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qqxiaoshuo.cc,最快更新苟在大明我被朱元璋偷听心声 !
「相对于朱允炆的激进削藩政策,朱棣的手段显得更加老辣。」
「作为刚造反上位的朱棣,深知自己削藩的复杂性。」
「如果再次进行类似建文帝那样的削藩手段,极有可能招致诸藩王弟兄们激烈的反应。」
「甚至要是诸王群起而攻的话,建文帝的下场不见得不会再次发生在他身上。」
「有侄儿的前车之鉴,朱棣就充分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以诸位兄弟藩王的利益维护者的身份着手,开始了削藩大业。」
「朱棣的削藩大业大致可以分为四步。」
「第一步:温水煮清蛙。」
「立刻恢复之前朱允炆相继废掉的周、代、齐、岷几个藩王的王位,向他的兄弟们示好。」
「让这些兄弟们感恩于朱棣,相信朱棣对自己的兄弟不同于朱允炆那么无情,让诸藩王渐渐对朱棣失去警惕心。」
「第二步,明升暗降。将封在边疆的藩王逐一以各种封赏的名义调回内地。」
「既然调回内地,那就不用掌守卫边疆的兵权了,而一旦藩王没了大量兵权,再想对抗朱棣,那就更加困难了。」
「比如辽王朱植由广宁改封荆州,宁王朱权由大宁改封南昌,谷王朱橞由宣府改封长沙,取消了他们的御将出征之权。」
「第三步,用钱换兵,通过不断提高诸藩王的俸禄,换取削减诸藩王王府的私兵数量。」
「而逐渐没了一丝兵权的王爷,对于朱棣来说就是没了牙齿的老虎,已经不足为惧。」
「第四步,制定各种“藩禁”约束藩王。」
「借口藩王违禁削夺其护卫,重者废为庶人。」
「到永乐末年,诸王护卫大减,也不再拥有镇遏地方的军事权力。」
听到这里,朱元璋大喜,好啊,老四干得不赖!
那么,咱回去,就让老四着手削藩!
「但是,朱棣的削藩王并不彻底,留下了很多隐患。」
「朱棣起兵之时,通过阴谋诡计,成功逼迫宁王朱权和他一起起兵谋反。」
「朱棣当时答应事成以后平分天下。两人的珠联璧合,很快就打败了政治小白朱允炆。」
「然而天下大定的时候,朱棣开始了他的选择性遗忘。」
「坐上奉天宝殿的龙椅之后,朱棣对当初平分天下的事情只字不提。」
「这一切在宁王朱权看来是再正常不过了。既然江山的一半拿不到,那就恳请四哥放过,让自己回到父皇给的大宁封地就行了。」
「但是,朱权这个要求也没有得到满足,反而被从大宁改封到了南昌。」
朱元璋心头一紧,老十七难不成,又造了老四的反?
「没有了兵权,又被朱棣死死盯住,朱权无奈之下,只好修养读书,弹琴作曲。」
「朱权的去世,并没有让他和朝廷当年的恩怨烟消云散,事情刚好相反。」
「朱权的玄孙朱宸濠认为,朱棣一脉薄情寡义,当年好歹自己的先祖替朱棣卖命抢夺了江山,最后却是人情冷似水。」
「恰好此时,皇帝朱厚照是个大玩家,从来不上朝。他自己不想法皇帝只想当大将军。将自己封为镇国武威大将军,在城外设了镇国府并在那里办公。」
「皇帝忙着玩,大臣忙着捞钱,自然就放松了对藩王们的戒备。」
「一些对朝廷不满的藩王趁机招兵买马,扩充实力。」
「宁夏的安化王还造了一次反,一度把朝廷军队打得丢盔弃甲。」
「这样的乱象更是让朱宸濠蠢蠢欲动。」
「只是朱宸濠的时运不济,他遇到了一个历史大牛:王阳明。」
「王阳明不仅是大哲学家,还是出色的军事家,只用了43天就平定了叛乱。」
「最后,朱宸濠被处死,遭到了焚尸扬灰的下场。」
「朝廷马上宣布废除宁王封国。」
朱元璋的心揪着,这样的情况不能再出现,咱的子孙后代怎么能这样?!
老四的削藩不彻底,那就搞彻底!
三孙一定有办法!
「其实,后面的藩王造反还不算什么。」
「顶多祸乱几十天,对于整个大明来讲,影响并不算大。」
啊,还有比藩王造反影响更大的吗?
朱元璋感到,三孙是不是在危言耸听?
也不对啊,三孙是心声透露,心里在想,怎么会骗人?
三孙的心声也从来没有假话。
「朱棣剥夺了藩王们的政治和军事特权,只保留了经济特权。」
「老朱亲自定下的分封制到这个程度了,朱棣如果再把经济特权给夺了,藩王也就失去了意义,等于是全盘否定了老朱。」
「于是,藩王们不再奢望当什么大官,要什么军权,一心想着捞取更多财富。」
「因为大明的皇帝们懂经济的不多,只要你不造我的反、篡我的位,那我就继续封你的子子孙孙,让他们享尽富贵。」
「于是历代分封不断,只要是皇室子弟,就要分封给爵,就是要用国家的财政,把王爷们养起来,日久天长,越养越多,财政负担也就越来越重。」
「明朝养藩王的开支大大了。除了太子,皇帝的其他儿子,要封亲王,亲王的世子龙爵,其他儿子都是郡王。郡王的长子袭爵,其他儿子要封镇国将军。」
「再往下,镇国将军的儿子们,要封辅国将军,辅国将军的儿子封奉国将军,奉国将军的儿子封镇国中尉。」
「这样世代传承,宗室里靠国家财政养活的寄生虫,可以说是几何级增长。」
「从财政开支说:亲王的固定工资,即禄米,每年就有一万石,郡王是两千石,镇国将军一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
「其他的各类爵位,都有数额规定,累积下来,就是个天文数字。」
「对于藩王来说,政治上没自由,吃饭穿衣受限制,但生孩子的自由,却是绝对有。」
「大多数的藩王,都是逮着机会可劲生。」
「生了就要给待遇,世代繁衍下来,人数滚雪球一样增加。」
「明初的皇帝,愁藩王们造反,明中期以后的皇帝,愁怎么养活这群人吃饭。」
「嘉靖年间明朝御史林润的奏折里,说得很清楚:天下供应京城的粮食,每年四百万石,但各王府消耗国家的粮食,每年却有八百万石。」
「具体到地方上,军事重镇山西,每年存留粮食一百九十万石,但当地王府消耗粮食,却有三百多万石。」
「河南存粮九十四万石,当地藩王消耗粮食,却有一百九十多万石。」
「也就是说,全国的税粮加起来,也填不满藩王的嘴。」
「除了这些固定的财政补贴外,各地的藩王们,其实也都生财有道。」
「搞政治没前途,搞军事要掉头,于是各方百计搞经济。」
「但这些人屁本事没有,怎么搞经济?主要是挖国家墙脚,那是各个都有一套本事。」
「最固定的办法,就是“钦赐”,就是向朝廷讨要土地。」
「在明朝中前期,比如宣德、正统年间,明朝赐予藩王的土地,通常都是几十顷,到了明朝中期,就有了几千甚至上万顷。」
「这样做的恶果,可想而知:肥了藩王的腰包,却坏了国家的财政。」
「赐出去多少田地,国家就流失多少财政收入,外加每年恩养藩王的巨额开支,哪怕是太平年月,国家的财政,也常捉襟见肘。
「要是赶上闹灾打仗,财政就更加不堪重负。」
「而且即使如此,藩王们还是不消停,大多数藩王,一辈子都在想尽办法发财,通用的招数,就是侵占民田。」
侵占民田?
朱元璋最为痛恨的就是侵占民田,没想到自己的后代们居然打起了农民的主意!
「藩王侵占民田的招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造假,就是故意把看中的好田地,勾结官府指认成荒地,求得朝廷赐予,然后强行侵占。」
「另一种叫“投献”,就是很多交不起税的小民,自愿把田地放在藩王名下,以此来逃避税赋。」
「如此一来,明朝中后期的土地兼并,也就愈演愈烈。」
「到了明末,土地兼并极为剧烈的河南地区,当时号称“中州地半入藩府”,也就是说差不多一半的土地,都被藩王侵占。」
「与之对应的,河南成了明末农民起义的“重灾区”。」
「曾一次性拿到四万多顷赏田的福王朱常洵,后来更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杀掉。」
「在整个明末农民战争中,藩王们的巨额财富,平日里藏着掖着,舍不得拿出来。」
「一闹农民起义,几乎都被农民军打包全收,成了农民军的钱粮资本。」
「明朝亡于农民起义,从这个角度说,藩王们做了“大贡献”。」
朱元璋听到此,已经是怒不可遏。
削藩,彻底削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