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qqxiaoshuo.cc,最快更新远征欧洲 !
就是这么一个近乎是闹剧一样的兵变,悍然推翻了一位统治着三百万平方公里国家的君主。
这就是大权旁落的后果,哪怕是君王也一样,面对强权,没有丝毫的反抗能力。
仅仅是三天之内,开罗就恢复了平静,好像一切都没发生变化,又好像一切都有所不同。
英国人虽然承认埃及的独立,但埃及的军事、外交等权利都掌握在英国人手里,福阿德一世名义上是埃及的国王,但和以前的苏丹一样,还是没有任何权利,仅有的内政、经济等权利也掌握在国会手里,福阿德一世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傀儡。
杨德山——不,现在应该是易卜拉欣一世!
杨德山上台后,英国人仍然保留着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权利,不过杨德山和福阿德一世毕竟是不同,杨德山是通过军事政变上台,人家原本手中就是有军队的,于是兄弟联盟的乌合之众摇身一变就成了埃及国防军。
这不是掌握在英国人手里的国防军,而是真正受杨德山控制的国防军。
这么看起来,英国人确实在埃及有军事方面的权利,不过埃及也不是像以前一样一点权利都没有,至少杨德山有了组建军队的权利。
这是个好兆头。
杨德山成为易卜拉欣一世之后,埃及军队发展迅速,超出包括英国人在内的所有人意料之外,仅仅是三天之内,杨德山手中的埃及国防军就有了超过四个师的编制,虽然只有驻扎在开罗的禁卫师是满编,有两个师只是个花架子之外,但埃及出人意料的拥有了一个装甲师,这实在是令包括英国人在内的所有人刮目相看。
这个装甲师就是隆美尔率领的装甲部队,其实也不是满编,只有一个四个营的部队,勉强可以编成一个团又一个营,不过当钢铁战车带着巨大的轰鸣开进开罗市的时候,还是让包括国民议会议员们在内的开罗市民都感觉到了一丝异样。
看上去也不错,至少新国王不像以前那个一样的手无缚鸡之力,有一位强力人士担任国王,这让不少埃及人感觉心里踏实了点。
感觉心里踏实的不仅仅是埃及人,英国人心里更踏实。
当杨德山宣布成立埃及、也是整个中东地区第一支装甲师的时候,英国人的确是感觉有些不安,但紧接着,杨德山宣布把苏伊士运河的管理权完全委托给英国人,这让英国人对杨德山彻底放了心。
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如果不算苏丹,埃及全国百分之九十五的土地是沙漠或者半沙漠,也没有发现什么地下矿藏,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工业,苏伊士运河的收入对于埃及政府来说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收入,埃及政府之所以一直和英国人谈判,就是因为苏伊士运河的管理权。
杨德山上台后,做的第一件事居然就是把苏伊士运河的管理权交给英国人,这等于是把自己的命门交给英国人控制,这个态度让英国政府非常满意。
忠诚的猎犬应该获得嘉奖,杨德山向英国人示好之后,英国人马上投桃报李,宣布为埃及政府提供超过两亿英镑的物资援助和无息贷款,同时将会把苏伊士运河每年的收入分给埃及政府一半。
如果福阿德一世知道是这个结果,恐怕福阿德一世会被气得从墓穴里跳起来,福阿德一世之所以和英国人龃龉不断,就是因为苏伊士运河的利益分配,如果英国人对福阿德一世有这么大方,福阿德一世又何苦做恶人。
其实英国人真不怎么在乎苏伊士运河的那些收益,英国人在乎的是运河的控制权,只要英国人控制苏伊士运河,那么就等于英国人控制着亚洲和欧洲之间的连接通道,这对英国的战略布局非常重要。
英国人对待苏伊士运河的做法也让埃及的国会议员们满意。
客观上说,就算是以前的埃及政府和英国人力争苏伊士运河,但所有人都知道,就算是埃及取得了运河控制权,埃及也不一定能保得住。所以主要的纠纷还在于运河的收益上,英国人家大业大可以不在乎,但一穷二白的埃及在乎,苏伊士运河每年收到的那点“过路费”,就是埃及政府现在唯一的稳定财源,所以埃及政府在这个问题上才会如此坚持。
其实交给英国人也不错,至少在英国人的管理下,虽然贪腐行为仍然不可避免,但也比在埃及人的控制下好得多,还是那句话,穷人一旦抓住机会,吃相比富人难看得多。
如果说在苏伊士运河的处理上是杨德山上台之后的第一把火,那么在国会的运作上就是杨德山的第二把火。
杨德山第一次在国会发表演讲的时候,就遭到部分国会议员的抗议,当时杨德山的应对方式简单粗暴,所有抗议的议员全部被送进监狱,随后的两天内,他们被安上种种罪名,然后就是一连串的“抄家问斩”。
说实话,这个“杀鸡骇猴”很有效,剩余的那些国会议员们已经有了一个面对暴君的心理准备,不过杨德山接下来的做法令人意外,杨德山没有解散议会,也没有搞独·裁的意思,杨德山只要了一个“一票否决权”,然后宣布一切照旧。
一票否则权,也就是说,不管国会做出什么决定,在杨德山看来如果不合适,国会都要重新评议,这当然是拿走了原本属于国会的最大权力,不过同时也给了国会最大的自由度,毕竟杨德山不参与国会运行。
所谓的“不参与”只是个表象,实际上杨德山还是能用自己的方式对国会施加影响。
杨德山成为国王之后,国会议长艾布·拜克尔虽然是英国人授意任命的,不过两名副议长都是杨德山的人,一位是最先支持杨德山成为埃及国王的赛义德家族的族长巴塞姆·赛义德,另一位是在利亚比就跟随杨德山的麦提尼。
不算特别好,但也可以勉强接受。
按照惯例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嘛,杨德山把第三把火烧向苏丹。
此时的苏丹还没有苏丹和南苏丹之分,两个苏丹是一个国家,然后又和埃及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国家,杨德山这个埃及国王,全称是“埃及和苏丹国王”。
这个全称是福阿德一世在位时的称呼,到了杨德山这里,杨德山就不想留下隐患,想要把“埃及和苏丹国王”改成更纯粹的“埃及国王”。
这么一改可不仅仅是换个官方称谓那么简单,而是从法理上和事实上抹去了“苏丹”的存在,这不仅仅是让英国人不以为然,更令一部分苏丹人无法接受,就连国会里也有人感觉杨德山是多此一举。
“把‘埃及和苏丹国王’换成‘埃及国王’,这肯定会伤害一部分苏丹人的感情,会给本来就不稳定的局势增加更多变数,如果陛下您确实有这个打算,不如等过一段时间,等局势已经稳定下来之后再试行,那或许会减少很多阻力。”国会议长艾布·拜克尔履行规劝职责,直接找到杨德山要求杨德山撤回政令。
要求!
看来杨德山想要彻底控制埃及,还需要做更多工作。
“艾布,不管是什么时候彻底抹去苏丹,都会伤害苏丹人的感情,所以阻力永远都不可能减少,永远都不会有最佳时机。在我看来现在就是最恰当的时机,苏丹人既然连更换国王都可以接受,那么再多点变化也没问题。”杨德山不准备收回政令,如果是其他问题,杨德山或许可以考虑英国人的想法,但这个不行。
杨德山不想评价英国人对待殖民地的控制手段,但看非洲的国界线就知道,很多国界线就像是用尺子画出来的一样笔直,这本身就是简单粗暴。
苏丹严格说起来应该是埃及的殖民地,对待殖民地的方式,杨德山的态度和兰芳如出一辙,那就是从根子上抹掉原有民族的痕迹,这样一来,就算是目前来说苏丹人民的反抗态度比较激烈,但长远来说,情况还是相对令人满意的。
最起码民族觉醒已经没有了觉醒的基础,这会为杨德山的工作减少很多麻烦。
“那么你要做好迎接苏丹人反抗的准备。”艾布·拜克尔劝阻的态度也不坚决,现在可是杨德山和英国政府的蜜月期,英国政府也要考虑杨德山的感情,如果不让杨德山感受到大权在握的快感,怎么激发杨德山的野心呢?
和兰芳有国家安全局一样,英国人的情报工作也是非常细致的,杨德山的兄弟联盟是出自联合石油控制下的杰尔巴岛这种事,英国人肯定是知道的。
既然背景就摆在哪里,那么杨德山肯定和兰芳存在着某种不为人知的关系。
英国人对此并不怎么担心,人的野心总是会随着地位的提高而膨胀的,就算是杨德山和兰芳有某种不为人知的联系,英国人也有信心把杨德山的野心挑拨到无法被兰芳控制的程度。
兰芳在亚洲确实是强势,但在非洲,英国有着兰芳不具备的优势,最起码兰芳就不会给杨德山担任埃及国王的机会。
“呵呵,没问题,有反抗才正常,最好把所有的问题全部暴露出来,那样就可以一并解决。”杨德山有信心,根本就不怕苏丹人的反抗。
此时的非洲还是相当落后的,很多地方还保存着非常原始的生活状态,就算是苏丹人要反抗杨德山的统治,杨德山也有信心把那些反抗全部镇压下去。
毕竟苏丹人连步枪都没有,大刀长矛是苏丹人的主要武器,而杨德山的军队已经装备了坦克,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当量级的。
“呵呵,您最好还是谨慎一点。”艾布·拜克尔不赞成杨德山的决定,不过还是有身为人臣的本分。
“不用担心,所有的问题都不用担心,如果有一个人反抗,那么我只会抓一个人,但如果是有一百个人反抗,那么我会惩罚所有应该负有责任的人。”杨德山果断,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
站在二十一世纪的立场上看这句话可能充满了恶意,但在二十世纪初的世界上,这种做法是普遍常态。当初西方人进入非洲、亚洲时就是这么做的,后来德国的那个小胡子上台对于犹太人做得更彻底,甚至在东方,某个光头也是一样。
当然了,现在估计德国的那位小胡子已经没有了上台的机会,就算是有,也是威廉三世推出来的傀儡。而东方的那位光头——
好吧,他已经快完蛋了,张雨亭现在已经开始造势,只要张雨亭成功上台,南方军政府肯定顶不住北洋政府的攻势,最起码就秦致远所知道的,之所以民国的内战打到现在,和张雨亭、秦云鹏这些将军们的出工不出力有很大关系。
华人社会的关系是很复杂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些典故几乎人人都知道,张雨亭和秦云鹏他们也不例外。只有乱世才能显示军人的价值,如果是和平年代,那就是许卜五这样的文官的天下,武官统统要靠边站,成为人厌鬼憎的存在。
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为了能继续保有手中的权利,张雨亭和秦云鹏他们有足够的理由让南方军政府继续存在。
不过这个“存在”也是象征性的意味比较重,张雨亭和秦云鹏他们也不敢太过分,要把南方军政府打到奄奄一息,再加一把劲就能彻底打死的程度,这样才方便后续操作。
八月初,英国人允诺的第一批援助物资运抵开罗,随着商品供应的逐渐丰富,开罗物价趋于稳定,人心也开始稳定下来。
就和艾布·拜克尔说的一样,杨德山宣布把“埃及和苏丹国王”改成“埃及国王”之后,在苏丹境内立即引起渲染大波,民族意识比较强烈的一部分苏丹人公然反对杨德山的政策。
杨德山的反应快,在反抗苗头刚刚出现的第一时刻,杨德山就派遣部队进入苏丹,准备武力平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