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 无衣传 > 第十二章 忆征鞍 1

第十二章 忆征鞍 1

千千小说网 www.qqxiaoshuo.cc,最快更新无衣传 !

    春来杀气心犹壮,此去妖氛骨已寒。

    谈笑敢言非胜算,梦中常忆跨征鞍。

    明·李如松

    碧蹄馆之战,倭军精心编制的大网被李如松和杨元等明将撕得粉碎,因此之后数日,其全部主力皆龟缩于王京城内,坚守不出,不仅如此,还在城内大肆修筑城防,新建堡垒,摆出一副“誓与王京共存亡”的模样。

    此刻,王京城内汇聚了十几位日本战国时期的‘名将’,却率领着近七万名倭军被四万明军围困,只能龟缩于坚城之内,仗打到这个份上,对于王京城内的这些日本名将而言,什么“日本战国时期第一智将”“日本战国第一猛将”“第一兵法大家之子”之类的统统都是虚名,我们统统不要了!守住王京,活下去才是王道!

    城外的想进却进不去,城里的却死活不出来,于是双方就这样僵持着。

    但是,朝鲜的领议政大臣柳成龙坐不住了,他多次上疏,甚至当面督促李如松应该尽早攻克王京,替朝鲜收复半壁江山。

    柳成龙只负责“说”,不必理会“应该”和“能够”的区别,所以他说了。

    李如松却负责“做”,作为主帅必须谋定而后动,因此他没做。

    另外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柳成龙根本不了解李如松,所以几次催促无果后,这位朝鲜大儒李滉的得意门生直接找到了大明经略宋应昌,目的简单而明确:希望通过宋应昌给李如松施压,敦促其尽快出兵收复王京。

    宋应昌官方地接待了柳成龙并静静地听完了柳成龙的想法和要求,

    期间面对柳成龙的慷慨陈词,时不时地报以礼节性的点头以示回应,然后礼貌地与柳成龙告别。

    宋应昌给柳成龙留下了一个印象:要么此人是个极为平庸的人,根本就没有能力作为;要么此人就极为滑头,有懒政怠政之嫌,否则身居堂堂大明备倭提督,面对李如松却连话都不敢说,实在是令人不解。

    于是,在柳成龙讨厌的人的名单上,除了李如松,还必须加上一个人——宋应昌。

    然而,柳成龙不知道,迄今为止,朝鲜没有亡国,自己还能坐在这个领议政大臣的位置上,宋应昌功不可没。因为就在朝鲜宣宗大王李昖上疏万历请求“渡江内附”之时,明廷上下在救援朝鲜的问题上,满朝文武中,仅有宋迎昌一人倾向于必须出兵且真正拿出可行方略。

    以区区兵部右侍郎之职,公然提出与内阁甚至与本部堂官、时任兵部尚书的石星乃至满朝文武都相悖的意见,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所以宋应昌是一个真正熟识兵法、满腹韬略、胆识过人且慧眼识珠的人。而其在朝鲜期间之所以大部分时间选择沉默,只有两点原因:第一,他了解李如松的性格,知道该如何与之共处;第二,他信任李如松的能力和人品,所以相信李如松能最终率领明军战胜不可一世的倭寇。

    而宋应昌的格局和智慧还远不止于此,除了了解李如松以外,他更了解明朝的官场百态,对于远在千里之外的那些言官御史可能用到的招数和套路都了然于胸,所以他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地保护着李如松,这也正是以李如松入朝以后依然保持着一贯的飞扬跋扈却仍然身居提督之位高枕无忧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这一点来说宋应昌是一个目标坚定、思想成熟且城府极深的政治家。

    在送走柳成龙以后,宋应昌独自在书房待了一个时辰,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觉得是时候该和李如松深入地聊聊了。

    入夜,书房内,宋应昌、李如松两人相对而坐,中间的案牍上放了一壶清茶,而茶壶旁边则摆放了一个硕大的锦盒,不知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

    宋应昌辍饮了一口茶之后,轻描淡写地对李如松说道:“李提督,

    今日朝鲜领议政大臣柳成龙来拜会过我。”

    李如松点头微笑道:“这位朝鲜鸿儒来拜会宋经略在我意料之中,宋经略有如此雅兴深夜邀我来喝茶恐怕也与此事有些关系吧。”

    宋应昌看了李如松一眼,不动声色地说道:“提督不要多心,今夜邀你到书房一坐与柳成龙今日拜会毫无干系。”

    李如松点了点头道:“那就好,不过经略深夜邀我到此不光是为了品茶吧?”

    宋经略用手指了指案牍上那个锦盒说道:“这是三日前当今圣上派钦差送至开城的,特命我交付与你。这里面是自你我领兵入朝以来上疏参劾你的奏折,一共五十七本,提督可仔细参阅一下。”

    李如松听了心中一震,连忙拆开锦盒,见里面果然放着厚厚一叠奏折,于是眼中满是狐疑地看了看宋应昌。

    宋应昌淡然道:“圣上有旨,命你逐一仔细参阅。”

    李如松一听才放心将奏折从锦盒中拿出并一一拆看。刚开始的几份奏折全部是京内的御史言官,而所参劾之内容也大都是陈词滥调,什么“嚣张跋扈、目中无人”之类的毫无新意可言,李如松也觉无聊至极,不禁抬头看了看宋应昌,见宋应昌此刻正若无其事地在细心品茶,于是压低了声调说道:“宋经略,我看了几份奏折,这内容都大同小异……”宋应昌不等李如松说完便打断了他的话:“圣上旨的意是让你一份不落的仔细参阅。”

    李如松一听忙欠身离座说道:“臣李如松谨遵圣谕。”随后便不敢偷懒,坐下以后开始逐本仔细阅读。

    李如松又接连阅读了十余份参劾自己的奏疏,都大同小异,正当百无赖之际,突然发现仪制郎中何乔远上疏以暗中指使沈惟敬私自与倭奴“和亲辱国”的罪名参劾自己,不禁又惊又怒,抬头对宋应昌说道:“宋经略,这……”

    宋应昌看了看李如松意味深长地说道:“提督稍安勿躁,请全部详细看完再议不迟。”

    李如松只能略微平复心绪后继续翻阅,岂知越看越觉心惊,原来随着入朝时日增多,而朝中关于李如松的非议也日益增多,且将无中生有说的煞有其事般言之凿凿。如给事中冯材以李如松借讨倭违规擢升李如柏、李如樟、李如梅有因私废公、结党营私之嫌等等。李如松越看越觉惊恐,到后来直觉背脊之上冷汗直流。

    而当李如松翻到第二十三份奏折以后更是惊愕万分。

    原来从第二十三份奏折开始,上疏参劾李如松的竟然是宋应昌本人,而且从这一份开始,竟接连上了三十三份奏折弹劾李如松,但当李如松将这三十余份奏折逐一仔细阅读完毕后,才知道宋应昌对自己的一份良苦用心。

    原来宋应昌得知朝中上疏参劾李如松的人越来越多且参劾的理由愈加凶辣狠毒之时,意识到虽然万历皇帝一向对李如松都极为欣赏和信任,但任由京城中那些言官和御史肆无忌惮地造谣中伤下去,势必对李如松不利。宋应昌想要上疏替李如松辩解澄清又恐授人与李如松“私结朋党”之权柄。

    因此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自己上疏弹劾李如松。从而让朝中众臣以为自己和李如松出现将帅不睦之局面,那些无事生非的言官御史自然就会先停下手来,抱着作壁上观的心态在旁冷眼视之,等这群宵小之辈醒悟过来,宋、李二人恐怕已经战胜倭寇、班师回朝了。

    当然,宋应昌明为弹劾,实则是向万历皇帝替李如松澄清和辩解各种造谣和中伤。

    而万历皇帝何等睿智。看了宋应昌上的第一份奏疏便立即明白了宋

    应昌的真实用意,却并不戳破,因为他实在乐得让宋应昌出面替自己让些呱噪如蝇的言官御史闭上嘴一段时间,自己也落得一份难得的清静。

    因此当李如松看完了最后一份奏折之后,慢慢地闭上了双眼,脸上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神情,不解、轻蔑、愤怒、不甘、委屈等都兼而有之。

    良久,李如松睁开了双眼,缓缓起身向宋应昌一躬到地,语气低沉地说道:“如松愧受时祥兄的深情厚谊,请时祥兄受如松一拜。”

    宋应昌起身将李如松扶起,神色凝重地说道:“如松,我之所以这

    样做也是为国抡才,为江山社稷护贤。只是……”李如松苦笑道:“时祥兄有什么话当可尽言,此时再出现什么样的弹劾罪状和借口我都已经无所谓了。”

    宋应昌摇了摇头对李如松缓缓地道:“不,如松,你看看这一封奏疏,与之相比之前的那些简直不值一提。”说着从袍袖中抽出一封火漆密函,李如松一看便知道非同小可,只听宋应昌继续说道:“这是今日早上我接到的密旨。”

    李如松接过来打开仔细看了起来,当他读完之后顿时呆若木鸡,额头上豆粒大的汗珠“滴滴答答”地滴落,将李如松吓得汗流浃背的究竟是怎样的一则奏疏?

    首先这份奏疏的作者署名已经被朱笔涂抹,所以是谁不得而知,但从其中的语气看并不是什么言官御史,而是时任的某位内阁成员;其次是它的内容,正如刚才宋应昌所言,与之相比,之前所有奏疏罗列的罪名加在一起也不及这份奏疏里所提的一条罪名。若万历皇帝稍有猜忌,便是诛灭九族之重罪!

    李如松此刻大脑内已经一片空白,但这封奏疏中提到的那些话却如同被刻入心中一样:攻陷平壤之时,李如松私纵倭军近万余自东门出逃在先,困敌于王京城内却踌躇不前在后。养寇以自重之迹象显露无遗!

    其父李成梁执掌辽东多年,期间谎报军功、冒领粮饷、与蒙古鞑靼私开马市、妄纵建奴崛起且大有一统女真各部之迹象。辽东割据之相已隐然成矣。辽东李氏父子不轨之心昭然。万岁圣明烛照,宜当早做裁断,以防养虎成患。

    宋应昌静静地看着李如松问道:“如松以为这奏疏上弹劾之罪状如何?”

    李如松此刻已经从刚才的惊慌失措中平复,取而代之的是咬牙切齿的痛恨:“信口开河、诬陷忠良、其心可诛。”

    宋应昌缓缓地摇了摇头。

    李如松诧异地问道:“难道时祥兄认为我说的不对?”

    宋应昌略微犹豫了一下道:“愚兄也以为这则奏疏甚为可怖。但是愚兄以为……你可曾想过,如若这份奏疏上所言非虚,你当如何自处?”

    李如松闻言不禁勃然大怒,“噌”一声站起,指着宋应昌怒斥道:“时祥兄,如松一向敬重你的为人,却想不到你与朝中那些奸佞沆瀣一气,信口雌黄、陷害忠良,枉我刚才还当你是朋友,算我李如松认人不清,告辞!”说罢向外便走。

    宋应昌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待李如松推开门即将要走出书房的刹那,忽然平静地说道:“如松,如果愚兄所料不错,两日内便会有令尊的家书寄到,届时你自有分晓。”

    宋应昌的声音很低,但对于李如松而言却字字如同炸雷一般,他没做任何回应,逃也似的弃门而去。

    这一夜,对于李如松而言尤为漫长,等到东方泛白的时候,他才迷迷糊糊地睡着,一直睡到第二天中午才醒了过来,可还没来得及起床,二弟如柏和五弟如梅两人便来到了他的房间。两人见到大哥尚未起床不免有些奇怪,不过如梅还是难掩一脸的兴奋,对李如松喜道:“大哥,爹来信了!”说罢扬了扬手中的信封。

    李如梅的一句再普通不过的话对于此刻的李如松而言却比晴天霹雳,以至于躺在床上半晌没有反应。

    李如柏看大哥脸色有异,不禁上前一步关切地问道:“大哥,你怎么了?”

    李如松这才回过神来,只听他沙哑着嗓子对两个弟弟说道:“把信放在这,然后你们都出去!”

    李如梅一听不禁问道:“哎,大哥,你嗓子怎么哑了,病了吧?”

    李如松突然从床上坐起,声色俱厉地说道:“我让你们把信放下,然后出去没听见么?!”

    李如柏和李如梅被大哥突如其来且莫名其妙的怒火搞的有些发晕,不过李如柏反应还是快,一把从五弟手中把信夺了下来放在了桌子上,对大哥说了一句:“那我们就先出去了。”说罢拉着李如梅等快速走出了李如松房间,并将房门关紧。

    李如松等两个弟弟出去以后,从床上一跃而起来到门前,先是开门看了看,确认并没有人在以后迅速将房门关紧。随后来到桌前,颤抖着拆开信封,将爹的信拿出来仔细地看了一遍。

    李如松将父亲的信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读了一遍,突然放声大笑了起来,笑到最后竟似有些癫狂……

    过了许久,李如才止住了笑声,并用手拭去了眼角的泪。他突然发现,命运似乎和自己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作为亲生儿子,自己竟然都没有昨夜让他深恶痛绝、在心中咒骂不已的那个上疏参劾自己父子的内阁官员了解自己的父亲。

    原来李成梁寄来的这封信字迹潦草、用词以白话为主且错字连篇,一看就是李成梁亲自捉刀而非师爷代笔之作。而信的大意是,日前锦衣卫指挥使朱三爷一行返京途中路过辽东,在家里住了一夜,交谈中得知在朝鲜与倭寇战况,并再三叮嘱李如松,为保李氏一门富贵,绝不可将倭患彻底剿除,并以严嵩父子为例,称若不是胡宗宪、戚继光当年台州大捷将东南倭患彻底剿灭,严嵩父子以此自重便绝不会倒台。

    因此李成梁告诫李如松现在绝不能攻打王京,起码耗上个三年五载,待建州龙虎将军成势之后,明廷对其有所忌惮,届时李氏一门便有了自重的资本,那时再将倭寇彻底赶出朝鲜也为时不晚。

    信的最后更威胁李如松若不听从他的话便以死相逼!

    看着眼前父亲的这封亲笔信,李如松忽然想起了自己六岁那一年,父亲硬逼着自己抱起的那颗血淋淋的人头。他忽然明白了,父亲仍然是当年的那个父亲,不同的是,今天他逼迫自己抱起的东西要远比当年那颗人头更残酷,也更恐怖!

    李如松拿出火折将那封信点燃,亲眼看着它化为灰烬以后,便吩咐窖生搬来了一坛泸州大曲,和自己这个小师弟对饮起来,李如松发现他自己和眼前的这个小师弟极为投缘,特别是现在,甚至比同胞兄弟更为亲近。两人边喝边聊,聊了很多,比如青藤先生的画、俞二先生的功夫,聊起了泸州大曲,也聊起了一起出生入死的那一次次经历。

    对于男人而言,朋友和酒是绝不可缺少的。

    李如松醉了,很舒服,然后昏睡了整整一夜。

    第二日一早,李如松召集所有明军将领在开城驿馆之中开了一个紧急军事会议,并特意请了经略宋应昌参会。

    会上,李如松做出了这样的分兵排阵:

    一、杨元即刻率领所部人马赶赴平壤屯集,控扼大同江,连接饷道。

    二、李如柏率所部兵马在宝山一带扎营,以为左右声援。

    三、查大受部驻守临津。

    四、祖承训率兵镇守开城。

    简单点说,就是将已不足四万人数的明军兵分四路,在开城向后至平壤一线纵深梯次配备兵力。而如果说前几次的排兵布阵让众将一时难以理解和领悟的话,那么这一次就是一个让所有人都无法接受的安排。

    以目前的状况而言,这样的决定只能说明一点:那就是李如松不仅已经做好了彻底放弃攻占王京的想法,并且摆出了一个想和倭军长期对峙的架势。

    宋应昌极为罕见地震怒了,不发一言起身拂袖而去!

    其余众人虽然没有当面表现出不满和异议,但都不禁在心里问道:李如松,你这是怎么了?在这么关键的时刻竟然做出这样的决定,这无异于是在向倭寇妥协。这么做对得起吴惟忠老将军么?对得起被乱刃分尸的李宁么?对得起惨死在金甲倭将抢下的周赐梵以及那么多牺牲在战场上的将士吗?”

    因此众将不得已虽然按军令各自分别赶赴驻地,但士气已经跌至冰点。

    此后的一个月里,任由朝鲜宣宗李昖和领议政大臣柳成龙再三敦促,甚至明朝内阁催战的函件如雪片般缤纷而至,李如松始终都不为所动。

    消息传到王京城内,倭军将士一片欢声雀跃,更趁机加紧坚固城防、整肃军队;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明军众将都心灰意冷,甚至不愿再待在开城。

    于是,刘綎随杨元去了平壤;麻贵、骆尚志到临津去找查大受;

    而李如樟、李如梅、窖生哥三个一起到宝山去陪李如柏,特别是临走时带走了所有的泸州大曲,一坛都没给李如松留下。原本热热闹闹的开城转眼间就变得死气沉沉。

    若在平时,李如松早就跳着脚破口大骂,然而这一次却不发一言。

    没有人理解李如松,即使是最亲密的兄弟也没有人知道,在这段时间,李如松究竟承受了怎样的压力。

    只有李如松自己知道,他在等一个机会!

    入夜,又飘起了漫天飞雪,或许是这一年最后一场雪的缘故,深蓝色的苍穹下雪花静静的飘落,更显得周遭一片寂静。

    李如松凭窗而立,凝望着天地间雪似柳絮飞舞,远方山峦如黛,心底不禁泛起一阵悲凉和酸楚,一时间竟不由得痴了。

    当李如松回过神来的时候,忽然发现在院中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一名身材曼妙的白衣女子,站在雪地之中一动不动,犹如雪中精灵般风姿绰约,以致让李如松怀疑是否是自己的幻觉,于是揉了揉双眼仔细看时,才看清原来那个白衣女子正是之前来过的那个女刺客雪瓷。

    李如松不顾身上穿的单薄便迅疾地冲到门外,几步就来到雪瓷的面前,见雪瓷凝望着自己,两只手中各持一把梅花匕首,在漫天飞雪的映照下闪烁着夺人心魄的寒光。

    李如松见状露出了一丝苦笑说道:“今夜你是专程来杀我的吧。”

    说罢又向前走了两步站在了雪瓷的面前,随后挺直了胸膛凝视着雪瓷说道:“那好,我就成全你。”

    雪瓷脸上忽然绽放了如花笑颜,漫天飞雪中显得格外明艳动人。雪瓷脸上的笑意还未散去,忽然手中的一对梅花匕首“当啷”一声掉落在了地上,随即双眼一闭晕死过去,身体向后摔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