叹息。农村的日子,贫穷而单调,低矮破旧的房子里,住着李占地一家六口人,奶奶、爹娘、和两个弟弟,为了生存就得不停地劳作。辛苦一年还是解决不了,一家人的温饱问题。李双禄有三个儿子,占地、占房、占军,老李从年轻时,就偷偷地出去找活干,挣回来的钱都拿去买了高梁。(因为高梁最便易)他们那一代人是第一代农民工,不,不能叫农民工,叫氓流。(就是氓目外出流动人员)在农业学大寨的时代,农民是不准许离开土地,管的严重时,在火车站就会有公安人员,查从农村来城市的人。若是出去干活地,必需得有三级证明,(村、公社、县、开的证明信)好在双禄有亲戚在县里是拿公章地,(你不要以为这是犯法,这叫近水楼台,在地球上,凡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走后门儿的现象)村、公社、两级的章好打,都是一个村的人,好说话。不过逢年过节免不了送点烟酒,那个年代的人没有现在的人胆大,和贪心。只是遇事就要研究研究,(烟酒烟酒)

    李双禄年年不着家,这却实苦了他的妻子,占地他娘,白天去生产队上工,干农活挣工分。早上不去,得做一家人的早饭,一般是把一天的主食饼子蒸出来,(用高梁和红薯的面做成)中午、晚上的饭就弄点稀的,用的时间少一点,好多休息会,奶奶岁数大了,搭不上手。除了做饭,还得喂猪,喂鸡,操持家务,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人,几乎没有经济来源,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一年养一头猪,到年前或是卖了,或是杀了卖肉,都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另外,大猪积的圈肥给的工分多,圈肥给生产队是按猪圈的体积计工分,大猪踩踏的实着,体积相同,量却不一样。养鸡就更现实了,养十几只鸡,每天下的蛋攒起来,必要时拿去供销社卖钱,换各种生活用品。

    除去这些,每年冬天农闲时,还要纺线、织布、在简陋的房子里,把纺车放在炕上,北方的冬天很冷,煤炭是按量供应,买回来的全是煤矸石,(加在煤中间的石头)跟本就烧不着。也有好的,叫石炭,(阳泉煤矿出的无烟煤)不过那的走后门儿才能买到。聪明的人们在家里盘上火炕,做饭时烧庄稼秸秆,连烟带火通过火炕,传到烟囱里,在房顶上冒出去,火炕烧的热热呼呼,能把整间房子熥暖活。嗡嗡地一直纺到三星儿上了正南,奶奶坐起来,“占地他娘,都半宿了,睡觉吧,明天还要上工呢”在奶奶的督促下,才肯停止。占地从小就听惯了纺车的声音,这声音就象娘唱的摇篮曲,心里踏实,听着听着就进入梦乡。从纺线、织布、染好以后,做单衣、棉衣,整整一冬天,娘得紧着干,不然赶不上过年穿新衣服。

    农村的夜晚安静祥和,单调却不乏味。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吃过晚饭去关系不错的人家串个门儿,女人们坐在炕上做着针线活,那个年代大人孩子的衣服都是一针一线缝起来的,男人们坐在炕沿上一根接一根的抽着旱烟,有一句没一句的说着闲话。屋子里满是烟,雾气腾腾,女人早就闻惯了那烟味。老人们哄着孙子玩儿,一会孩子困了哄着睡下,自己明知道睡不着,还是躺下人老了觉就少,坐在那犯困,一躺下却没了睡意,这是自然规律,谁也逃脱不掉。年轻人认识几个字,借本书看,那时候学生们的作业不多,大多数在学校上自习时就做完了。这些半大小子们满街的跑,捉迷藏;创拐;推铁卷。还玩占山为王的游戏,把人分成两班,一班人在土堆上守着,另一班在下面攻,双方互不相让,拉扯着谁能在土堆上占的时间长谁算赢,谁就是王。农村里的文化生活缺乏,最好的事情莫过于放一场电影,县里文化局为了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不定期的到村里去放电影。放映队早早的来到村里,天不黑就把大幕挂起来,村里的大喇叭也在广播,人们奔走相告,早已经妇孺皆知。?人们早点吃了晚饭,拿着小板凳去站地方,那是多余的,年轻人绝对不会再后面看,他们一波接一波的挤,直到把老人、孩子、女人都挤出来才算。虽然有民兵维持秩序,但是人们还是再拥挤着,这好像是一种力量的比拼,电影开演了,附近的树上、墙头上、房上,站满了人。

    有时外村里放电影,听到消息后,七八里地,也跑去看,不过那是年轻人,三五成群搭着伴一路跑去。有一次王家庄演电影,?占地哥仨还有本村地几个小活伴,一起去看,散场时候人多走散了,怎么也找不到二弟占房,可把几个人急坏了,敢紧回家告诉娘,爹不在家,娘去找本家叔叔、堂兄弟十几个人,两个人一拨儿,往不同方向找,整整找了一宿,半前晌时在一片庄稼地里找到他,娘又气又心痛,“你去那了,怎么不知道跟着哥哥他们”“电影散了我找不到哥哥他们,就跟着一群人后面走,到了村里怎么也找不到家,转了一圈儿想问个人也没有,我想肯定是走错了,不是咱们村,就往村外走,谁知道越走越远”占房委屈的说,走了一宿,连累带害怕,你想一个十来岁的孩子,黑夜里一个人在大野地里,也找不着路,就在庄稼地里东一头西一头的乱转,有一次还差一点没走进井里去。像一匹蒙着头的野马,找不见路也看不到光亮,夜里没有别的鸟叫,只有夜猫子的怪叫声,猫头鹰分季节的不同,它的叫声也不同,占房从来就没有听到过这种可怕的声音,以为是什么怪物,吓的汗毛都竖起来了,身上一阵阵地冒着冷汗,回来以后就意识模糊倒头就睡.

    看来病的很重,迷迷糊糊地三天了还不见好转,娘也不上工了,成天守着、叫着“占房醒醒啊,不要吓唬娘”叔叔听说了来家里,看到占房病成这样,叫了半天也没有动静,“嫂子,这孩子老是昏睡怕是吓着了,得赶紧找医生看看”在哪个年代生病了,小病去村里的卫生院拿一点药,病重的时候,才去县里的大医院,大多数人还是用些偏方,或是找中医喝点中药。眼看着好的希望不大,儿女们伺候些时日,也算是尽了孝心。人总是要死的,迟早都是都那么回事。农村人都这么想。

    自己的丈夫不在家,只有靠小叔子来帮忙。叔叔去生产队借了大车,拉上娘俩,去县医院,医生检查一个遍也没有查出什么病来,娘仔细的给医生描述了得病的原因,医生大概知道了问题所在,开了些安神镇静的药品,并嘱咐说:“回去把药吃了,好好的让他睡一觉,这些药让他天天按时吃,小孩好的快。”

    李双禄是个手艺很好家传木匠,每年去大城市里给人家打家具,李占地家几代人开棺材铺为生。到他老爷爷那辈。??买卖做的风生水起,谁能想到一场大活烧了个精光。把个万贯家产烧的只剩下一把木炭,把土地卖出去换了三间土屋。老爷子也从此一病不起,不久便撒手人寰。坏事变成了好事。正应了那句话,“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解放后评成份时被评为下中农。李双禄从火车站出来,在出站口有服务员把守,看到背铺盖卷儿的人,栏住就问“同志从那里来”老李掏出车票,双手递给人家,认真地看了看,“来什么”老李赶紧拿出证明信,满脸堆笑的说“您看这是证明信”出去干活必需得有证明信,它能证明你的个人身份。

    老李背着行李,往城里边走去,不管多远都是这样,从来不坐公交车,可以省下2毛钱,那可以买四个大烧饼够吃一天了。这时从对面走了一位中年妇女,“老李今年怎么来晚了”“张姐你好哇,今年天气暖和的早,把自留地种上才出来”“是老婆舍不得让你出来吧”老李笑了笑,没说话径直往自己租的凉房走去,(过去的宿舍楼都有凉房,可以存放蔬菜和杂物,现在的老旧小区还能看见它们的身影)心里想、是啊、每年出门都是这样,老婆拖着不想让走,多留一天也好,反正家里有干不完的活儿,她也有找不完的借口。结婚十几年来,在家的时间算起来,也超不过一年。老李想起来就有点伤心,转念又一想,咱是农村人,为了这一家子的生活过的好点,不出来挣钱光靠生产队那点收入,三个儿子拿什么给他们娶媳妇。不能跟城里人比,人家老子上班退休了有退休的钱,儿子接班还能具续挣钱。况且住的房子是厂子里发的,等儿女结婚厂子里再给一套。

    在农村不要说给房子,就是孩子多,要一块儿地,自己花钱盖房子,那也要给村里的干部送礼,而切送的少了也不管用。“老李,你还没有去派出所登记吧”“没有呢,这不刚下火车,一会就去”问话的人40来岁,是这片儿宿舍的居委员会管理员,人们都叫她张姐,张姐对人很热情,大事小情地都爱管,张姐两口子原先都在厂里上班,因为工作成绩突出,提成干部,张姐的丈夫,去区里当一个副主任,顺便也把老婆安排在居委会工作。张姐政治觉悟高,对外来人员看的很紧,就怕有坏人混进来。不过对老李另眼看待,一来老李手艺好脾气也好,在这儿干了七八年时间,也不知道是什么缘故,两人从第一次见面,好象上辈子就认识,张姐有事没事就来老李这叨唠一会,有时还会给他送点吃的,关系走的很近,老李的好多活儿都是张姐揽回来地。但是,始终不敢让他去家里,不是因为他是农村人,瞧不起他,因为不敢,怕人说闲话。人言可畏,能吧人说死,而且干部的作风问题,是大事。千万不能因为一时糊涂,而耽误了大好的前程。

    给私人做家具不象在工地干活,生意必须得自己揽,要有过硬的手艺,让用户挑不出来毛病,自然就会帮着你宣传,活儿也就干不完。小麦成熟的时候,得回家十来天。在河北中部芒种过后,三四天就开始收割了。那时不但没有收割机,也不准用镰刀割,是用手把小麦连根拔起来,这是自打种小麦开始,就延续至今的收割方式。太阳出来以前,要把今天这片地全部拔完,太阳一晒容易让麦粒掉下来。这是传统,不能改变。为了抢收抢种,生产队会按人口的多少、把麦田分下去,人多自然也就拔的多。拔麦子确实是个力气活儿,光靠占地和他娘完成不了六口人的任务。所以芒种过一两天,老李不得不停下手头的活计。

    当地有个奇特的现象,芒种过三天拔麦子,四五天就全部收完,而且是一边收割、一边打场晾晒,一边种秋季的庄稼,象玉米、花生、红薯,天气热,在芒种以后的几天里都是刮南风。白居易的《观刈麦》中的两句诗: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南风不光是吹来了暑气,还吹来了雨。所以种下去的种子一两天就长出嫩苗,等芒种过十来天左右,便进入雨季,连阴雨天天下,而且是晚上下,白天晴。重要的是一定要在这七八天里,把小麦收完、晒干。庄稼苗出来三四寸高,正需要雨水的滋润,所以就有了抢收抢种的三夏行动。而在收秋时可以不用回来帮忙,秋收秋种的时间长,(秋收秋种是指收秋季的庄稼,种冬小麦)各种庄稼成熟的时间不一,最多要20天到一个月才能完成。不是集中收割,生产队也分任务到户。

    做家具活最难熬的时间是冬天,天短晚上还得干一会儿,天气冷、西北风裹着雪花刮地呼呼山响,老李的手上吹出了好多列口,尤其是虎口处,往外淌着血,张姐从厂卫生所要了卷儿胶布,贴上还好受点儿,张姐不知道从那弄来半个苫布,用下角料做架子,搭成帐篷,档一下寒风,做木工活不能生炉子,到处都是刨花,容易着火,安全要紧。有了帐篷风档住了,然而随着季节的深入,寒冷却一天比一天严重,磨工具的时候双手能粘在刨刃上,张姐把家里过去的工衣,半身棉大衣拿出来,“老李,这是我上班时厂里发的没穿几天,你试一试”老李也不客气,接过来穿在身上,一股热血流过,暖和多了,“谢谢”“说什么呢,给我还客气”老李抬起头看了她一眼,那眼神儿,象春风,吹的人心里暖暖的;象火能吧人的热情点燃;只有心有灵犀的人才能看的懂,张姐明白了什么,有点不好意思,红着脸扭身走了。

    六七十年代的北方,冬天很冷,早晨用手摸一下门上的铁锁子,能把手冻在上面,冬至以后是最冷的时间,滴水成冰,老白姓常说,腊七腊八出门儿冻杀。天气寒冷是自然界的必然现象,而衣服不保暖,吃的食物热量少,身体抗寒机能就差。老李也知道吃点肉身上就暖和,可是去那儿买,所有的日用品都是要票,老李不是城里户口,没有人发给他,更不能象城里人那样,隔三差五的买点儿肉吃。那怕是有点大油也好。张姐时不时的拿些肉票给他,一个人出门在外,总是有很多的不便。

    早晨起来做好一天的饭,夏天好说回去就吃,冬天就弄一些刨花点着在炉子上热一热,市民有煤球供应可以生火炉做饭取暖,老李只能用刨花,在睡觉以前一直烧着,不停的烧着,也能把不大点儿的凉房熥暖。那时还不知道电褥子为何物,屋里暖和,被窝却是冰凉,每当这时,便想起占地她娘。按说在外干活十几年了,应该早已经习了惯单身汉的生活,白天还好,可是一到晚上就觉的有些说不出的凄凉,长期压郁的生活,使得本来就不善言辞的老李,显的更加寡言少语。有时候自己也在想,为什么有的人就能过着优越的日,而自己却要背井离乡地讨生活,这种差距是天生的吗?农民天生的只能吃红薯面,而高粮还是自己在集市上买的高价粮,然而没有手艺的农村人,连高粮面也吃不上。想一想还是觉的自己命不好,生在了农村里,但是,谁又能改变自己的出生呢,还好,自己有门儿手艺,比起纯粹的农民要好一些,虽然吃的苦比他们多,或许这就是命吧。

    本想着冬天可以早点回家,和老婆孩子团聚,过一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再说老娘也岁数大了,自己常年在外,也想进一点孝心,可是越到冬天活越多,人们好象是故意拖着不让他走。就象老婆拖他一样。“李师傅我们家儿子春节结婚呀,穿衣柜是旧的,人家女方不愿意,你不管怎么忙也得给打一个”十月一,阳历年,春节,这都是集中结婚的日子。有的人家早早地准备好一切,有的是临时改变,也是没办法,就只能接下这活,谁家也不容易。娶媳妇、聘闺女、是两家人最大的事儿,不能因为家具问题而产生矛盾,手艺人得讲信用,能赶出来就尽量赶,决不推拖。就这样几乎年年腊月30到家成了经常的事儿。

    盼了一年的妻子,早把过年用的年货置办齐全,就等丈夫回来团聚,一过腊月20几,每天吃过晚饭,她都躲过孩子们,到村边的路口向远处张望,期盼着丈夫能突然出现,不论刮风下雪,从不间断,好象丈夫回来后看不见她,就被别人抢走了似的。他们那个年代,虽然提倡自由恋爱,但是,能修成正果的级少。原因再于习惯的势力,和恋爱双方的决心。以及人言的可怕。大多数还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过和解放前比起来有了质地改变,双方能先见见面儿,若是有一方不愿意,媒妁之言可以往一边儿放一放。绝的多数是先结婚后恋爱,然而,婚后的生活以然幸福美满,

    爱情是人类进化的必然现象;更象是上天赋予人类传宗接代的形式。而幸福的标准;既不是精神上的;也不是纯物质的;更不是两性之间、因荷尔蒙的分泌而相互吸引,这是一种必需,一种习俗,比起母氏社会来,显的即不高深,也不庸俗。所以,那一代人就这么执着地守护着自己的爱情,守护着这个家,伺候着老人,呵护着孩子,一生在期盼与等待中渡过。

    想你:

    北风吹开小窗,

    望着月亮,

    想你;

    勾起曾经的过往。

    在梦里泪湿了衣裳,

    想念冬天,

    你还没回到家乡。

    梅花绽放,

    散发着淡淡的香。

    西风刮来的日子,

    想你,

    我在家乡,

    你在却远方。

    就像强盗,

    把我的心捆绑。

    想起你的影子,

    不停地在眼前摇晃。

    想你,

    已成内伤。

    茫茫人海觅君愁,

    古道杨州头。

    西湖堤畔闻遍,

    缱绻无良筹。

    情未了、待君求、几春秋。

    遂波逐浪,

    忍将柔情、复与东流。

    孤帆雪浪飒风狂,??暮色思君渡绣房。

    蜀道无车蛛做网,??长安曲巷野炊香。

    慈亲幼女忙耕种,??小妇携儿入学堂。

    少壮离乡争奈愿,??禾黄霁雨念情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