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 大明国贼 > 第四百九十七章 去冠县就粮

第四百九十七章 去冠县就粮

千千小说网 www.qqxiaoshuo.cc,最快更新大明国贼 !

    锦衣卫虽胜却损失惨重,阿巴泰这个时候赶到临清,田承嗣的心里非常沉重,锦衣卫没有跟临清城方面取得联系,接下来必然面临阿巴泰的重点打击,锦衣卫将面临孤军奋战,可锦衣卫有上千的伤兵,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锦衣卫根本机动不起来。

    田承嗣问道:“小管,我们的水军到哪里了?”

    管得宽回答:“回将军,昨日来报水军才过了济宁,估计还得四五天到东昌府。”

    田承嗣不满道:“怎么这样慢啊?”

    管得宽说道:“将军,据报信的官兵说,南逃的船只实在是太多,整个运河差不多都被都塞了,水军北上几乎是走一会停一会,有时候得停上大半天,温夫人说是四五天赶到东昌府,水夫人还认为办不到呢。”

    田承嗣心说自己忽略战时大运河的拥堵了,本来田承嗣是要把伤兵送进临清城的,可是阿巴泰率领的清军来得太快,这个想法是不行了,再就是把伤兵送到水军的船上去,可是锦衣卫水军一时到不了,军中这一千士兵就无法安顿,自己怎么跟阿巴泰打游击战啊!

    那就只有就近找地方安顿,馆陶、冠县城小且破,清军一旦攻城,没有锦衣卫协防,以馆陶、冠县的力量,根本守不住城池,东昌府田承嗣不熟悉,再远就是阳谷县和大名府了,送伤员去大名府,有大名府知府朱廷焕在,这件事很好协调,可是这里离大名府两百多里,伤兵们恐怕经不起这个折腾。

    田承嗣把目光落在了阳谷县,锦衣卫军营里阳谷县不到一百里,而且是朝南转移,可以集合后续的明军,对,到了阳谷县境内,监军御史王變率领卜从善、白祁政等一万官军和曹州勤王兵马也该到了。

    阳谷县属山东布政使司兖州府东平州,田承嗣不是军情紧急的话,很想去阳谷县逛一逛,去看一看狮子楼、景阳冈,领略一下打虎英雄武松的风采,顺便吃一下武大郎炊饼,后世的武大郎炊饼又硬又薄又难吃,相信大明人不会做这样坑人的事,可惜就是遇不到潘金莲了,嗯,是写的明朝阳谷县,如果遇上过李瓶儿也不错呀,妈的,这么一想到阳谷县老子下面就硬了。。。

    田承嗣找来了朱媺娖和朱廷焕,把让朱媺娖和朱廷焕护送锦衣卫伤兵去阳谷县的事说了,朱廷焕是一口答应,不过朱媺娖却不想去阳谷县,她对自己错过昨天大胜清军一事耿耿于怀,因此要随锦衣卫一起行动。

    田承嗣对昨日之战还心有余悸,不是自己灵机一动布了火药阵,就是锦衣卫最后能打胜,官兵的伤亡起码要再翻一两倍,而且清军的损失不会这么大,如今面对的是建虏七贝勒阿巴泰,此人勇武善战且兵多将广,田承嗣明白与阿巴泰作战的危险,因此不同意朱媺娖跟在自己身边涉险。

    二十九日天明,朱廷焕率领大名府官兵护送锦衣卫伤兵南去阳谷县,田承嗣派出了包括医官在内的五百锦衣卫,可当朱廷焕护送锦衣卫士兵出发后,可朱媺娖和她的五百御林军却原地不动。

    田承嗣驱马上前说道:“嬍娖,阿巴泰大军压境,你跟着锦衣卫非常的危险。”

    朱媺娖说道:“锦衣卫官兵为国杀虏,本公主代表父皇督军,自当与锦衣卫官兵共进退。”

    田承嗣对朱媺娖的任性无可奈何,不想跟她争论下去,打马奔回锦衣卫中军,朱媺娖也一路跟在后面,田承嗣进得中军大帐,胡媚娘、哈玛雅已经收拾停当了,只有中军大帐还没有拆掉,于是田承嗣下令锦衣卫全军开拔。

    不到小半个时辰,锦衣卫就全军出发了,目的地就是冠县,锦衣卫将在冠县补充一部分粮食,然后根据清军的动向决定下一步行动,田承嗣走出几里路后,才发现朱媺娖这个喜鹊(闹喳喳)不见了。

    田承嗣问道:“媚娘,公主怎么不见了?”

    胡媚娘说道:“她率领御林军落到后面去了。”

    田承嗣由不得一皱眉,说了叫她留在中军里,怎么又跑到后军去了,这时管得宽凑了上来说道:“将军,公主殿下让御林军护送烧伤的百姓们。”

    田承嗣知道这回事,烧伤的一百多个百姓,被亲戚邻居认走了一半,因为东昌府的官员士绅一直没有来,这两天死了十几个伤重的百姓,剩下的几十个烧伤百姓,因为锦衣卫要开拔,田承嗣让蔡大山妥善处置此事,怎么会让朱媺娖给弄到队伍中来了呢?

    管得宽见田承嗣疑惑,就继续说道:“将军,菜副千户把烧伤的百姓运到一处小村庄,想多给银两托村庄里的百姓代为照管,可是小村庄已经逃得空无一人,菜副千户放下银两和烧伤的百姓就离开,大约是被公主殿下看到了,就把那些烧伤的百姓带着上路。”

    田承嗣心说这朱媺娖真是没事找事,只要锦衣卫大军一离开,相信很快就有乡民回村,看在白花花的银子份上,乡民应该出手相助的,哪里用得着御林军带着,到了冠县反而折腾死了,真是好心帮倒忙。

    中午时已经看得见冠县县城的影子了,不过要走到冠县城,还得有三十多里路,田承嗣传令锦衣卫休息,午炊后赶到冠县城小安营,管得宽来向田承嗣报告,长公主朱媺娖抬着的五十六烧伤百姓,这一路上已经死掉九个人了。

    锦衣卫现在的粮食很少,全军官兵还是吃各种牲口肉,胡媚娘、哈玛雅有管得宽弄来的糕点、饼子,田承嗣则以身作则,弄来一条烤驴腿吃,因为缺少调味品,只有咸味的驴肉不好吃,不得不私下偷偷喝了半壶酒。

    田承嗣心里不住的骂清军统领鄂摩克图,这个死鬼害得锦衣卫的家当损失惨重,现在是缺帐篷少物资,锦衣卫官兵睡不安宁食不甘味,一抬头看见不远处蹲着透气的鄂硕,田承嗣让亲兵把鄂硕带了过来。

    鄂硕被带到田承嗣面前,身上带着手铐脚镣,手里拿着没有多少肉的棒子骨,眼睛显得很迷茫,田承嗣说道:“鄂硕,这几天过得还好吧?”

    鄂硕的汉语不好,不过清国的汉人奴才多,听汉话还是没有问题的,简单对话也还可以,鄂硕嘴哆嗦一下说道:“大将军,鄂硕请求赎身。”

    田承嗣心里一动说道:“你要赎身?”

    鄂硕结结巴巴说道:“对,我是俘虏,愿意用同样重的银子赎身。”

    田承嗣看着长得魁梧结实的鄂硕,估计得有一百五六十斤重,按大明的计量方式,一斤是十六两重,算起来有两千五百多两银子,妈的,这狗鞑子狗眼看人低,拿两千五百两银子就想蒙混过关,哼,本官是缺银子的主吗?

    田承嗣轻蔑的道:“鄂硕,你这是貌视本官吗?”

    鄂硕呆了呆说道:“大人,小人就这些银子还要凑,实在是拿不出更多的银子了。”

    田承嗣说道:“嘿嘿,这点银子打发叫花子啊,来人把这家伙的琵琶骨穿了。”

    鄂硕的汉语虽然不行,可是穿琵琶骨还是听得懂,顿时被吓得脸青面黑,连声告饶道:“大人,不要,小人愿意买奴才牲口赎身,请大人格外开恩。”

    田承嗣想耍一耍鄂硕,就说道:“这样吧,你就按等同于金子的重量赎身。”

    鄂硕听了当时就晕倒了,田承嗣心说鄂硕的承受能力太差了吧,要是鄂硕就这样死了,他那个为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儿子费古扬,就不能出生在这个世上了,女儿董鄂氏还会不会进入皇宫呢?

    费扬古生于顺治二年,比姐姐董鄂氏小六岁,父鄂硕亲在顺治十四年去世,十四岁的费扬古就承袭了父亲的爵位,费扬古懂得约束自己,在姐姐董鄂妃最得宠的时候,不敢有任何放纵自己的言行,费扬古在安乐王岳乐帐下效力,在清王朝抗击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战争中,费扬古更是大显身手,因战功卓著被授予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

    以伊犁为统治中心的漠西蒙古中实力最为雄厚的一支部落,就是准噶尔部,在首领噶尔丹率领下挥师东进,越过杭爱山大举进攻漠北的土谢图部,又乘胜渡过土拉河侵入车臣部牧地,漠北各部纷纷南奔,请求归附清朝,如果清廷不接受漠北各部(又称喀尔喀各部)内附,他们必然被准噶尔部所吞并,将成为清王朝北部的巨大威胁;如果允许喀尔喀各部内附,噶尔丹就可能以追击为名而内犯。尽管情况如此严峻,满清康熙皇帝没有错过臣服漠北各部的天赐良机。

    漠北各部因为准噶尔的侵略使得他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于是康熙皇帝允许喀尔喀各部内附的命令,并在靠近边界的牧场予以安置,调拨归化城的粮食用来赈济他们。漠北各部在内附后也同漠南蒙古一样编旗,被编为三十七旗,且建立汇宗寺以安置各部喇嘛。

    到康熙二十九年,噶尔丹以追击喀尔喀各部为名,率领军队数十万南下,于是康熙皇帝决定御驾亲征,开始了同噶尔丹之间的第一次战争。但此次亲征由于康熙皇帝病倒在军前,只得由裕亲王福全等指挥此次战事,而费扬古就是裕亲王福全麾下的一员得力将领,双方在乌兰布通展开激战,噶尔丹在被击溃后率余部渡过西拉木伦河逃回漠北,在此之后噶尔丹依然时时越过克鲁伦河,南下侵略巴颜乌阑一带,为了防御噶尔丹南侵,康熙皇帝任命费扬古为安北将军,驻守归化(今呼和浩特)。

    为了解决噶尔丹对内蒙古的军事威胁,康熙皇帝在三十五年,再次御驾亲征,此次亲征兵分三路,东路由萨布素负责,率领数千军队驻守蒙古东部,防止噶尔丹向东逃窜;任命抚远大将军费扬古是西路统帅,西路是此次征战的主力,兵力四万六千有余;中路由康熙皇帝亲自率领,兵力约三万三千,按照事先的部署,中路军在四月从北京出发,而西路军在三月份分别从宁夏、归化出发,五月底中路和西路在土拉河以北会师。

    西路军在行进途中因天气恶劣影响了进度,为了按期到达土拉河,费扬古亲自率领一万四千精锐日夜兼程赶路,噶尔丹率部向西逃窜,在经过五昼夜的狂奔后抵达位于库仑,却被费扬古所率领的西路军迎头予以阻击,费扬古在昭莫多这个地方同噶尔丹展开激战,噶尔丹的主力全部被歼灭。

    噶尔丹率领的准噶尔部在占领漠北喀尔喀三部后,试图向南扩张饮马黄河,昭莫多之战重创下噶尔丹精锐丧尽、处于穷途末路的可悲境地,噶尔丹在天山以北的故地,已经被他兄长僧格的儿子策妄阿拉布坦所占有,康熙三十六年费扬古参加了第三次对噶尔丹的战争,但双方还未来得及交战,噶尔丹就在这一年闰三月十三日一命呜呼,费扬古因在平定噶尔丹战争中的杰出贡献,被康熙皇帝封为一等公,为后来清王朝开拓新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