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qqxiaoshuo.cc,最快更新重生1991 !
早在今年一月份的时候。陈锋就跟梅塞尔和卡琳娜讨论了美伊战争的可能性,并且十分肯定的告诉两人美伊战争一旦爆发,将会给全球股市和世界经济带来极大的变化,让两人制定出有效进行应对和狙击的方案和策略。
在这一点上,梅塞尔和卡琳娜都非常的支持陈锋的观点,所以,在一月份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美伊战争爆发后,集团该采取的投资策略或者说是赚钱策略。
首先就是在油价的狙击上,今年初以来,美伊战争进入摊牌期,虽然法、德、俄、中等国反战的呼声日益高涨,但美国战争姿态亦日益升温,调兵不断。追踪半年多来美伊纷争的历史,美国打击伊拉克不仅涉及到自身利益,而且也有骑虎难下之势。法、德、俄、中等大国的和平意愿也仅限于通过联合国安理会来牵制美国,延缓战争,并无力从根本上阻止战争。在布什声明游戏结束之后,战争已有迫在眉睫之势。
因为美伊战争的疑云,美国原油市场价格出现大幅* 波动,纽约商品交易所的基准原油2003年5月份期货价格从2002年11月的每桶26美元左右大幅上涨至2月底的每桶39.99美元。1月份ipe布伦特原油均价已达30.29美元/桶;2月1日到2月7日的均价则达到31.24美元/桶。为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的最高位。
战争预期和全球油价持续走高直接惠及石油石化行业的上游原油勘探与开采业务。此类业务的成本相对稳定,原油价格上涨直接导致公司营收和盈利上升。强势的原油价格也对稳定炼油炼化业务的高产品出厂价有利,能基本弥补原油采购成本的上升。随着石油产业结构调整和成本控制能力的增强,炼油炼化业务公司的相对盈利能力反而有所增强。总的看,原油类公司和石化类公司在战争预期和全球油价持续走高的背景下,有一定投资价值。
而一直以来,丰赛集团就十分热衷于石油开采业的投资,目前不仅已经在俄罗斯拥有一油田的大部分股份,另外在菲律宾,阿尔及利亚,玻利维亚等地几个油田也拥有一定的股份,在去年底梅塞尔就意识到了美伊战争的可能,所以,加大了这些油田开采的投入,同时自然使得丰赛在各大油田的股份比例相应提高。
此外,根据陈锋的建议,在期货市场上,丰赛投入数十亿美金购买今年三月中旬的石油看跌期权,而华腾也投入数十亿美元增持石油股。
从去年11月份起,由于市场对美英攻打伊拉克的预期以及委内瑞拉石油工人大罢工,从而推动国际石油价格快速上涨,并在今年2月28日创出39.99美元/桶的1990年海湾战争以来的新高。所以,直到三月份上旬,人们还是普遍看好石油价格继续上扬的。不过,3月中旬布什总统对伊拉克宣布最后通谍后,市场普遍认为美国将迅速对伊开战,且战争会速战速决。并以美国胜利而告终。此消息一出,投机性基金的卖盘开始打压市场,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的原油期货当日又大幅下跌3美元/桶,盘中最大跌幅超过10%,让人领略了石油市场的巨大风险。
当然高风险就代表着高利益,而“预知未来”的陈锋虽然知道这一世的不少历史跟前世出现了一些偏差,但在大体上总的方向便没有太大的改变,就像这次美伊战争,事态的发展跟陈锋记忆中的历史相差不多。所以,陈锋在经过慎重考虑后,还是让梅塞尔购买三月中旬的石油看跌期权,而梅塞尔对陈锋这位老板的投资眼光历来坚信不疑,毫不犹豫的就拨出了80亿美元购买,之所以没有投入太多,主要是考虑到石油市场的变数,也考虑到美国金融市场的反应。其结果,自然又是大赚了一笔。…,
而华腾这边增持石油股,在短短的三个月内,股价也是连续上扬。虽然其后,随着美伊战争的进行,股价时有波动。但是总体的方向还是持续上扬的。
等到4月份美伊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在陈锋的命令下,抛售了一部分,除了收回本金外,也是大赚了一笔,而其余的股票则继续持有,因为陈锋知道,未来的几年,油价一路走高,这时候增持石油股实在是一本万利的事情,因此依照陈锋的投资策略,丰赛和华腾两家国际大型投资集团,继续而稳步的增持石油股。对此投资策略,梅塞尔和卡琳娜自然都是没有异议。
在中国人欢度2003年新春第一个长假之时,国际金融市场依旧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下,全球股市的普遍下跌成为羊年初期市场的最新写照。
由于美伊战争开始后,战局并没有像市场预计的方向发展,引起油价再次飞涨殃及世界经济。美伊战争风险和委内瑞拉采油工人罢工因素已经令原油价格每桶上涨了10美元左右。布伦特4月交割原油期货价格涨至每桶34.55美元,创下29个月来高位,纽约商品交易所1个月期原油期货价涨至每桶38美元。这令人想起了上个世纪70年代中东国家以石油为武器造成的“供给冲击”,美国经济从此陷入滞胀泥沼。美伊在油库上玩火,不确定性可想而知。美国执意要推翻萨达姆政权,由此引起的油价飞涨不仅影响美国经济,也殃及世界经济。
油价飞涨令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加上世界经济尚未摆脱衰退,企业不愿扩大投资。据高盛集团估计,占美国gdp比例4.5%的化工等六大耗油行业随后一年会削减产量20%,这将拖累美国gdp约1个百分点。
美国股市已经连跌3年,为上个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后首见。2002年以来已经数次探底而难以企稳,道琼斯指数自去年11月份美伊战争风险加大以来已经跌去了1000多点,日本日经指数甚至已经跌至20多年来的低点,德国法兰克福指数创下7年来的低点,法国巴黎指数也创下6年来低点。股市不振通过托宾q效应令企业不愿扩大投资,通过逆财富效应令消费者降低消费,进而对世界经济产生冲击。
相对而言,在美国、其他发达国家和能耗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其他发达国家受石油价格飞涨影响首当其冲,能耗大的发展中国家位居其次,美国反而最小。美国有单位产值能耗低且有巨额石油战略储备可以应急的优势。其他发达国家货币汇率在美伊战争局势进展以来上涨幅度较大,且大多也是能源消费大国,两面遭受冲击。而能耗大的发展中国家苦于未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单位产值能耗又高,且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出口因发达国家经济下滑而下滑,经济所受冲击尤其大。
中国在这次的美伊战争中,也不可避免的遭受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中国做为仅次于美国、日本世界上第三大能源消费国,同时又是石油净进口国家,国际油价的波动对中国经济影响很大。在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已由1995年的16%上升为2000年的25%,目前已上升到28%,而且进口的石油50%以上来自中东。但与极力反战的欧洲相比,其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仅40%。特别是中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石油安全战略和石油储备体系。经济对国际油价的敏感度会相当高。还有,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还会影响石油上下游产品及相关产品的价格。如随着石油价格上涨,石油化纤原料的价格也正在上涨。如目前国内涤纶等石油化纤原料的价格已比去年年初上涨了近20%。而且随着化纤价格的上涨,国内大部分纺织企业开始抢购棉花,导致棉花价格近期上涨了20%多。这就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消费品价格上涨。如机票与汽油价格的上涨都会直接影响民众的消费。此外影响最大的就是出口贸易了,因为发达国家的经济低迷,直接就影响到了国内的商品出口。…,
而实际上,这次的美伊战争美国方面虽然花费了200亿美元,但真正买单的人,还是全世界的石油消费者。实际上。为第一次海湾战争支付了账单的也是他们。对于这一点,早就准备“倒萨”的美国政治精英不会不清楚。早在1998年年底,国际石油公司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并购,并购金额近2000亿美元,其中70%以上由美国的石油公司进行操控。从2002年1月1日开始,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每天增加15万桶。去年年底,世界原油价格曾经一度突破30美元/桶,这期间美国利用低价购入的战略石油储备作低进高出的石油期货,恐怕就已经为“倒萨”筹集到了相当数量的款项。以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量,每天向世界石油市场投放400万桶石油,不仅足以弥补因伊拉克石油中断造成的100万桶石油短缺,还能轻轻松松地支付“倒萨”账单。换句话说,相比第一次海湾战争,已经更加谙熟金融运作的美国完全可以直接让全世界石油消费者替“倒萨”之战“埋单”。
而在这次美伊战争中,最大的输家无疑就是伊拉克了。
伊拉克本来有着进入世界上最富有国家之列的潜能,但它的资源都被浪费在了战争与制裁上。虽然经过同伊朗的8年战争,伊拉克仍不失为中东地区最强盛的国家,综合国力在阿拉伯世界位居首位,人们生活富裕,城市充满现代味道。然而这一切,都终结于1991年的海湾战争。
伊拉克的中产阶级曾经相当兴盛,如今却不得不每天为填饱肚子而四处奔忙;电力成为奢侈品,空调、冰箱变成摆设;连鞋子都没有的孩子辍学在家或者上街乞讨,贴补家用……由于长期营养不良、药品奇缺,伊拉克人体质普遍下降,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尤其是老人和儿童。在巴格达中心商业区卡拉德,绝大多数商店里商品极度匮乏。对于如今每月收入平均3美元的平民来说,逛商店早就成了记忆中的一种享受。
伊拉克旅游资源丰富,巴格达曾经是外国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然而,国际封锁切断了客源。这还仅仅是冰山一角,战争与制裁已使伊拉克的经济发展几近停滞,受害最深的莫过于伊拉克的平民百姓。
对此,陈锋自然是深有体会的,因为在前世的时候,只要看新闻,一般都会看到伊拉克国内的战火报道。又因为这次。在狙击石油期货上大有斩获,陈锋便再次注资十亿美金到永兰基金会,借助永兰基金会,第一时间在伊拉克开展人道援助工作。而且,在陈锋的指示下,甚至要在伊拉克境内建立永兰基金分会,更好的开展对伊拉克平民的救助活动。
此外,陈锋还通过long基金美国总部,要求他们尽快在伊拉克设立long基金分会,救助更多需要救助的人。
如此做为下,陈锋虽然也知道如此,便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伊拉克现今贫困、落后的局面,但能帮一个是一个。
说起这次美伊战争,就不能不提的就是伊拉克的新闻部长萨哈夫了。3月下旬至4月上旬,伊拉克战争打得如火如荼,美英联军的精确制导炸弹天天针对重要目标狂轰滥炸,美军先头部队已经攻到巴格达城下。身为伊拉克新闻部长的萨哈夫,照例每天按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口若悬河,嬉笑怒骂,舌战美英,大出风头。他一次次站到新闻发布会上一大片海浪似的麦克风前发表讲话、回答记者提问时,身后已是爆炸声声、浓烟滚滚、一片火海。一直到美军坦克冲进巴格达城内,几乎已经开到了他的鼻子底下,他仍“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诙谐幽默、妙语连珠,把美英“二布”骂得狗血喷头,把蛮横霸道的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损得狗屁不是,他在讲话中称拉氏全然不顾当年两人曾共游巴比伦古城的旧情谊,是“一个江湖大骗子”,而且还是一种“最令人鄙视的动物”。 把不可一世的美英联军挖苦得一文不值,全球观众连声叫好,为之绝倒。身穿橄榄绿军服、头戴贝雷帽、在麦克风前对着记者们滔滔不绝的萨哈夫不管所说的与现实有多大距离,他已经是个世界知名人物了。…,
萨哈夫赤手空拳,舌战美英,这是一场奇妙无比的较量。有人甚至说,在伊拉克,这场战争几乎成了“萨哈夫一个人的战争”。那些天,面对美英联军的强大攻势,巴格达已是危在旦夕,伊拉克共和国卫队毫无作为、放弃抵抗,萨达姆和伊拉克高官“集体消失”,伊拉克已是举国无措,全凭萨哈夫的三寸不烂之舌,奋力抵挡着几十万美英联军的强大进攻,将一出伊拉克版的《空城计》唱得精彩绝伦。有人赞扬萨哈夫是“用语言还击大炮”、“一人可抵两个师”。较量的结果,美英联军用信息化战争征服了一个国家,萨哈夫却用一肚子阿拉伯风格的精彩语言征服了天下人心。谁胜谁负,从军事角度讲是一种说法,从文化角度讲可以是另一种说法。伊拉克民众认为,萨哈夫“代表了不屈的伊拉克人”。阿拉伯世界也普遍认为,萨哈夫是“捍卫伊拉克荣誉的英雄”。萨哈夫舌战美英的那些乡谚俚语、恶骂毒咒,使伊拉克人大长志气,阿拉伯世界为他喝彩,也令敌国观众为之倾倒。
美国有位专栏作家被萨哈夫的精彩语言所折服,创办了一个“我们喜爱新闻部长萨哈夫”的网站,一开通就火爆起来,平均每秒钟竟有4000次点击,以致网路拥堵掉线,不得不关闭网站。堂堂美国总统小布什,一再被萨哈夫辱骂得哭笑不得,可是小布什却对萨哈夫“恨”不起来,他嬉笑着对记者道,“他很棒”,“他是一个经典”。小布什承认,每天到了萨哈夫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时间,他无论是在开会或办公,都会忍不住转过身去,从电视里看一眼萨哈夫又在“胡说”些什么。
在那一段时间里,萨哈夫经常面对各国记者“睁着眼睛说瞎话”,虚报“战况”。可是,各国媒体对他“欺骗世界舆论”的行为却并没有“口诛笔伐”,很显然各国媒体都对他有“好感”。美军明明已经攻破巴格达,他却说:“巴格达城里没有美国异教徒,永远不会有”,“我站的地方就是伊拉克新闻部,美军没有攻到这里,美军没有攻入巴格达”。就在美军坦克停在巴格达的总统府前之时,他仍以挑战的姿态举行了记者会,宣称伊拉克军队打死了大批攻击巴格达的美军士兵。实在瞒不下去时,他又说:“这些坏蛋正在巴格达门口犯罪”,“我们是故意将他们放进城来的,这样才能更便于消灭他们,我们已经把他们的退路堵死”,“我们会杀光他们”,“美军要么投降,要么呆在坦克里等着被烧死”,等等。他说这些“大话”、“假话”时,理直气壮、振振有词,脸不红,心不跳。新闻界为何对萨哈夫如此宽容?因为在这样一场毫无悬念的非对称战争中,伊拉克必败无疑,这一点谁都清楚。萨哈夫在痛斥敌军的同时,用一些不实之词“虚张声势”也罢,“以假乱真”也罢,这是身陷绝境时的最后“抵抗”手段了,没有什么好指责的。正如有的评论所说,萨哈夫“撒谎撒得非常悲壮,让人笑过以后想哭”。有人说得对,在那种时刻,萨哈夫讲话的“煽情作用”,已经“远比准确性重要”。
在各国新闻记者眼里,萨哈夫也很有点人情味儿。天天在炮火硝烟中奔波的各国新闻记者们,时刻都可能遇到生命危险。萨哈夫没有忘记口头安慰一下这些同行们,他对记者们说:“也许,爆炸声打扰了你们,你们是伊拉克的贵宾和朋友,但是伊拉克必须对付这些外国来的恶棍。”…,
记者们原本也没有把生命安全押在他身上,但萨哈夫对大家的一片顾念之情,却让大家如沐清风、如饮甘泉。对于用粗俗语言辱骂美英这一点,萨哈夫也主动向记者们解释道:“非常抱歉,我使用这样的(辱骂)语言,(可是)对那些用炸弹轰炸我们人民的罪犯,这样的辱骂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更使记者们坚信,萨哈夫并不是因为没有文化、没有教养而辱骂,他是由于对屠杀伊拉克人民的仇敌愤恨之极而辱骂,记者们还能说他些什么呢?在不少人的心理上,萨哈夫是和他们同处在美英炮口下的同行、难友,对他深表同情。因而,在巴格达陷落、萨哈夫不再露面的那些日子里,媒体连连登出“萨哈夫哪里去了”,“深切怀念萨哈夫”等文章来,对他的“生死存亡”进行了种种猜测,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归根结底,萨哈夫是个悲剧人物。他的祖国遭受这场战争灾难是个悲剧,他本人在这场战争中的经历和表现,其实也是个悲剧。战争期间,萨哈夫是忠于职守的,在美军逼近巴格达的时候,萨达姆政权的高官们在都“集体消失”了,萨哈夫却带着几名助手来到巴格达市内的希克马特广播站,在院子里的一辆无线广播车上继续工作。广播站的工程师哈森,后来在接受英国记者采访时回忆道,当时所有伊拉克高官都逃亡了,只有萨哈夫一人还在坚守阵地,“他是在打一场一个人的战争”。在巴格达被美军占领后,萨哈夫还想到巴勒斯坦饭店去召开新闻发布会,半路上发现前方有美军士兵在巡逻,遂折回。回到广播站的萨哈夫,与萨达姆政权彻底失去了联系,广播站也断了食物来源,但他饿着肚子在广播车上用阿拉伯语继续广播,要求市民们拿起武器抵抗美军。次日凌晨,大批美军坦克开到了广播站附近,萨哈夫觉得大势已去。他才慢慢摘下头上的贝雷帽,摘去表明身份的肩章,裹着阿拉伯头巾和长袍,一个人凄凉地走了。战争初期,萨哈夫出面召开新闻发布会时,台上坐着副总理、国防部长和其他政府要员。随着战局迅速恶化,他身后陪坐的人越来越少,后来干脆什么人也不来了,由他一个人把“独角戏”唱到了最后。萨达姆政权最后让他一个人抛头露面,有人说,他是萨达姆最可抛弃的一个卒子,这个看法不无见地。从根源上说,萨达姆是逊尼派穆斯林,萨哈夫是什叶派穆斯林,宗派不同,其心难同。萨哈夫是萨达姆的“异己”,而非心腹。萨达姆的心腹,非姻亲与老乡莫属。萨哈夫却不是提克里特人,与萨达姆家族似乎也没有沾亲带故的关系。而且,萨哈夫与萨达姆的长子乌代之间还有矛盾。如此这般,萨达姆最后将萨哈夫当牺牲品,把他一个人推到前台作为一块挡箭牌,施放点烟幕,为萨达姆本人及高官们“集体隐身”打点掩护,也在情理之中。
伊拉克在海湾战争中战败后,外交陷入极大被动,萨达姆急欲改善对外关系,启用萨哈夫为外交部长。可是,一向以“脾气坏”和“言词硬”出名的萨哈夫,把伊拉克的外交活动搞得“火花四溅”。他警告伊朗与美国发展关系是在“玩火”,指责阿拉伯联盟秘书长马吉德“存心为难伊拉克”,经常直言不讳地指责美国搞“霸权主义”,等等。他这种一贯“硬朗”的外交风格,显然与伊拉克面临的外交形势不相符合。因此,他担任外长八年,却未能在推动伊拉克转变外交策略上有所建树,错失了天赐良机,很可惜。2001年4月,萨哈夫与乌代的矛盾公开,突然被免去外长职务,调任为新闻部长。又两年,便迎来了这场伊拉克战争。偏偏是伊拉克面临亡国之灾的恶劣形势,居然使他大展铁嘴铜牙之才,一鸣惊人。悲夫!他逆势显身手,一举成大名,但国家既亡,名有何用?有道是“时来天地皆助我,运去英雄不自由”。萨哈夫却是“时来天地不助他,运去却令展才华”,时运不济。…,
萨哈夫现象说明,战争也是一种文化。或者说,战争也附着有文化、也影响着文化。伊拉克战争不仅呈现出信息化战争的全新特点,也呈现出一幅全新的战争文化景观。你看,世界各国的新闻媒体都“直播”了这场战争,使之成为全球收视热点,这是不是一种全新的战争文化现象?当然是。你再看,萨哈夫天天面对全球新闻媒体,用嬉笑怒骂、诙谐幽默的文学语言,有时甚至以“睁着眼睛说瞎话”的荒诞派手法,舌战美英,这是不是一种更为精彩的战争文化现象?绝对是。不过,千万不能由此产生误会,好像在新的世纪里,全世界的人们都已无聊得要把战争当成“戏”看似的。我只是说,萨哈夫现象,在本质上是一种战争文化现象。从深层次上看,文化的力量比战争的力量更强大。战争可以涂炭生灵、摧毁城市、征服国家,却极难征服人心。世界上真正能够深入人心、征服人心的,是文学的力量、文化的力量。美英联军的精确制导炸弹何其先进,他们的“斩首”、“震慑”战法何其锐利,攻占巴格达何其神速,可是,人们对这一切似乎很快就已淡忘了,没有多大兴趣再去重新谈论它了。为什么?因为人们厌恶战争。相反,萨哈夫舌战美英的那些精彩话语,不仅在战争期间成为中东、欧美乃至全球街谈巷议、妇孺皆知的热门话题,且至今仍有不少人津津乐道。为什么?因为它打动过人心、深入了人心。这在无意中给了世人一个提醒:谁多为人类创造出一些令人陶醉的文学作品,谁的名字就更容易被世人记住。看来,人类社会,多一点文化,就多一点美好。
战争中的“舌战”,古已有之。我们中国古人的军事活动中,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就很丰富。孙子说的“怒而挠之,卑而骄之”,大概是中国最早的“舌战”理论之一。古代战场上双方开战前的“骂阵”,也许是“舌战”的最早起源。中国古典小说和传统剧目里的诸葛亮、陈琳、祢衡,都称得上“舌战”高手。这些著名事件都是发生在战争状态下,都是要借助“喉舌”的力量去对付共同的军事强敌曹操。类似的情形在世界范围也不乏其例,好人“舌战”恶势力有之,恶人摇唇鼓舌欺骗世界舆论有之。
萨哈夫舌战美英,却“战”出了国际新水平,使人们普遍觉得新鲜、奇特、过瘾;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轰动,而且己方、敌方和第三方的人们都对萨哈夫有好感。对他产生反感的人也有,不多。
萨哈夫的表演,几可成为绝唱。可以肯定,今后世界范围内的战争还将不断发生,但像萨哈夫舌战美英这样的精彩场面,今后怕是再也见不到了。有的文章说:“他经典的话语和机敏的反应,在今后很长时间内无人能够替代。”今后即使有人想要模仿萨哈夫这一套,也是东施效颦,不可能再产生那样大的魅力了。
萨哈夫舌战美英,实质上是弱势力在国际强权高压下的一种呐喊,而且是一种无助的呐喊。美国此次对伊拉克开战,拿出的几条主要理由都不足以服人。若是算旧账,说伊拉克挑起两伊战争不对,是的,但当时却是你老美在暗中支持萨达姆干的。说伊拉克侵占科威特不对,是的,但此事已经通过海湾战争惩罚过它了。若是算新账,说伊拉克支持恐怖主义,萨达姆和拉登双方都不承认相互之间有过什么瓜葛,更找不到证据可以证明这一点,反倒有材料证明他们之间“互不信任”。说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经过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一轮又一轮地深挖细查,连一点蛛丝马迹都没有找到,子虚乌有。…,
在这种情况下,美英强行对伊拉克开战,世人多有不服。从战争心理学上分析,两国交战,同情弱者,这是一种普遍的“观战心理”。因此,萨哈夫痛骂“二布”及美英联军是“流氓强权”、“异教徒”、“野心狼”、“走狗”、“侏儒”、“懦夫”、“坏蛋”、“小丑”、“骗子”、“蠢货”、“牛仔”、“外国来的恶棍”、“那些狗养的”、“吸血的畜生”、“战争犯”、“针对平民的国际流氓”,骂得痛痛快快、淋漓尽致。他骂小布什是“傻子”、“混蛋”,“我的英语讲得比布什这个恶棍好”;骂布莱尔是“私生子”,“鞋都穿不好”,“英国还不如一只旧鞋值钱”,骂得大胆泼辣、粗犷豪放。
世界上凡是同情弱势力的人们,听了萨哈夫对美英的辱骂,无不感到解气、解恨。有报道说,尤其在阿拉伯国家,即使平常很少关心时事的妇女们,也经常打开电视机收看萨哈夫的新闻发布会,男人们则聚集在咖啡馆里,收看萨哈夫如何起劲地损美国人。开罗有一位建筑工人说,是的,萨哈夫的咒骂有点粗俗,美国人在新闻发布会上不骂人,但他们杀人,“我宁可看谎言家,也不喜欢刽子手”。此话堪称经典,一语道破天机,他们爱听萨哈夫嬉笑怒骂的背后,别有一番沉重心情。
萨哈夫的魅力,主要在他的精彩语言。各国媒体评论道,“萨哈夫精通语言”,“喜欢嘲讽”。萨哈夫的语言具有浓郁的阿拉伯风格,就连那些骂人的粗话俗话,从他嘴里说出来都成了活生生的文学语言,幽默、刻薄、风趣,让人忍俊不禁、喷茶喷饭。
他的语言风格却与众不同,生动之极、精彩之极、传神之极,让全世界的人们都为之叫绝、着迷、倾倒。现如今,世界上还有哪一个国家的政府官员敢用“冷血的王八蛋”、“狗”、“驴”这样的词汇去谴责美国佬和英国佬呢?在世界各国通用的官方词汇中,还能查得到一两句类似“让美国异教徒到幻想中去晒太阳吧”,“英国不值得用鞋子去打”这样生动的语言吗?查不到了。可是萨哈夫却有满满一肚子,张嘴就来,怎能不令人着迷?
听他一次新闻发布会,比听一回评书过瘾,甚至比读阿拉伯古典名著还过瘾。黎巴嫩的一位专栏作家说,观众们对萨哈夫讲话内容的准确性其实并不太感兴趣,只是特别想听听他那有趣的词语。
除了语言魅力,萨哈夫也有他的人格魅力。各国媒体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萨哈夫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伊拉克知识分子,“精通阿拉伯语和英语”,“讲起话来声情并茂”,“很有教养”。战争期间,他穿一身颜色和式样都不怎么样的伊拉克军装,头戴贝雷帽,眼镜有时戴有时不戴,总是把胡子刮得干干净净出来见人。国难当头,仍不忘个人仪表,始终不失儒雅风度。在战事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他仍能沉着镇定,应对自如,这种气质更令媒体叹服。新闻部大楼被炸毁了,他和大家一起奋力扑灭楼内大火,然后把新闻发布会的会场搬到大街上,背后就是被炸现场。各国记者云集的巴勒斯坦饭店也被炸了,一名路透社记者被当场炸死,他又把新闻发布会搬到巴勒斯坦饭店被炸现场去。他四处奔波,领着各国记者到一处又一处被炸成废墟的地点去参观。这一切,都使萨哈夫其人其行抹上了浓重的悲壮色彩。新闻界向来以挑剔闻名,但在业内人士眼里,萨哈夫不愧是一位尽职的新闻部长。…,
在萨哈夫舌战美英的所有言论中,最最响亮的一句是:“伊拉克决不投降!”其言铮铮、其骨铮铮。他这句话是代表国家讲的,是代表政府讲的,是代表伊拉克人民讲的,也是代表他自己讲的,国格人格,在此一言。不过,在陈锋的记忆中,“铁头”萨达姆最后没有做到,“铁嘴”萨哈夫最后也没有做到,让全世界的人都大跌眼镜。萨达姆在地洞里被抓时表示愿意投降,世人已是“悲其不死”了,萨哈夫居然还是“通过几位朋友”主动去向美军要求投降,危急关头气未馁,穷途末路失大节,人格全丢、国格全丢,实在是个大悲哀!当时,萨哈夫在失踪两个多月后,媒体重新露面,又一次引起轰动,弄得巴格达市民“彻夜不眠”,怀念他、同情他、惋惜他,也恨他。此时的萨哈夫,已是“昔日青丝变白发”,恰如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了头。他已不像过去那样幽默了,声音也沙哑了,人也消瘦了许多。
陈锋对萨哈夫这个人物也是赞赏有之,叹息有之的。若是可以的话,陈锋还真的想阻止他晚节不保,阻止他从一位“英雄”而沦为一名“懦夫”。
但很显然,陈锋对此实在是鞭长莫及,只能寄希望于这一世的萨哈夫不会再重演前世的悲剧了。 伊拉克战争的硝烟渐渐散去,“倒萨控伊”的目标似乎已经达到,但是美国政府很快发现,他们有可能被拖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游击战中。从布什总统宣布在伊拉克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结束后,伊拉克的局势并没有象想象的那样趋于稳定,而是越发混乱不堪,伊拉克国内一天也没有停止过战火。关于伊拉克战争,很多人说美国胜利了,也有人说美国失败了。说美国胜利的人,是从军事角度看问题,认为美国已经打败了萨达姆,所以,美国就胜利了。说美国失败的人,是从战略全局,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综合角度看问题,所以说美国失败了。越来越复杂的战争形势和巨额的军费开支,让美国政府渐渐感到力不从心,也使全球经济蒙上了一层不确定的阴影。
伊拉克局势动荡不安,战争对该地区及世界经济的打击正日益显现。鉴于经济全球化的纽带令世界经济日益相互依赖,此次的伊拉克战争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相比,其严重后果必将对正从低谷中艰难走出的世界经济形势产生消极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