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qqxiaoshuo.cc,最快更新三国之最强皇帝 !
第一四八章编故事真难
正一道的教派领袖,按照刘照的最初设计,应该叫做天师。只不过,天师这个称呼,实在有点犯忌讳——皇帝尚自称天子,你一个道士就敢自称天师?所以在历史上,明太祖朱元璋就曾斥责说:“妄甚,天岂有师乎?”于是,道教的南北天师,都只好改叫真人了。
刘照自己对天师这个称呼,其实并不忌讳,不过谁也没法保证刘宏对此也不忌讳。所以,为了避免生出事端,贻误了正一道的创立,刘照和史道人并没有把“天师”这个称呼拿出来。
之所以坚持要用“天师”这个称呼,除了“尊重历史”以外,刘照还有另一层用意。
相传,黄帝有位大臣,名叫岐伯,精通医术,曾经遍尝百草,编写医书。黄帝多次向他讨教医学,这些讨教的内容被记载下来之后,就形成了《素问》这一中医经典,而岐伯也因此被人们尊奉为“天师”。后人将岐伯与黄帝并称为“岐黄”,而中医也因此有了一个别称——岐黄之术。
虽然宗教和科学是相互排斥、对立的两个领域,但是这并不妨碍刘照想给新道教加入更多“科学”的成分进去。其他的先不说,至少不能让道教只会靠“施符水”来治病吧?虽然很多时候,“精神安慰法”、“安慰剂”也能让人们安下心来,然后凭借自身的免疫力自愈疾病,但是,这毕竟不是万能的,如果不加以限制,任凭“大师”们放开了玩的话,不仅会贻误不知道多少人的病情,更会让新道教的声誉,大受损害。
所以,把医学巧妙的融入道教,让道士们多一种靠谱的“救济世人”的手段,这正是刘照想要做的。所以,把岐伯这位“天师”引入道教,就很有必要了。而且,按照新道教的理论,万物都是由元炁所化,而老子就是元炁最本源、最初始的化身,在不同的阶段,化身为不同的人,来教化世人——那么,黄帝时期,下凡来教化世人的,就是这位岐伯了。因为在传说里,岐伯虽然最大的贡献是医学,但是他本人,却是医卜星相、天文地理无所不通的,就连军中所用的各种乐器,比如铙、鼓、箫、钲等,都是岐伯发明的。
这样一来,老子就很迫切的需要一个新的身份,来适应他“大道化身、元炁之祖”的身份了。
这个身份本来是现成的,那就是太上老君。太上老君这个概念,是由张陵发明的,刘照也本想直接拿过来使用。但是,在刘照心目中,最符合“元炁之祖”身份的称呼,还得说是“元始天尊”。
虽然,刘照也觉得把老子称作是“元始天尊”,很有点别扭的感觉,毕竟太上老君的形象,随着《西游记》等一系列神话小说,已经深入人心了。但是,三清本来就是历史上道教在教派内部纷争中的产物,而如今刘照想建立的,则是“唯一”而又“权威”的“正统”道教,自然就不能跟着历史走了。
于是,故事开讲了。我们所在这个宇宙,原本是一个充满了混沌元炁的“鸡子”,在这一团混沌元炁之中,诞生了宇宙中的第一个有灵识的物体——元始天尊。他分开了混沌,使之成为了天地(盘古的传说其实起源很晚的,东汉末年到三国时代期间才出现的,而且源自南方少数民族的“盘瓠”传说)。尔后,天地之间的元炁又演化出了世间万物,而元始天尊的职责,则是制定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则——比如日出月落,星宿运行,四季变化等等。
后来,天地之间诞生了人类的始祖——伏羲、女娲,二者****孕育出了人类,而伏羲则成为了人类的第一位圣皇。伏羲受元始天尊的点化,发明了各种生产工具、创立了最初的文字,制定了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伏羲去世之后,人类内部为了争夺圣皇之位,发生了战争,最后,共工氏与祝融氏大战于不周山,共工氏战败,一怒之下,触倒了不周山,导致天地倾覆、洪水爆发,这时,女娲在元始天尊的教诲之下,以神鳖的四足支撑天地,炼五色石补天,最终挽救了人类,所以被人们奉为第二位圣皇。女娲过世后,人们推举发明了耒耜,教大家种植五谷的神农氏,成为了第三位圣皇。伏羲、女娲、神农,就是刘照重新定义的“三皇”。
在这里,刘照有意将神农氏与炎帝剥离开来了,当然,在汉代,按照《史记》的说法,炎帝也确实和神农氏不是一个人。《五帝本纪》的说法是:“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司马迁的说法,虽然未必科学,但是却最符合中华的大一统史观。所以,刘照决定这一段故事,就直接按照司马迁的说法走了——神农氏的后代没有能力治理好天下,结果诸侯并起,最后黄帝击败了诸侯中最为强大的炎帝和蚩尤,重新统一了天下,而历史也由此进入了五帝时代。
在此期间,元始天尊不忍天下饱受战乱之苦,决定要帮助黄帝统一天下,于是化身为岐伯,教导、辅佐黄帝。
你看,故事就这么给编圆了!
那么接下来呢?五帝一直到禹,帝位传承都是禅让制,没有起什么纷争,而启改禅让制为家天下,同样也没有遭到太大的反对,下一次天下范围内的大乱,就要数商汤代夏了。
而汤最重要的辅佐大臣,就是伊尹,相传他诞生在空桑之中——这就又可以拿来做文章了,还是老套路,元始天尊化身伊尹,辅佐商汤王推翻了夏桀王的****。
那么接下来周朝取代商朝,又该如何编造呢?难不成说姜太公就是元始天尊的化身?
其实,以姜太公的身份和作用,这种说法是能说通的。但是,奈何姜太公他老人家有后代流传下来——姜姓齐国便是。这样一来,如果姜太公就是元始天尊的化身的话,那世界上可就要多出一大堆“天尊之子”了!这还了得!当皇帝的,自然无妨吹嘘自己是神灵之后,但是如果把别人弄成“神仙血脉,天尊之后”,那不是给自己找不自在吗?
所以,姜太公就不大好拿来用了。不过,这也难不倒刘照,说到周文王,大家都会想起什么?对了,周文王曾经被商纣王囚禁在羑里,而在被囚期间,周文王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将伏羲传下的八卦,演化为八八六十四卦!
嚯!伏羲乃是人类的第一位圣皇,在元始天尊的点化之下,才创制出了八卦,周文王居然能将其演化为八八六十四卦!这里面,要是没有一点奥妙,你敢信吗?
所以,周文王自然也是得到了元始天尊的秘密点化,不仅仅传下了八卦,更是传下了周朝的礼乐制度……
刘照之所以要把礼乐制度和元始天尊紧紧的拉扯到一起,可不仅仅是为了“圆故事”,更是为了向儒家示好。在刘照看来,新道教的发展,剽窃佛教、靠拢儒家,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毕竟儒家将成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儒家搞好关系,才有利于新道教的发展。
再接下来,周天子权威日衰,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元始天尊自然又想扶保一位圣天子,重新让天下安定下来。只是当时的周天子没一个有出息的,而各地的诸侯们,也没有哪一个具有“圣王”的资质,于是元始天尊只能化身为老子,写下《道德》五千言,希望世人读了之后,可以自行领悟了。
这么做的结果,就是百家学说泛滥(按照刘照的设定,百家学说都是从《道德经》那里参悟而来的),诸侯相互攻伐、吞并,最后,由“暴秦”统一了天下。
元始天尊自然不愿意看到这个结果,但是这一回,他老人家也不愿意再亲自下凡了,于是他让火星神赤帝子下凡去推翻暴秦,拯救天下,这便是高祖刘邦,又派昴宿神下凡辅佐,这边是相国萧何,最后还化身黄石公,点化张良,传授兵法,让他辅佐刘邦,灭亡了暴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大汉……
小伙子,可以嘛,你这样的资质,可以去混网文界了呀!面对自己编造的“神话史”,刘照也禁不住想吐槽自己。
当然,仅凭一个相对“圆的上,漏洞少”的神话史,就想让新道教立足于世界宗教之林,还是远远不够的。近代有名的学者李叔同,出家后法号弘一,他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治病救人,只能归属于物质生活层面,从道家、阴阳家、黄老学说那里抄来的各种理论,大概可以满足“精神生活”,但是想要真正成为一个成熟的宗教,还得要有丰富的灵魂生活才行。
刘照已经初步整理、统一了新道教的神系,又建立了轮回系统,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死后各凭生前的善行与恶行,决定来世转生的场所和身份,这也算是初步建立起了“灵魂生活”罢。
但是,奈何中国的知识精英阶层,恐怕对这一套说法是不会完全相信的,他们所需求的“灵魂生活”,层次要更高一点。
层次要高是吗?那我就引导你去探寻世界的本源,自己把自己绕死好了!
相传哲学有最基本三大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让无数哲学青年为之日夜思考,最终不是自杀,就是出家。
而屈原在《天问》当中,更是一口气的问出了关于宇宙、自然、人生、社会等等各方面的、总数为一百七十三个的问题,怪不得您老最后会自杀……
对此,刘照推出了元炁论、太极说。简单来说,就是认为宇宙之间,最初存在着一股浑然一体的物质,叫做“元炁”,后来,随着元始天尊(阿弥陀佛,险些打成了盘古,阿门!)开辟天地,混沌之炁也分成了阴阳两炁,但是,阴阳两炁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才演化出了世间万物。这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状态,就叫做“太极”。
很多人可能一看到太极,就觉得这是个道教的概念,其实不然,太极这个概念妥妥的属于儒家,始见于《周易》,发扬光大于两宋的儒家理学,刘照之所以要剽窃过来,还是那句话——意识形态上,要跟儒家走得近一些。
想要参透万物演化的道理吗?想要弄清楚这世界的本源吗?想要知道“不可道”的大道,究竟是什么模样吗?那就放下一切尘世素年,清静无为,使自己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然后好好的体悟大道吧!
为此,刘照可是大大的头痛了一番,这些理论,虽然他多少都接触过一些,但是毕竟不是专门研究这方面的,特别是他所主张的“太极说”,是和张载、王夫之的理论比较相近的,而这两位的相关著作,刘照都接触得不多,因此在和史道人一起编写相关理论时,很是费了一番功夫,甚至发出了累觉不爱的感叹。
一个成熟的宗教,要同时具备对社会上层和下层的吸引力,中国的道教之所以没落,就是因为在高端理论上的先天缺陷,导致道教在社会上层中的竞争力,一直不如佛教——虽然不少文人喜欢老庄,但问题是,虽然道教一再强调自己与老子的渊源,但是在文化人眼里,人家老庄依旧属于“道家”,和你道教,关系不是很大……最后,道教就只能以炼丹、打醮乃至扶乩、捉鬼做为“教派特色”了!
问题是,这些项目,竞争者很多,不要说佛教,就连民间那些粗识文字的人,随便搞起一个教派来,就能堂而皇之的与你竞争。而面对这些竞争,道教只能捏着鼻子,承认大家“红花白藕青莲叶,三教原来是一家”,其结果,是获得了短期的效益,但是从长期角度看,却是得不偿失的——教义、神系变得更加芜杂,各个派系如同一盘散沙,教规戒律更是无从谈起,这样的宗教,又如何能有竞争力?
因此,除了统一神系、健全理论外,新道教还得要有完整的组织、严格的戒律。
正一道的教派领袖为“天师”,相当于天主教的“教宗”,那么天师之下,就也得有类似“枢机主教团”的机构,而相应的,历任天师也将由“枢机主教团”推举产生,刘照才不想让“天师”这么重要的职位,被某一家人世袭垄断。
因此,刘照设立了“大祭酒”一职,人数暂时未定,首席大祭酒被称作“阐教大祭酒”,做为教派的第二领袖。
大祭酒之下,就是各个“治”的祭酒了,“治”相当于教区,而祭酒,则相当于教区主教。在祭酒之下,则是负责具体传道的“司祭”以及“助祭”。
日后,担任大祭酒的道士,会拥有受朝廷册封“真人”称号的资格。其中,天师有资格享有六个字的真人称号,比如史道人眼下拥有的“广道弘化辅国”的六字称号。阐教大祭酒有资格享有四字称号,而普通大祭酒,就只能受封两字的称号了。
只是眼下史道人没有“天师”之名,大祭酒这样重要的职位,也没人有资格担当,甚至连“河南治”一时半会儿都搭建不起来。最终,史道人只能在自己的僮仆之中,选了两个能说会道,聪明伶俐的,担任“司祭”,先行给门下有限的徒众,传授基本的知识。
做好了准备之后,洛阳全城范围的种痘,也随之展开了。史道人一边指挥人手进行接种,一边一有空闲就跟病人们讲故事、说教义,推广“善恶轮回”的理论。人在病中是最为软弱、无依的,所以史道人的传教工作,从一开始,就很顺利的开展了下去。
在此期间,刘照派出了所有的卫士,全天护卫史道人一行人。因为刘照知道,太平道绝对不会坐以待毙,眼睁睁看着正一道和他们抢夺信徒的。所以,刘照一再叮嘱史道人,接种、传教的范围,一定不能超出卫士的保护能力之外,力求稳妥,方是上策。
一连十多天,太平道居然一点反应都没有,但是刘照更不敢掉以轻心了——谁知道这是不是暴风雨之前最后的宁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