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 追赶太阳的人 > 第一章第9节没有新娘的婚宴

第一章第9节没有新娘的婚宴

千千小说网 www.qqxiaoshuo.cc,最快更新追赶太阳的人 !

    折腾了一整天,总算是安静下来,婆婆也是从闺女熬过来的,知道自己的儿媳妇一天没吃东西,做好了饭亲自端过来,“燕子一天没吃饭了,趁热乎吃点吧,”饭也好做,两碗鸡蛋汤,两个大卷子,两盘菜没忘了放酒,当然是两个酒杯,万一人家小两口要喝交杯酒呢。不过这对新人不会,占地心里满是娟子,那还有心思跟外人喝什么酒。占地娘也明白,不过礼数不能少了,再者说年轻人没准头,说不定今天晚上就园房了。占地娘放下饭菜,等了一会就把猪圈墙上靠这的尿盆拿进来,放在过道屋里,“脚盆放这了,”说完回东屋去,这是那个地方的习惯,不论五冬六夏都要用那盆子在屋里小便,第二天早上一起来先把它端出去,倒在猪圈里,不光农村人是这样,就连城里人也一样。一般是女人端出去,也有男人端的时候,很少怕人笑话,不用问准是怕老婆。在山西的山区里也见过用尿盆的。

    在整个结婚的过程当中,催妆是最重要的事情,看起来不显汤不漏水的,准女婿带着东西去了,没有外人的参与,岳父岳母还有他家的闺女,明天就是自己的媳妇,“爹娘你们看还缺什么东西?”这不是客套话,要是又有什么要求女婿会立刻答应,想办法去满足他们的。更重要的是看女方的态度,还真有临时加码的,原先要的东西少了,或者是听了什么闲话,故意刁难你一下,不然后果你是知道的。一般的都能解决,除非是女方不愿意,成心给你散,那也没办法。总不能像旧社会去抢亲吧,最可怕的是催妆时什么事也没说,第二天娶亲的队伍到了,女方却不嫁了。这才是要命的事。

    双禄有个远房哥哥家里儿子结婚就遇上这事。娶亲的人到了炮响了三声,闺女既没有打扮,也没有换衣裳,虽说那时候物资匮乏,但是新娘子总也有一两件新衣服,出了看了这些人们一眼,“你们回去吧,我不嫁了,”娶妻的人问:“为什么,好好的说不嫁就不嫁,”那闺女斜着眼:“我要的彩礼少了,今天也是我堂妹妹结婚,你们看看你家拿的那些东西,在看看你们那点东西,臊得慌不。”说完回屋去了,大宾先生急忙派人回去报告情况,全家辈分高的人,和村里的调解员前去说和。女方家的辈分高的人出来接待,又问了女方的意见,那闺女说“想结婚也行,拿一万块钱来,就上轿。”双禄远房哥哥也可能是真的有些钱,或者是为了赌气,家里的钱不够,立马又借了一些,好在是一个村里的,离的又不远,不大一会就把钱送了过去,“亲家按你们的要求,给,数一下。”女方家的人一块真的拿来了一万块钱,态度立刻就变了,一万块钱在那时可不是个小数目,谁家能挣一万块钱,县长亲自去给你挂牌子,那叫万元户。闺女她娘出去来到闺房,人早就不知道去了哪里,大声的喊叫着她女儿的名字,没人答应,屋里的人们也出来找,始终没有找到。谁也知道这是成心不嫁了。怎么办,按照当地的习惯,若是女方不愿意,那就把全部彩礼钱退回来,当然送给女方的礼物,衣服就不要了,人总是不能把事情搞的太绝。双方在村调解员的说和下,当场退还了彩礼钱。从此再无瓜葛。男方的娶亲队伍,浩浩荡荡的回来了。只是缺少了一个重要的人物,新娘子!像这种事情世界上也少见。

    双禄的远房哥哥是从小抱养来的,哥嫂俩人成亲好多年不生养,这个孩子的来历好像没有人知道,人们只知道生下来没几天就抱了回来,抱养以后第二年两口子就生了一个闺女,有了亲生的,肯定对这个抱养的关心的程度要差一点,况且两个孩子只差一岁,都在吃奶的时候,在河北中部那里都是耕地,牛是用来耕地的,并不生产牛奶,聪明的人们就养只绵羊,用羊奶喂养孩子,据说羊奶比牛奶还好,孩子吃了不上火。抱养的孩子没有血缘关系,不像亲生的一样,那是十月怀胎掉下来娘亲的肉。要是遇到一个心地善良的母亲还好一点,可惜他的养母生性脾气暴躁,连自己的丈夫都是呼来喝去,更何况对于一个抱养的不亲不乱的孩子呢,从小一不高兴就拿他出气,这个孩子也不知道是从小被打怕了,还是天生的性情顽劣,总之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变这发的气他养母,上学到五年级时,跟同学打架,老师说他不服气,竟然跟老师打起来,被学校开除了。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在村里乱跑,成了孩子王,成天解给孩子们打架,总之每天都有大人领着挨了打的孩子,到家里去告状。

    大点了,去生产队上工,一次鉴玉米苗,应该是把长相不好的拔掉,留下长的粗壮的留下。可他到好,不管三七二十一好坏一齐拔,有人告诉了队长,没说两句就吵起来,后来就是骂,队长是听你骂的,从地里往家里赶,不用他干活了,回到家,养母看见儿子被队长打了,不管怎么说他毕竟是自己家的孩子,我打他行,绝对不能受外人欺负,娘母俩一起跟队长吵,队长把地里的事说了一遍,他娘听了,也觉得自己没理,越说越生气,提溜起来又要打,这回是真的怕了,撒腿就跑。三天了还不见回来,爷爷奶奶着急,不管怎么说,抱的也好,总算是有了孙子。爷爷把全家集合起来,分头去找,本村里,外村里都找遍了还是没找着。晚上全家人都回来面面相觑,怕老爷子着急,再去找找吧,村办公室有一个大院子,人们在那里晾晒从地里拔回来的草,爷爷心里装着孙子,到处看,只见草垛在动,好像有什么东西,爷爷大声的叫着,来到草垛边,用脚踢踢草垛,“有人,快出来吧,,”哆哆嗦嗦的从草垛里爬出来一个孩子。

    爷爷抱住他放声痛哭,三天没吃没喝钻在草垛里不敢出来。爷爷问他,“三天了为什么不回家”“我不敢回去,怕娘打我。”小小的心灵里记住了养母的残忍。人们常说不要记仇,要以德报怨,在他这里是扯淡。长大以后,对他的养父母不闻不问,他养父母为了拢住他,把自己亲姐姐家的闺女许配给他做媳妇,心想儿子不亲外甥女总是亲的吧。也不知道天生的没良心,还是受环境的影响,他的脾气暴戾残忍,没有半点仁慈之心,生性多疑,越是对他好的人,他反而越是对你恨之入骨。不但不懂得报恩,经常是恩将仇报。是个真正的小人。他也曾跟着双禄出去干过活,不是跟业主闹事,就是跟一起干活的人吵架,甚至故意把家具弄坏,好像人们都欠他的一样。村里人都躲着他,没人敢跟他共事,这次的事,用村里人的话说;叫、坏人自有坏人磨。家里的长辈、媒人、村里有威望的人都去了,女方干脆不见面,双禄哥哥好像并不气恼,站在高处大声喊,“乡亲们,娶不回媳妇来不要紧,先给我的亲戚、朋友开席。”一场没有新娘子的婚宴开始了。像他这种人比别人更要面子,反正宴席已经准备好了,不让人吃难道倒了不成。再说亲戚朋友都拿了份子钱,不让人家坐席难道你把钱退给人们,人们摇摇头什么话也不说,坐下来吃饭。

    双禄家来攒忙的人多了起来,他们早已经干惯了这种活儿,驾轻就熟,按部就班,分工负责,要想把事情办的妥妥帖帖,还必须得有一个好管事的人,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吗。在八十年代就有头脑灵活的人,想到办红白事的宴席,需要大量的碗筷和笼屉,自己投资买回来,有人家用时,花钱去租赁,按天、按碗筷的多少收取费用,在这之前都是去邻居们家借,很麻烦,在当时这是一门很火的生意,不过也要投入很大一笔钱,一般的人家买不起,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做生意一旦做到用钱来赚钱的时候,那么就好做了。这是做生意的最高境界。

    定碗筷需要一个月前就定好,不然到时候没有碗筷怎么办,就得推迟办喜事的日子,还得从新找亲家商量结婚的日子。从新通知亲戚朋友,所以这是大事。要当家的自去写好日期,交上定钱这才放心。等宴席一散,马上收起来送回去,说不定就有人等着拉呢。在使用期间如有损坏照价赔赏。都是前一天就拉回来,先洗干净,在三天时间里,厨师把宴席上用的一且,都准备好,能提前做熟的都要做成半成品,等办事的当天,再上锅蒸,俗话叫打蒸锅。农村里的人都是干体力活儿,能吃是肯定的,所以碗里都是装的满满的。有一句笑话,‘吃回席,饱一集’在河北中部的农村里,宴席上分凉菜和热菜。坐席,是人们去赴宴的习惯说法,古人席地而坐,所以席是常见的用具,铺在底下的叫筵,覆在上面的叫席。通称筵席。桌子是从邻居家借来的炕桌,炕桌有35公分高,这是专门用来在炕上吃饭的桌子,一家人围在桌子周围,但是用在筵席上就显得有点矮,再说光有桌子,从来不准备坐的东西。说是坐席,只是一种名称,并见不到席子。

    人们只好自己找个半头砖什么的,支一支屁股,反正时间也不会太常。不管五冬六夏,坐席都是在院子里,河北中部在北纬36°以上,冬天太阳出来以后,尤其是在中午时分,晒的热热乎乎。比屋子里还暖和。坐席的人多时,还要借邻居的院子。上席在正房的堂屋里,那里放一张八仙桌,四面个放一条板凳,主客是送亲的人,陪客的是娶亲的人。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头席不起席,外边的人不能先起席,这是对娘家人的尊重。真正坐席的人是新娘子,她们在新房内摆上炕桌,在炕席上盘腿而坐,陪着新娘子的人是自家姑姑,姨。婶子大娘。还有一桌在正房东头屋里是上房,里边坐着舅舅姑父等长辈。在院子里的最上席是本村岁数最大的老人,他们是被请来的,农村里,乡风淳朴,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在农村里有句俗话‘人怕坐上席,猪怕吃好地’人只要做在上席,说明人老了。然而猪平时都是喂一些泔水,红薯叶子,只有人们想吃肉了才喂粮食催肥。

    院子里的老人们不用炕桌,而是放一张大方桌,有四条板凳供老人们坐。通常是一席七个人,有时候来的人多了准备的席少,只能在每桌上加一两个人。加了人菜少了,就多上一些主食,总之要让人们吃饱。凡是都有正反两面,也有准备的席多,人来的少,那就分给邻居们,一家一碗或者是更多一些,乡亲、乡亲,远亲不如近邻,在个大城市里,或者是在国外都有同乡会。他们的关系是亲近的。宴席开始先上八道凉菜,四荤、四素。这是喝酒的菜,在凉菜里,说一下腌豆儿,先把大绿豆煮熟,在把白菜帮子切成1.5寸长然后切成细丝,用开水焯一下,捞出来过凉水,然或把大绿豆和在一起,用酱油醋加盐调制,最后淋上芝麻油。这种凉菜不管是在宴席上,还是过年,家家都在做着吃,它是最好的下酒菜。再有就是凉菜里的灌肠子,是用猪的大小肠子翻过来洗干净,把瘦肉剁成小块儿,在盆子的最底下放葱姜蒜一次放肉放红薯淀粉,把煮过肉的汤烧开,倒入盆内,搅拌成糊状,稀稠是关键。把大肠剪成一尺来长,一头用线绑住,然后用注管插入大肠令一头,灌入伴好的糊糊。不能太满,再用线绑住,放入大锅里,用小火煮,不能开锅,要有专人拿一根针不时的在肠子上扎一下,放气,不然就煮崩了,不但瞎了一根肠子,红薯淀粉也会把这一锅汤毁了。所以要让有经验的人去做。这是最考验厨子手艺的一道菜。经常坐席的人一吃灌肠子就知道今天宴席味道怎么样。

    那时候农村里的厨子,虽然没有考取厨师证书,可是他们做中餐的手艺,不亚于现在的五星级大酒店的厨师。不是说的夸张,那个年代的人们也只有在宴席上才能吃到肉、和白面卷子。热菜也叫主菜,都是蒸熟,在宴席上从不炒菜。八个碗里分别装上荤素两中菜,在河北中部是按‘正定’八大碗流传至今,据说三国里的赵子龙领兵打了胜仗总是用八大碗来犒赏三军。八大碗四荤、趴肉条、方肉、肘子、炸丸子。四素里面的炸粘丸子与西部地区的炸糕用料一样,只是做法不同,河北人用黍子面加水和的不软不硬、揉成小擀面杖哪么粗的细条,掐成一小段一小段的剂子,用手转着圈的捏成一个凹进去的园壳,再把花生米芝麻炒熟压碎和入少许白糖制成陷,放入园壳内,捏住揉园,就像元宵哪么大,在油锅里慢慢炸熟。装在碗里,打蒸锅时在放一点白糖,很好吃。它是孩子们和女人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