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qqxiaoshuo.cc,最快更新皇儿啊,能不能让哀家多活几集 !
慈宁宫内,许巧巧翻看着静太妃三人呈上来的账目和章程……非常好,没学过财务的她表示完全看不懂,但是做人不能漏了怯意,尤其是作为皇宫内最大的领导,不能让人糊弄了。
“做的很好,但是写的不够一目了然,直接跟哀家说说吧,总账多少,占比最大的开销是什么,有没有什么可以节省开销的地方。”
静太妃三人对视一眼,曲太嫔反应的最快。
“回娘娘,先帝去世至今,宫内花销共计六百二十三万五千两白银,占比最高的是嫔妃和宫女、太监的月俸和按品级的物品供奉,总计三百七十余万两白银,其次就是因先帝去世,白布等物的消耗也比较多,……,说起来,这一年相较于往年的支出还是比较低的,前些年的花销偶尔还有翻倍的情况。”
所以这是告诉她没有可以节省的地方?
“.….明玉,普通百姓家里一年多少银钱才可以活下去?”
“娘娘,一般祖孙三代一年十余两银子就够了。但是普通百姓与皇宫的开销自然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也对,皇宫里面的都不是人……骂谁呢?
许巧巧冷笑了两声,所以这个花钱的方法,这魏朝怎么还没亡国?
静太妃三人互相对视了一眼,太后娘娘这是生气了?
静太妃细声细气地说道:“娘娘不必忧心,太嫔以下位份的妃嫔已经送至行宫奉养,宫内人数已经减少了很多,今年的花销必定能降下来。”
听了这话,许巧巧突然觉得自己亏大了,这些太嫔以上没有子嗣的妃子大多数都不给她干活,留下来还得她养着,能不能全部送走,她养不起!
“花销还是太大了。明玉,你去使人传谕六宫,为使六宫平稳,当天下子民的表率,凡是留在皇宫内无子嗣的嫔妃,会写文章的妃嫔去贤贵太妃那里报道,会算账的妃嫔去静太妃这里报道,两个都不会的每月给哀家送来两幅绣品。静太妃,你们先回去,这个财务上的章程哀家要再想想,你们先去接收下人手,看看怎么分配工作比较合理。”
待静太妃三人辞去后,许巧巧说道:“明玉,传掌事女官过来。清理后宫宫女的事情还是得趁早。”
每多待一天就要多领一天银子,完事趁早。
“这种时候,合适吗?”
监“哀家行得正坐得端,就算天下人传言是哀家要弑君戕害先帝嫔妃,可是皇帝不信,皇贵太妃不信,贤贵太妃也不信,哀家就不信大理寺、刑部和察院还会说出是哀家的指使,就现在清理。”
过了一会儿,一名头发被打理的一丝不苟的女子走了进来,看起来也不过是三十余岁,整张脸显得肃穆的很,姿色上,恩,平平无奇,不然就先帝那个色中饿鬼的样子,怕是也得成为某个嫔妃了。
“正三品掌事女官崔茜参见太后娘娘,愿娘娘万福金安。”
“免礼。明玉可跟姑姑说了哀家召你所谓何事?”
“已经告知了。娘娘心善,肯放宫中各女官出宫去谋一条生路,崔茜代为感激不尽。”
“哀家没你说的那么心善,不过是为了减少宫内不必要的开支而已。不过哀家叫你过来,却是另外有事情吩咐,后宫本该是个清净的地方,可如今却像是菜市场,谁说的话第二天都能满朝尽知,哀家需要姑姑帮哀家清理清理各处的眼线。”
“太后娘娘可将眼线名单给奴婢,奴婢定当按律处置。”
她要是知道眼线的名单,还用找你这个掌事姑姑吗?
“哀家没有眼线名单。但是哀家以为,皇宫是皇帝的宫殿,哀家是皇帝的母亲,哀家说自己是这座皇宫当前的半个主人,不为过吧?而皇宫聘用你崔茜当掌事女官,统管宫中全部宫女,月月按品发奉,掌事女官应当在其位谋其政,为哀家与皇帝分忧吧?宫女会被安插进各处的钉子,算你履职不力是不是也挺有道理?莫非崔女官想换个职位?”
掌事女官崔茜跪下身,沉吟了一会儿。
“奴婢惶恐,务必会将娘娘交代的事情办妥,只是如今时期特殊,此时清理恐造人口舌。”
许巧巧满意地点点头,果然还是讲道理守规矩的人最好沟通。
“不怕,皇宫内是同一个声音就行,至于宫外的,哀家自有安排。只是为了避嫌,迁宫之人不要涉及本次毒害皇帝和二皇子的人员。”
“太后娘娘,敢问本次清理,是只针对没有品级的宫女?还是要涵盖各宫的女官?”
“有品级的女官看各自意愿吧,如今皇帝年幼,总不好耽误了女官们的终身大事,毕竟宫内风云变幻,都是爹娘生养的人,没人会喜爱当女婢。”
听了许巧巧的话,崔茜的神情似乎有些动容,动了动嘴角,终究没有说些什么,跪安告辞而去。
“明玉,告诉太监总管,一并清理宫内太监中的眼线。只是,太监特殊,哀家也不好打发出去让他们独自谋生,只要确定有传递过消息的,统一送去皇田种粮当佃户去自力更生吧。顺便告诫下太监总管,做的不好哀家可以换人。”只要不花她的钱养着别人的探子就行。
随着宫中先帝嫔妃的封号被定下,低位的太妃们迁宫,宫中大批宫女、太监清理工作的进行,皇宫内越发肃穆起来,再没有一人胆敢随便妄议太后,而就在这时,一份名为《大魏时报》的东西通过驿站开始向各地发放,就是京都内的书舍也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大魏时报》既不像书,又不像公文,据说是宫内的贵人们创建的一种新型的文书。因为内容是当朝最新的事件,文人学子日常想要知道朝廷的消息还要靠家世,故而这份《大魏时报》瞬时被他们追捧了起来,别的不说,至少有了这份报纸,以后科举考试实务文章的偏向性总能有所借鉴了。
《大魏时报》就这样借着文人学子的追捧,走向了魏朝各地,成为了许巧巧推动魏朝发展的第一块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