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 三国之最强皇帝 > 第258章 颍川多才俊

第258章 颍川多才俊

千千小说网 www.qqxiaoshuo.cc,最快更新三国之最强皇帝 !

    第九十六章颍川多才俊

    定下心神之后,刘照才猛地醒悟过来,自己今天可谓是关心则乱,由于太在乎荀彧对自己的看法,反倒干扰了自己的思维,忘记历史上的荀彧,是怎样的一个人了。

    否则,面对荀彧故设陷阱的提问,刘照也就用不着那么犹豫和慌乱了,因为,历史上的荀彧,可不是那种刻板而又不知变通的腐儒。

    当时,汉祚衰微,荀彧虽然志在复兴汉室,却没有直接找上汉家的天子,因为他心里很清楚,年幼的刘协,是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本,去复兴汉室的。作为权臣、军阀手中的傀儡,刘协别说是复兴汉室,能不能保住自己性命都是两说。

    若是荀彧一心只想着当个汉家的“忠臣”,紧紧追随在刘协的身边尽忠的话,那他也会跟其他的公卿大臣一样,成为朝堂上的傀儡,军阀手中的人质,除此之外,发挥不了任何作用。

    所以,荀彧并没有留在朝中,而是转而把目光投向了各地的诸侯。他想通过辅佐一位心存忠义,又有足够的实力,匡扶汉室、平定天下的诸侯,来达到自己复兴汉室的目的。

    那个时候,诸侯当中实力最强,最被人们所看好的,是袁绍。而且,袁绍出身士族阀门,在政治利益上,也与荀彧是一致的。如果天下是袁绍当政的话,毫无疑问,世家阀门的政治利益,会得到最充分的保障。正是出于这一点,天下英豪才纷纷归附袁绍,这可不仅仅是袁氏“门生故吏遍天下”的缘故,更因为这些大多出身于世家阀族的“天下英豪”,与袁绍的政治利益是一致的。

    可是,荀彧慧眼识英,他看出袁绍并不是那种可以成就大业的人物,至少,他不能帮助荀彧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复兴汉室,济世安民。因此,尽管袁绍可以最大程度的保障荀氏家族的政治利益,荀彧还是果断的抛弃了袁绍。而曹操尽管走的是“唯才是举”的用人路线,对世家阀族的政治利益有着不小的损害,但是惟其如此,才能挽狂澜于既倒,救百姓于水火。所以,荀彧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曹操。

    但是,有些事情,终归不以荀彧个人的意愿为转移。随着曹操的权威日益加重,他与汉室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荀彧希望曹操做周公而非王莽,可是对于曹操而言,他已经没有退路了。特别是在平定天下、革故鼎新的过程当中,曹操得罪了太多的人,即便他想功成身退,但是他的仇家,却未必有那个气度与他一笑泯恩仇。因此,曹操只能把天下的权柄,紧紧的握在手中,不敢稍有放松。

    这对荀彧来说,又一次痛苦的抉择。按说,以他的门第出身,家族利益,他就该积极支持曹魏代汉,因为大家心里都很清楚,曹魏代汉,是名不正言不顺的,是篡逆之举。因此,想要名正言顺,想要成为代汉的正统政权,曹家就必须向当时舆论的主流,社会的精英——士人集团,做出相当大的让步。

    历史上,曹丕篡汉之后,立刻以九品官人法取代了“唯才是举”,让世家阀门垄断了做官的权力,这个制度发展到最巅峰,便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包括荀彧所在的颍川荀氏在内,一大批世家阀族,是最大的受益者。

    而这一政策,正是荀彧的女婿陈群率先提出来的。所以说,若是从家族利益出发的话,荀彧至少也应该默许曹魏代汉才是。

    然而,向来懂得变通的荀彧,这一回,却固执的选择了以死抗争。无论他是忧愤而死,还是被曹操毒死,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里,他与曹操在许多问题上发生了对立和争执,却是事实。而这些对立和争执,都是围绕着曹操最终如何对待汉室这一根本性问题的。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曹操的崛起,荀彧是出了很大力气的,甚至可以说,没有荀彧的辅佐,曹操能不能在群雄逐鹿当中胜出,统一北方,还是个未知数。然而,正是荀彧全力辅佐起来的曹操,却最终破灭了荀彧的政治理想,这,不可谓不讽刺。

    然而,这些都是后人开上帝视角后的马后炮言论罢了,对于荀彧而言,当时除了曹操,他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虽然最终没有保住汉室,但是至少提前结束了北方的战乱,给天下百姓带来了安定的生活。更何况,即便是大汉王朝,也是因为荀彧的缘故,才被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又多存在了二十年。不然的话,恐怕汉家王朝,早就消逝在汉末的军阀混战当中了。

    所以,裴松之的评价,算是十分中肯:“刘宗延二纪之祚,岂非荀生之本图,仁恕之远致乎?”

    这也是刘照为何如此看重荀彧的缘故,这世上,有能力的人不少,道德楷模也不缺,但是既有能力,又有道德底线,而且对汉室一片忠贞的人,那可就十分少见了。

    刘照虽然也很看重曹操,同时,他也知道曹操最初的心愿,是做汉家的能臣,而非窃国的逆贼。但是,他却不敢保证,我们“可爱的奸雄”曹操同学,日后不会变心。毕竟,曹操可是位精通法家、兵家学说的超一流政治家,真要说到玩政治权谋,一百个刘照也不是曹操的对手。所以,刘照就更得提前预防,找到其他可以制衡曹操的政治力量。

    通过一番简短但却扣人心弦的问答,刘照终于“收伏”了荀彧。这看上去,似乎又是“虎躯一震,王八之气四溢”的恶俗桥段,要是遇到后世口味日益刁钻的读者,免不了又要大喊“退订退订”了。

    其实不然,刘照之所以能先后得到卢植、王允等人以及今天荀彧的效忠,主要还是因为他的身份和地位,太过特殊了。如今,大汉虽然已经显示出了颓态,但是四百年基业的余威犹存,还没到威风扫地,完全扶不起来的地步。因此,想要改变朝局,想要救济天下,有什么是比扶持一位贤明的皇子继位更省事的?

    相反,如果刘照是穿成了一个农家的孩子,大概不等他开口拽文,显示自己的过人之处,早就被老爹给一巴掌扇到田里刨土寻食去了吧?即便他老爹比较开明,有远见,倾家供他读书,那也不过是区区一介寒儒罢了,要是遇到袁绍、袁术这样的世家公子,只怕他们会鼻孔朝天,哼一声:“绍/术有生以来,不曾闻刘照之名”。

    就算是遇到卢植这样的宽厚长者,对方大概最多也就是来一句:“后生不易,好好努力”之类的鼓励罢了。想要虎躯一震,让对方倾心降服?那可真是痴心妄想了。

    自然,像后世红朝太祖那样,年纪轻轻,又无资历出身,却能孤身出城,说降乱兵的牛人,并不是没有,虽然这些事迹看上去,也确实有点三流小说的恶俗情节的意思。但是,问题在于,红朝太祖可是真正的英雄人物,自然魅力非凡,胆气过人,有主角光环的加成。而穿越者大抵都是平常之人,能够凭恃的,无非是对历史的先知,和穿越时的运气好坏罢了。

    刘照的运气就不错,直接穿越成了皇子,这就至少能让他少奋斗个几十年。否则的话,真想让三国英豪们拜服,不在汉末乱世混他个刺史、太守的地位,那是想都别想。而一介贫寒子弟,就算能混到这个地步,少说也得十几二十年,君不见刘皇叔?眼看就要五十岁了,才真正有了属于自己的地盘。

    宴罢,刘照特地邀请荀彧与自己同车,返回洛阳。荀彧也没有推辞,拱手称谢之后,便登车坐到了刘照的身边。

    荀彧刚一落座,刘照便闻到一股异香钻入了自己的鼻孔。史称荀彧好熏香,有“坐处三日香”的传说,今日一见,刘照方知史书上的记载和描述,并没有夸大。

    刘照微微侧头,打量了荀彧几眼,只见荀彧的姿容,的确生得十分秀美,不过,与何咸相比,荀彧的秀美当中,多了一些儒雅和威严,这就让荀彧的姿容,凭添了几分阳刚之气,而不像何咸以及传说中张良那样,容貌略带一些“娘气”,用文言文说,就是“状貌如妇人好女”。

    所以,史书在记载荀彧相貌的时候,用了一个词,叫做“伟美”,可见古人的斟词酌句,不是没有道理的。

    车驾起行,车中的两人,一时间,竟然都不知道该怎么开口,说些什么,只是彼此打量着对方。

    刘照对荀彧的印象,前面已经说了,而荀彧对刘照最深的印象,则是刘照那一双乌溜溜的眼睛。

    这双眼睛,颇为灵动,显示其主人,乃是一个聪慧机灵之人。而这双眼睛看人的时候,总是正视、直视着对方,这就说明,眼睛的主人,乃是一个心胸正直的人,孟子有云:“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通燎,明亮之意)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自然,对方还只是个稚龄的童子,心中自然不会有太多的杂念和邪念,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对方又处在皇宫这个大酱缸里,能不能继续保持这份纯真的心态,可就难说了。身为属臣,自己日后的担子,可还重着呢。

    两人默默相视了片刻后,刘照不好意思的笑了一笑,主动开口问道:“久闻颍川多智谋之士,不知文若可否为我推荐一二?”

    听到刘照开口就问颍川有哪些人才,荀彧的心中,颇感安慰。治国之道,在于得人,能有这副求贤若渴的姿态,自然不愁天下的英才裹足不前。更何况,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弘农王的聪慧,这荀彧早就有所耳闻,跟大部分儒士一样,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刘照自恃聪慧,看不起甚至妒忌其他有本领的人,又或者听不进别人的劝告,一意孤行。如今,刘照开口先问颍川的人才,这就让荀彧一下子放心了不少。

    “臣族侄荀攸荀公达,年纪犹长于臣,经达权变,算无遗策,实乃良、平之才也。等到年末的时候,他就会作为上计吏赴京,到时候,臣一定将其引荐给殿下。”荀彧一开口,便先推荐了自己的亲族。

    “荀氏一门,人才辈出啊,更难得的是,一门贞士,品行清正,昔日伯条公(荀翌字伯条)、元智公(荀昙字元智,荀攸祖父),刚正不阿,为天下谋诛元凶,而不幸遭难,实在令人钦佩。至于季和公(荀淑字季和,荀彧祖父)门下,一门八龙,品行高洁,更是被世人传为美谈。今慈明公(荀爽字慈明,荀彧叔)享誉天下,朝野之论,多以三台(指三公)之位期许之,奈何慈明公尊崇孝道,要为周阳公守孝三年,实在令人扼腕叹息啊!”刘照对荀氏一门,赞不绝口,固然有向荀彧示好的意思,但荀氏一门人才之众,也的确令刘照乍舌。

    颍川荀氏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人物,便是荀彧、荀攸叔侄二人,其实,荀彧的两个哥哥,荀衍荀休若、荀谌荀友若,也都是一时之英才。荀衍曾以监军校尉的身份守卫邺城,当时,曹操发兵攻打袁尚,邺城空虚,高干便想乘机袭取邺城,结果被荀衍打得大败,荀衍因此而被封为列侯,可见是场大胜。而荀谌的能力,虽然史载不详,但是能被袁绍视为与田丰、许攸等人并列的“谋主”,足见其并非徒有虚名。

    而荀彧的堂兄,八龙之首荀俭的儿子荀悦,更是著名的史学家。历史上,汉献帝曾以《汉书》文繁难懂,命荀悦仿照《左传》的编年体,做《汉纪》三十篇。时人论曰:“辞约事详,论辩多美”、“省约易习,有变于用”,由此可见荀悦的才学。

    荀彧见刘照如此盛赞自己的家族,口中逊谢不已,不过,他的脸上,也不由得泛起了一丝难堪。既然刘照对荀氏家族的情况,如此了解,岂会不知自己的父亲,曾迫于压力,替自己与宦官家族定下了姻亲?如今,他已经与唐氏成婚,这份污名,也将伴随他一生,无法洗脱。可是刘照却绝口不提此事,想来也是不愿当面揭短吧?

    心中五味具杂的荀彧,接着介绍了下去:“长社钟繇钟元常,精于律法,开达理干,才具堪为良辅。只不过,就怕阴公不肯放人啊。”

    “季明公(钟皓)之后,必然是家学渊源。”刘照点头赞叹道。

    荀彧见刘照对颍川几个有名的家族,了如指掌,一时也有些讶异。不过,细想一想,倒也可以理解,毕竟颍川郡名人辈出,像荀淑、钟皓这些人的事迹,可谓是天下皆知,如果刘照事先打听一番的话,并不难知晓。

    “许县戏隽戏志才,博学多才,善于筹划,亦乃一时之英也。”荀彧缓缓的说出了第三个名字。

    刘照虽然知道戏志才此人,但是史书对他的背景信息却是语焉不详,甚至连志才二字到底是名字还是表字,都弄不清楚。所以,刘照听了戏志才的名字后,只是略微点了点头。

    荀彧却怕刘照因此看轻了戏志才,赶忙补充道:“戏志才虽出身寒门,然而一身的才学,却不在高门子弟之下,还望殿下勿要因其出身不高,名声不显,便生出了轻视之意。”

    介绍完这几个人之后,荀彧也一时沉吟起来。这几个人,都是年青一辈当中的杰出人才,其余的,不是成名已久的高人贤士,就是尚未及冠,还在舞象之年的少年之人。不过,想到刘照的年龄也还小,荀彧便将这几位少年英才,也一并介绍给了刘照:

    “定陵杜袭,许县陈群,阳翟辛毗、赵俨,这四人虽然年未及冠,却都是聪敏好学、熟知经史之辈,他日必成桢干之士。”

    刘照听到荀彧连陈群等人都介绍过了,却没有提及郭嘉,心里不由得纳罕,于是他开口问道:“久闻阳翟郭氏,亦是精通律法、名臣辈出的世家,却不知青年一辈当中,有没有什么杰出的人才?”

    荀彧略一思虑,道:“阳翟郭氏,现有郭图郭公则一人,算是年轻一辈当中的表率。不过,其人虽然富于智计,但是为人却有些心胸狭窄,只恐他会把一身的才学,全都用在党附内斗上,为祸不浅啊!”

    荀彧的眼光,倒是极准的,历史上,袁氏兄弟内斗,表面上是兄弟争位,其实背后却是郭图、逢纪、审配等一干谋臣,各自拉帮结派,推波助澜的结果。

    只不过,刘照想问的,并不是郭图啊,他只好接着发问道:“难道除了郭图,就再没有其他人了吗?”

    荀彧闻言,显得有些踟蹰,不过,最后他还是说出了刘照期盼已久的那个名字:

    “还有一人,姓郭名嘉,如今年岁还小,尚未及冠。不过,他年纪虽小,所展现出来的才华和资质,却足以令人惊艳不已,实乃天下之奇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