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 官人很忙 > 历史上的“武周”

历史上的“武周”

千千小说网 www.qqxiaoshuo.cc,最快更新官人很忙 !

    武周(690年-705年),是武则天建立的王朝。唐载初元年(690年)九月九日,武则天废黜唐睿宗李旦称帝,袭用周朝国号,改国号为周,定都神都(洛阳),改元天授,史称武周。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获普遍承认的女皇帝,前后掌权40多年。武则天是该朝代唯一的皇帝。武周仍然袭用唐制,武则天既是两个唐朝皇帝的生母,又在死前被迫恢复唐朝,故历史上一般不把武周视为单独的朝代,惯例上把武周计入唐朝,武周时代计入唐朝统治年数。

    简介

    武周(690年-705年),是武则天建立的王朝,史称武周。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获普遍承认的女皇帝,前后掌权40多年。武则天是该朝代唯一的皇帝。

    武周仍然袭用唐制,武则天既是两个唐朝皇帝的生母,死前又恢复唐朝,故此历史上一般不把武周视为单独的朝代,惯例上把武周计入唐朝帝系,武周时期计入唐朝统治年数弘道元年(683),高宗病逝,太子李显即位,是为中宗,“尊武后为皇太后,政事咸取决焉”。次年九月,太后废黜中宗为庐陵王,立中宗弟豫王李旦为帝,是为睿宗,改嗣圣元年为光宅元年,由太后临朝改制。天授元年(690)九月,太后宣布革命,改唐为周,自称圣神皇帝,降唐帝为皇嗣,追尊武氏祖先为帝,立太庙于神都洛阳,改置社稷,改载初元年为天授元年,后来又先后改元长寿、延载、天册万岁、万岁通天、万岁登封、神功、圣历、久视、大足、长安,在位凡十五年。如果从立为皇后之日与高宗共同执政时算起,至神龙元年(705)中宗复位时为止,武则天前后执政达五十余年之久。她是中国历史上正式称帝的唯一女皇帝。

    武则天出身勋贵家庭,对于历代兴亡及政治得失颇有了解;又侍奉唐太宗多年,“贞观之治”对她有深刻的影响,所以她在执政的五十年间不少政策措施基本上是沿着“贞观之治”的道路继续前进的,但有她自己的特色。

    武则天一生中也存在着不少的缺点和错误。晚年时期,她逐渐走向奢侈腐化,大修宫殿、佛寺,“日役万人,采木江岭,数年之间所费以亿万计,府藏为之耗竭”;“所在公私田宅,多为僧有”;又修建歌功颂德的“天枢”:“天枢成,高一百五尺,径十二尺,八面,各径五尺。下为铁山,周百七十尺,以铜为蟠龙麒麟绕之;上为腾云承露盘,径三丈,四龙人立捧火珠,高一丈...太后自书其榜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她宠信张易之、张昌宗、武三思等小人,朝廷政治也逐渐**下去。在镇压反对势力的过程中,信用一些贪赃枉法的酷吏,大肆罗织株连,滥杀了一些无辜臣民。

    神龙元年(705)正月,武则天病危,宰相张柬之、崔玄等联络文武官员多人率领禁军入宫,逼迫武则天退位,拥戴中宗复位,复国号为唐,上太后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徙居上阳宫。这年十一月,太后病逝,终年八十二岁,与高宗合葬乾陵,谥曰则天大圣皇后,玄宗开元四年,追号“则天皇后”,后代沿用了这一称号。武则天除治理政事外,还爱好、书法。《旧唐书》称其“著有文集一百二十卷,藏于秘阁”。宋人《宣和书谱》称:“武后本喜作字,初得晋王导十世孙王方庆者家藏祖父二十八人书迹,摹拓把玩,自此笔力益进,其行骎骎稍能,有丈夫胜气。”传世书迹有《荐福寺题额》、《崇福寺题额》、《周升仙太子碑》等。《宣和书谱》又称宋时御府藏有武后《夜宴诗》。可惜这些墨迹大都散失了。

    政治

    善言纳谏

    善于纳谏,是封建统治经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则天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在建言十二事中,“广言路”、“杜谗口”,也占了重要地位。垂拱二年(686)三月,“太后命铸铜为匦。其东曰:‘延恩’,献赋颂、求仕进者投之;南曰:‘招谏’,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曰:‘伸冤’,有冤抑者投之;北曰:‘通玄’,言天象灾变及军机密计者投之”。铜匦设在朝堂上,鼓励群臣上书言事。

    武则天虽然政令严明,刑罚严峻,“当其忍断,虽甚爱,不少隐也”。但是她对于直言敢谏的臣民却十分敬重,尽量采纳他们的建议,即使言语有所冒犯,也能加以宽容,免予追究。兹举数例以明之:“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资治通鉴》卷二○三,高宗弘道元年。

    好面引廷争,太后每曲意从之。”长安元年(701)三月,“大雪,苏味道以为瑞,帅百官入贺。殿中侍御史王求礼止之曰:‘三月雪为瑞雪,腊月雷为瑞雷乎?’味道不从。既入,求礼独不贺,进言曰:‘今阳和布气,草木发荣,而寒雪为灾,岂得诬以为瑞!贺者皆谄谀之士也。’太后为之罢朝。”长安元年,武邑(今属河北)人苏安恒上疏劝说太后“何不禅位东宫?”并将武氏诸王“黜为公侯”。“疏奏,太后召见,赐食,慰谕而遣之”。长安二年五月,“苏安恒复上书曰:‘臣闻天下者,神尧、文武之天下也。陛下虽居正统,实因唐氏旧居。当今太子追回,年德俱盛,陛下贪其宝位而忘母子深恩,将何圣颜以见唐家宗庙,将何诰命以谒大帝之陵?臣以为天心人事,还归李家。陛下虽安天位,殊不知物极则反,器满必倾。臣何惜一朝之命而不安万乘之国哉!’太后亦不之罪。”“太后又多选美少年为奉宸(府)内供奉,右补阙朱敬则谏曰:‘陛下内宠有(张)易之、(张)昌宗足矣。臣闻右监门卫长史侯祥等,明自媒炫,丑慢不耻,求为奉宸内供奉,无礼无仪,溢于朝听。臣职在谏诤,不敢不奏。’太后劳之曰:‘非卿直言,朕不知此’。赐彩百段。”长安二年十一月,“监察御史魏靖上疏,以为‘陛下既知来俊臣之奸,处以极法,乞详覆俊臣等所推大狱,伸其枉滥’。太后乃命监察御史苏颋按覆俊臣旧狱,由是雪免者甚众。”长寿元年(692)一月,“太后引见存抚使所举人,无问贤愚,悉加擢用,高者试凤阁舍人、给事中,次试员外郎、侍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郎,试官自此始。时人为之语曰:‘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欋推侍御史,碗脱尚书郎。’有举人沈全交续之曰:‘糊心存抚使,眯目圣神皇。’为御史纪先知所擒,劾其诽谤朝政,请杖之朝堂,然后付法。太后笑曰:‘但使卿等不滥,何恤人言!宜释其罪。’先知大惭。”从以上事例中,可见武则天的勇于纳谏,善于纳谏,比起唐太宗并不逊色。虽然有人在谏诤中直言不讳,触犯她的**,或是劝她退位,或是涉及她的私生活,甚至有人背后议论她的缺点;但她能大度包容,并不降罪,有的还受到奖赏,比如在谏诤中涉及她个人私生活的朱敬则就得到赏赐,后来被提拔到宰相地位。同时她对在镇压反对势力的过程中放纵酷吏滥杀无辜等缺点并不完全回护,平反了不少的冤假错案。在她统治时期,很少有人因为直谏获罪的,因之直言敢谏在朝中蔚然成风,使下情得以上达,这对于改革弊政、促进政治清明起了很大的作用。

    整顿吏治

    武则天承袭贞观年间整顿吏治、严惩贪污的政策,“尝与宰相议及刺史县令”,并派遣“使者以六条察州县”,考核州县官吏是否清正称职。对于贪赃枉法官吏,不论官位高低,一律严惩不贷,如宰相李迥秀“颇受贿赂,监察御史马怀素弹奏之,迥秀贬庐州刺史”;又如宰相苏味道“谒归葬其父,制州县供葬事。味道因之侵毁乡人墓田,役使过度,监察御史萧至忠劾奏之,左迁坊州刺史”。武则天所亲信的酷吏来俊臣“纳贾人金,为御史纪履忠所劾,下狱当死。后忠其上变,得不诛,免为民”。另一亲信酷吏索元礼“以苛猛,复受赇,后厌众望,收下吏,..死狱中”。反之,对于贤才则破格拔擢。武则天对于为官清正、正直不阿的臣僚是非常器重的,对于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士是非常赏识的,一一加以重用。例如:“侍御史张循宪为河东采访使,有疑事不能决,病之,问侍吏曰:‘此有佳客,可与议事者乎?’吏言前平乡尉猗氏张嘉贞有异才,循宪召见,询以事;嘉贞为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因请为奏,皆意所未及。循宪还,见太后,太后善其奏。循宪具言嘉贞所为,且请以己官授之。太后曰:‘朕宁无一官自进贤耶?’因召嘉贞,入见内殿,与语,大悦,拜为监察御史;擢循宪司勋郎中,赏其得人也。”张嘉贞后为玄宗朝有名宰相。

    “天官侍郎安平崔玄,性介直,未尝请谒,执政恶之,改文昌左丞。月余,太后谓玄曰:‘自卿改官以来,闻令史设斋自庆,此欲为奸贪耳;今还卿旧任。’乃复拜天官侍郎。”武后晚年,崔玄被擢升为宰相。

    “时,契丹入寇,军书填委,夏官郎中硖石姚元崇剖析如流,皆有条理,太后奇之,擢为夏官侍郎。”姚元崇后为玄宗朝有名宰相。

    “太后命宰相各举堪为员外郎者,韦嗣立荐广武(今甘肃永登东南)令岑羲曰:‘但恨其伯父长倩为累。’太后曰:‘苟或有才,此何所累!’遂拜天官员外郎。”岑羲在睿宗时官至宰相。

    知人善任

    由于武则天能够注意整顿吏治,赏罚严明,赏其当赏,罚所当罚,明察善断,有知人之明,因而能从广泛搜罗人才中拔擢贤才以为己用,正如《资治通鉴》所评说:“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第四,镇压反对势力,打击旧门阀士族,扶植庶族地主出身官僚,发展科举制。

    改革科举

    唐朝初年,汉魏以来兴起的士族门阀制度逐渐由盛而衰。以王、谢为首的东晋南朝门阀士族已经销声匿迹,只有以北方的崔、卢、李、郑为首的山东士族,以北周时代八柱国家为首的关陇士族,还保有一定的势力和社会地位。由于隋、唐皇室出自关陇集团,关陇士族依然保持较多的特权和较高的官位。唐太宗修《氏族志》,根据士族衰落庶族兴起的新形势,以官位品秩尊卑定门第高低,主要是打击山东士族,把出身庶族而品秩较高的功臣升为高级士族。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彠就是如此,唐高宗在立武则天为皇后的诏令中就强调“武氏门著勋庸,地华缨黻”。然而这些由皇朝钦赐的新士族却得不到旧士族的承认。在他们的心目中,这些新士族还是门第卑贱的庶族。当唐高宗决定废黜王皇后、立武昭仪为后时,顾命大臣关陇士族代表人物长孙无忌同山东士族官僚褚遂良极力反对。主要理由之一是王皇后出自“名家”,“必欲易皇后,伏请妙选天下令族,何必武氏?”徐敬业的起兵檄文中也有所谓:“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就是沿袭这种说法。武后对这些旧门阀士族十分痛恨,册立不久,立即诛杀贬逐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来济等。高宗死后,武后废黜其子中宗为庐陵王,宠信武氏诸王,引起“唐宗室人人自危,众心愤惋”。光宅元年(684),徐敬业等起兵扬州,以“匡复庐陵王”为辞攻下扬州各州郡。

    镇压了徐敬业的反对势力之后,武则天就继续把打击方向直指唐室诸王。“疑天下人多图己,又自以久专国事,且内行不正,知宗室、大臣怨望,心不服,欲大诛杀以威之”垂拱四年(688),唐宗室诸王听说太后图谋杀尽诸王,密谋起兵,约定同时发动,不料事机泄漏,越王李贞在豫州、琅邪王李冲在博州提前起兵,其他诸王因未响应,不久就失败了。武则天任用酷吏索元礼、来俊臣、周兴等用密告、罗织方式对反对势力大肆镇压,“先诛唐宗室贵戚数百人,次及大臣数百家,其刺史、郎将以下,不可胜数”。从此,显要地位的关陇士族受到沉重打击而失势了。

    武则天同时还通过各种途径扶植庶族地主官僚,从庶族地主中搜罗更多的人才,扩大其统治基础。一是由朝廷派遣存抚使到全国各地搜罗人才,送到京城,由皇帝亲自考试,这就是制举、策问,如《大唐新语》所载:“则天初革命,大搜遗逸四方之士,应制者向万人,则天御雄阳城南门,亲自临试。”成绩优异者,不拘资格,破格录用,任以要职。二是下令“内外文武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自举”,准许官吏、百姓自己推荐自己,以免荐举有所遗漏。三是进一步发展以乡贡(贡举)即由州县保举为主的科举制度,不仅科目增多了,录取人数也大为增加,平均每年录取人数,比起贞观年间增加一倍以上;而且还首创殿试制度,如天授元年(690)二月,“太后策贡士于洛城殿,贡士殿试自此始”;另外,长安二年(702),还“初设武举”,

    扩大了选官范围。武则天选官范围广泛,不免有滥竽充数;但确实选拔了不少贤才,如《新唐书》卷七六《则天皇后传》所说:“太后不惜爵位,以笼络四方豪杰自为助,虽妄男子,言有所合,辄不次官之;至不称职,寻亦废诛不少纵,务取实材真贤。”这些贤才不仅是当时加强武则天统治的重要支柱,其中有些人还是后来辅佐玄宗“开元之治”的名臣贤相。陆贽说:“(太后)课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旋黜,才能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助。”此外,武则天在同高宗共同执政时还下诏修订《氏族志》,更名为《姓氏录》,更加明确规定“皇朝得五品者皆升士流”,进一步打击了旧门阀士族,提高了庶族官僚的地位,因而中唐以后出现“冠冕皂隶,混为一谈”的情况;特别是自安史之乱以来,有不少平民出身的士卒因军功得授五品官以上官秩,上升为士族,于是从前士庶之间严格界限便逐渐消失,凡是姓郑的都自称荥阳郑氏,姓李的都自称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无从辨别其为旧士族还是新士族了。

    经济

    武则天号称天后时,建言十二事,作为施政纲领:“一、劝农桑,薄赋徭;二、给复三辅地;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禁浮巧;五、省功费力役;六、广言路;七、杜谗口;八、王公以降皆习《老子》;九、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十、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十二、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其中前五条都是关于提倡农业、减免赋役、与民休息的内容,把它放在施政纲领中的首要地位,由高宗下诏加以施行。为贯彻诏命,规定对地方官吏的考核,以农业生产是否发展作为重要标准,如果州县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开辟,家有余粮”者则予以奖赏;反之,如“为政苛滥,户口流移”者则加以惩罚。为了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还延揽著名农学家们编写农书《兆人本业记》颁行全国,作为务农的依据。

    武则天在贞观年间国势强盛的基础上,能够继续推行前朝促进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发展的政策。如采纳陈子昂的建议,在河西地区的各州县以及西域地区大兴屯田,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巩固;并派遣裴行俭、王孝杰等率兵打退了吐蕃贵族对河西地区和西域地区的侵扰,恢复了安西四镇(于阗、龟兹、焉耆、疏勒),使贯通中西的丝绸之路得以畅通无阻,促进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同时还打退突厥余部和契丹贵族对北方地区的侵扰,保障中原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东北边境的安定,使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以上各项政策措施的推行,促进了唐朝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在武则天执政时期,虽然爆发过徐敬业和宗室诸王发动的叛乱;但是吏治清明,政局稳定,使广大农民得以休养生息,因而社会生产有发展,垦田和户口数字大幅度的增长。以户口增殖为例,唐高祖武德年间,经过隋末唐初长期混战之后,全国户口仅有二百余万户,贞观初年增至三百万左右,高宗永徽三年(652)又增至三百八十万户,至中宗神龙元年(705),全国人口上升至六百一十五万户,口三千七百一十四万,五十年间增长了二百余万户之多。可见武则天执政时期唐朝国势仍在持续上升,是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之治”。她是把唐朝国势推向极盛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人物。新旧《唐书》把武则天称帝视为“僭位”;但也不得不承认“僭于上而治于下”,“泛延谠议,时礼正人”,无法否认武则天的治绩。

    文化

    《罗织经》

    据《新唐书》与《资治通鉴》的记载,来俊臣生前曾经与人合作,共同撰写过一部《罗织经》,这是一部专门讲罗织罪名、角谋斗智、构人以罪、兼且整人治人的“愤书”。传说武则天看后也很感叹,她说:“如此心机,朕亦未必过也!”

    台湾学者柏杨注疏《资治通鉴》,对此书作过这样的评价:“武周王朝,在历史上出现短短十六年,对人类文化最大的贡献,就是一部《罗织经》。”

    不过可惜的是,这部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本由愤青“自主撰写”的重要经典,发现挖掘得太晚,至今已佚千年。据说前几年曾有人拼凑出一本《罗织经》,似乎非真。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如能早些刊行于世,说不定会改变中国社会的现状,那也很有可能。

    来俊臣生当盛唐,此人不似陈亮与严蕊,因为他“无才无学”,也不似汲黯有汉武帝这个阔学生,按说他应该没有什么可以“愤懑”的,但是很奇怪,他遇到了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的大时代、大机遇。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奉行孔孟之道的人治社会,官场上历来是“下附上,以成志;上恃下,以成名。”

    身为下等人,要想挤进仕途,谋取官位,获得权力,必须取悦上司,得到上司的赏识提携,否则也是徒有其志。用眼下时髦的话说:首先你本人得行——还得有人说你行——说你行的人还得行——还得行的人对你行不行很关键:“他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重要事件

    67岁,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废睿宗,正式称帝。自号“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

    69岁,长寿元年(692年),武则天派王孝杰帅军收复安西四镇,在龟兹国恢复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并遣军常驻,从而结束了唐蕃在西域反复争夺的局面。

    72岁,天册万岁元年(695年)十月,突厥默啜可汗遣使请降。武则天册授他为左卫大将军、归国公。

    73岁,天册万岁二年(696年)十二月,武则天封禅嵩山。

    74岁,万岁通天二年(697年),杀来俊臣,结束了酷吏政治。

    75岁,圣历元年(698年)三月,复立被废的庐陵王李显为太子。

    79岁,长安二年(702年),于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置北庭都护府,取代金山都护府,统辖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仍隶属于安西都护府。

    82岁,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杀死二张兄弟,逼迫武则天退位,武则天被迫将皇位让给儿子中宗李显,复唐国号。同年十月病逝于上阳宫,留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与高宗合葬于乾陵,共在位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