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qqxiaoshuo.cc,最快更新长夜笛 !
张氏自小便跟随父亲,深得经营之道,家族供应营中军马、粮草。成亲当月,在宣武军中,就以御使夫人名义插手军需。
管理军需的佥事与军头先是不忿,张氏便暗自许了他们小利,利用军队背景,与张家相互勾结,售卖盐铁,倒是比先前赚了十几倍的盈余。
佥事上下得了利益,自不乱说,反成为张氏死党,更为张氏上下钻营。
崔奎出身高贵,心高气傲,自不会看上着些个商贾营生,但对白花花的银子,却是诛求无厌。
有了钱财,张氏又在军中为崔奎收买人心,托人在朝中贿赂内监和太尉府官吏,不到两年,崔奎便以考功卓越晋升为右武卫统领。
张氏立此功劳,更是在崔奎跟前受宠,回到长安,钱财买路,在崔家上下,左右逢源。
虽不曾顶撞正妻,也就是崔牧云母亲,但小户人家,盛气凌人却是自然。
待崔牧云母亲病逝,张氏便掌管崔奎家中事务,其女崔元华性情深似其母,好算计,在人前以嫡女自称,与崔牧云姐弟貌合心离。
太宗为二子选妃,因崔韶华乃是嫡女,选为太子妃,惹得崔元华极为不平,连带张氏更加对崔牧云姐弟敬而远之,每月份例,虽是不曾短缺,但再要多给,那是鼻头浪挂鲞鱼—休想啊休想。
好在崔牧云三岁识文,七岁在祖母尉迟氏教导下,已通读三经,在京中有神童之称。
八岁拜京中大儒颜莳为师。
颜莳自子恒,是孔子七十二贤之首颜回第四十二代子孙,在大魏官至朝议大夫,因年老辞官在京中治学。
谢炯当时与颜莳同为门下省属官,又同是淄州人,也是家学也是深厚,又不像世家子弟那般做作。
谢炯也总来颜府找颜莳谈学论道,看着崔牧云喜欢,不免在经文上指导一二。
颜莳有二子,长子在淄州守着家业,次子颜子廷伴随父亲在长安为官,在门下省任起居郎。
颜子廷有两女一子,长女颜若兰,次女颜若兮,小子颜璟。
颜莳家学渊源,颜若兰、颜若兮自幼在颜莳膝下识文认字,耳濡目染,气质不凡。
崔牧云入学,与两女年龄相仿,不免气味相投,惺惺相惜。
待到情窦初开年纪,崔牧云与颜若兰更加情投意合。
不料年节将临,辽国使者传来国书,说是辽国皇帝慕容倕为公主选驸马,对大魏才子十分倾慕,邀请大魏皇帝选取世家子弟前往辽国大都参加拉勒节。
使者特别提及:崔家子牧云才名卓著,是西凉皇帝指定要去的才子。
数十年前中原大晋愍帝为权臣所害,愍帝无子,他的兄弟诸王为争夺皇位,各自起兵,引发数十年战乱,北方胡人趁机侵入中原。
胡人内部,也是征伐不休,鲜卑柯比槐统一各部,在阿拉山大破北部匈奴,将北匈奴赶出草原。
柯比槐后,鲜卑也陷入分裂,西凉便是鲜卑人在北方草原建立的国家。
而大魏前身大齐也本是鲜卑人拓跋氏建立的国家,就是如今的大魏元氏,也本就有鲜卑血统,宗亲与西凉通婚也是常事。
所以经政事堂议定,从京中世族中选取十名颇有才名的世家子弟前往西凉。
此时崔牧云与颜若兰正值情浓,如漆似胶。
临走崔牧云与颜若兰私定终身,崔牧云走时说不管辽国之事如何,回京后,便要对祖母尉迟氏诉说要请媒人上门提亲。
年节刚过,晋王元韬泽便找皇帝请旨,要聘颜若兰为侧妃。
此时皇帝还是太宗,又宠爱着晋王之母惠妃,自是应允,遣宗正寺去到颜家纳亲。
颜子廷与晋王府长吏元晖相好,晋王授意元晖贿赂颜子廷,又许了诸多名利,颜子廷未与父亲商议,便许了晋王亲事。
婚期将至,颜若兰方才知晓,娶亲当日,颜若兰悬梁。
崔牧云到辽国大都,方知驸马已经选定为辽国南院丞相申密达宏之子申密栝。
等到崔牧云与大魏十位世家子参加完拉勒节,回到京中,与颜若兰已是荒冢内外,生死相隔。
崔牧云从此性情大变,弃文从武,在大魏名将夏侯震府前跪了一日,拜夏侯震为师学习武功。
夏侯震是推不过才收崔牧云为徒,想着崔家倜傥公子,定是受不得劳苦,玩几天就罢了,没想崔牧云真沉下身子,吃住都在练武场,每日闻鸡起舞,酷暑寒冬,勤学不缀。
过了一年,夏侯震才相信崔牧云是真的弃文从武,更为崔牧云精神所感,正式收崔牧云为关门弟子,倾心全力将一身武技和兵法相授。
数年之后,太宗皇帝驾崩,太子元韬泓继位,在京中练武场举行大比武,为殿前司选将。
崔牧云求了姐夫,前往参加,在比武中一鸣惊人,连胜军中数名悍将,夺得首魁。
又是自家舅子,元韬泓当场便破格任命崔牧云为殿前司副将,统领铁衣卫。
铁衣卫乃是高祖所创,初始职责有三:守卫皇宫、典诏狱、监察刑事。
元韬泓后宫三千,只宠爱皇后崔韶华一人,又迷信方士,尊崇道教,好长生不老术,将西苑景阳宫改成道观,自称是普贤真人下凡,还取了一个道号“玄虚子”。
在景阳宫中修设斋醮,以晋王元韬泽为中书令,将政事交付晋王,每日与一帮方士在宫中炼丹修道,不问朝政。
因成婚十年,未有子嗣,继位后,为社稷绵延,大臣多次上奏,请皇帝纳妃,均为元韬泓搁置不理。
崔韶华也数次劝元韬泓纳妃,并为皇帝选取妃子,奈何元韬泓依旧我行我素,除了夜宿皇后的正阳宫,一次不曾去过其他妃子宫殿,逼得急了,干脆去西苑修道之所就寝。
崔韶华无奈,大臣习惯了,只能听之任之。
所以,坊间传言:朝中只知有晋王,不知有皇上。
此言传到元韬泓耳中,元韬泓竟说:太宗常称晋王肖己,几次欲传位晋王,为晋王所拒,朕得帝位,皆因嫡长尔,晋王乃朕手足,朕不疑。
又说:朕若无子嗣,百年之后,兄终弟及,也能保得社稷延绵。
皇帝不急,大臣自然不急。
好在朝中多为太宗旧臣,又多是当年坚持劝说太宗传位嫡长子的,所以朝政三省诏令如常,地方官吏倒也谨慎,不曾出过大的纰漏。
每月举行两次朝议,皇帝倒从不缺席,但虽参与朝议,诸事皆听凭晋王决断,晋王所奏,如无涉及皇后,从无不准。
只是斋醮法事和炼丹花费巨大,元韬泓已将宫中太仓付于皇后,崔韶华虽不阻拦皇帝修道斋醮,却也不喜这些,每月按份例给皇帝若干银两,再要多要,便是没有。
缺钱的皇帝姐夫腆着脸求到小舅子跟前,崔牧云倒也不拒绝,以便利为由,要元韬泓给予一定特权,方便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