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第332章 赵高的恐惧

第332章 赵高的恐惧

千千小说网 www.qqxiaoshuo.cc,最快更新大秦帝国风云录 !

    第332章赵高的恐惧

    王翦、司马锌、公孙豹等几位老将军先后来信,一致认为咸阳宫要对宝鼎不利,恳请他务必拖延进京时间,千万不要盲目自信,更不要自以为是,无论如何不要进京,以免深陷樊笼,重蹈武安君和他父亲公子弘的覆辙。

    公孙豹在书信中告诉宝鼎,新年过后,他将离京赶赴北疆。这等于明确暗示宝鼎,老秦人为阻止宝鼎入京,已经开始着手谋划了。

    王翦则在信中讲述了中山战场的一系列困难,这也是暗示宝鼎,中山战局将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就是为了阻止宝鼎入京。

    隗藏、王昕、公子庄等中原各郡太守也书告宝鼎,向他禀报了中原局势,其中屡次提到齐国不断增兵薛郡一事。这也是一种明显的暗示。中原主力已经由杨端和和章邯带到中山战场,如今戍守中原的就是各郡地方军。蒙武虽然坐镇中原,为中原大军统率,但无论是常备军主力还是各郡地方军,实际上都控制在老秦人和楚系手中。这些人为了阻止宝鼎入京,极有可能主动攻击齐军,继而把中原局势推向危险边缘。

    宝鼎看完一封信,就叫赵高烧毁一封信。这一天赵高实在忍不住了,小心翼翼地问道,“武烈侯,太傅府基本组建完毕,接下来,我们是不是收拾行装?”

    “你想回京?”宝鼎笑着问道。

    赵高迟疑不语,不敢乱说话。

    “你看我可以回京吗?”宝鼎又问。

    “以我看,武烈侯如果回京,暂时倒不会有什么危险。”赵高忐忑说道,“统一大势已不可阻挡,或许再过几年大秦就能统一中土,所以这段时间咸阳政局肯定会动荡不安,尤其是国策的变革,更是势在必行。大王现在非常需要武烈侯,更要倚重武烈侯推动国策变革,否则也不会重建‘太傅’,并将其授予武烈侯,委以王国兴亡之重任。”

    宝鼎微笑点头,仔细聆听。

    赵高胆气略壮,继续说道,“武烈侯在咸阳是否有危险,决定于朝堂各方对国策变革的妥协,假如咸阳宫控制不了国策变革的方向,武烈侯恐怕就有生命危险。咸阳宫请武烈侯回京,意图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控制政局发展的主动权。”

    “武烈侯回京,主动权易手,政局随即被咸阳宫所操控,这是其他各方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所以武烈侯回京的阻碍很大。”赵高说到这里叹了一口气,“武烈侯,大王默许你救回公子成蛟,并默许你把他安置在蓼园,其中的警告之意不言而喻。今日,武烈侯如果一步走错,极有可能重蹈当年公子成蛟之覆辙。”

    宝鼎连连点头,脸露沉重之色。

    “当年的屯留兵变就是一个阴谋,实际上就是楚系和关东人联手打倒了夏太后的势力,并乘机重创了支持夏太后的宗室和老秦人。”赵高苦笑,微微摇头,“当年长安君年少,恐怕在他逃到邯郸的时候,对屯留兵变背后所隐藏的阴谋还是知之甚少。如今真相大白,此事对武烈侯来说可是一个严重警告。”

    宝鼎望向赵高,问道,“你想告诉我什么?”

    赵高踌躇片刻,暗自咬牙,断然说道,“我担心这是咸阳宫故意设下的一个陷阱,看上去是对你不利,但其实却是诱使老秦人和楚系联手阻止你返京,然后就有第二个屯留兵变了,而你则是第二个长安君公子成蛟。”

    宝鼎笑了起来,“计将何出?”

    “回京。”赵高坚决地说道,“回京就能破开此局。咸阳宫故布陷阱,而老秦人和楚系却将计就计,借着阻止你进京的名义,暗中把你逼上谋反篡位之路,逼得你和大王兄弟相残,以便他们渔翁得利。咸阳宫不值得信任,老秦人和楚系也不值得武烈侯为他们冲锋陷阵,但大王终归是你的王兄,不到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不会杀你,相反,他会借助包括你在内宗室力量,向对手展开凌厉反击。”

    宝鼎脸色微变。

    赵高对宝鼎的国策变革方案非常清楚,虽然赵高支持国策变革,但以他对大秦律法的理解和多年的实践经验,他认为实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且即便实现了,也是后患无穷。

    在赵高眼里,目前大秦的律法堪称完美。现今的国策经过一百多年的实践和完善,最终把大秦推向了中土霸主的位置,如今更是即将完成统一大业。种种事实证明,这一套国策是成熟的,也是适合社会发展的,完全可以治理统一后的中土。像宝鼎这种借着统一后所面临的诸多困难而进行的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变革并不一定正确,或许就是错误的,所以赵高虽然一直没有对宝鼎的国策变革方案提出反对意见,但此刻他劝谏宝鼎马上回京,与秦王政兄弟携手,等于把他的这一想法暴露了。

    咸阳宫要杀宝鼎,老秦人和楚系却想利用宝鼎“反扑”咸阳宫,当秦王政和宝鼎两败俱伤之际,也就是咸阳宫和老秦人、楚系妥协之刻,不过这一次妥协对他们就有利了,毕竟咸阳宫连遭打击,关东人更是死伤惨重,秦王政实力大损,不妥协也得妥协了。

    从当前局势来看,形势明显对宝鼎不利。赵高在万般无奈之下,献出这么一个“明哲保身”之策,不禁让宝鼎暗自叹息。此策说得好听一些叫“明哲保身”,说得难听一些就叫“投降”,向秦王政投降。如此宝鼎可保权势,而赵高也不会有生死族灭之祸。

    宝鼎很失望,但他可以理解赵高心里的恐惧。宝鼎完了,赵氏也就完了,而赵高显然不想失去眼前的一切,这也是人之常情。

    宝鼎脸上的笑容没有变,他想了一下,对赵高说道,“你这个办法的确有可取之处。我回到咸阳,有老秦人和楚系在外面的支援,咸阳宫暂时还不敢对我下手,最多也就是限制我的权力,阻碍我推行国策的变革,但你想过没有,一旦统一大业完成了,结果是什么?”

    “治理一个诸侯国和驾驭一个中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国策肯定要改。”赵高看到宝鼎没有生气,心里的不安有所缓解,于是给宝鼎分析了一下国策变革的走向。

    宝鼎发现,赵高的确是大秦官僚体系培养出来的精通大秦律法、深谙大秦律法精髓的官员,他的很多想法和秦王政,还有那些法家大臣们的治国理念非常近似,其核心正是大秦自商鞅变法以来执行了一百多年的基础国策,那就是中央集权制。君王和中央要集权,就必然要遏制和打击豪门贵族士卿和地方势力,剥夺这些人享有的权力和财富,从而铲除封建制和世卿世禄制所带来的一切弊端,比如战乱、分裂和贵族把持朝政所带来的国力损耗。

    其实说到底,中央集权制最大的阻碍就是豪门贵族,但从历史上看,无论是四百年的大汉帝国,还是其后四百余年的两晋南北朝,因为豪门贵族控制了文化和学术,所以这些朝代的政治始终是世家门阀政治,也就是说,明明知道中央集权制的核心就是要铲除豪门贵族对政治的控制,但因为生产力、经济基础和文化学术等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中央集权制始终达不到理想的要求。直到八百年后的隋唐,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文化学术的传播更为广泛,科举制度才得以盛行,由此才进入了高度中央集权制的时代。

    宝鼎曾想过以提高农耕水平和推进冶炼造纸等科技的发展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但生产力的提高是建立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上,仅靠部分科技水平的提高事实上根本无法推动整个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他不得不面对现实,老老实实从国策上进行改变。

    如此一来,他就需要豪门贵族,把帝国政治逐渐引向中央集权制下的豪门贵族政治,世家门阀政治。在他看来,他若想拯救帝国,就必须按照历史的发展规律走,什么样的生产力决定什么样的生产关系。这个发展规律就是“天道”,非人力可以改变。

    秦王政和法家大臣们凭借着大秦一百多年来的法治实践,认为中央集权制是正确的唯一的治国之策,而他们之所以失败,就是忽略了发展规律。这一政策即便在大秦过去的一百多年的发展时间里,也是贵族政治。从诸侯国到帝国,这一国策不但没有维持,反而发展为高度中央集权,这显然违背了发展规律,最终导致了帝国的毁灭。

    这种分析和推衍,宝鼎最近在蓼园反复讲述。豪门贵族听进去了,而寒门贵族都没有听进去。寒门贵族都是因为“法治”而拥有了现在的一切,包括大秦的统一大业,所以他们理所当然认为现行国策是正确的,他们当然会坚持现行国策,只有坚持现行国策,他们才能在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中获得更多,才能实现他们理想中的高度中央集权制。

    孰不知,欲速则不达。寒门贵族毕竟是新兴势力,虽然它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它的力量还是过于薄弱,它诞生和发展的基础更为不堪一击,与世代传承的豪门贵族相比,他们难以抗衡,所以,妥协和合作才能双赢,才能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

    其后八百余年的历史和王朝更替都活生生的证明了这一点。然而,这八百年的历史宝鼎知道,这个时代的君王和寒门贵族却不知道,他们从现实和实践出发,坚持自己的理想,坚持走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而这其中,就包括了实际上可以归结到寒门之中的赵高。

    所以说,寒门贵族和豪门贵族之争无处不在,就算在蓼园,在宝鼎的手下,这两者之间的斗争也是非常激烈。

    面对宝鼎的质询,赵高给出的答案是,假如宝鼎从此返回咸阳,与秦王政携手合作,那么统一之后,豪门贵族不会衰落,在中央集权制之下,将会维持现有的权力构架,君王和豪门贵族、寒门贵族鼎立于朝堂。

    宝鼎问了一句,“中央集权,君权至上,大王一言九鼎,到了那一刻,豪门贵族还能立足于朝堂吗?”

    赵高沉默不语。大秦目前还不是真正的“中央集权制”,豪门贵族虽然经历了昭襄王和秦王政的连续打击,但豪门贵族的底蕴太过深厚,他们掌握着文化和学术,在大秦“以吏为师”的官学模式下,他们始终是大秦的官僚士卿,始终控制着朝政。

    宝鼎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高度的中央集权制下,君权至上,那么君主和豪门贵族之间的矛盾会越来越激烈,政治风暴不断,而这种政治风暴将危及到国祚,最终就是玉石俱焚。历史事实就是如此,帝国短短十五年,政治风暴一个接一个,这对帝国的伤害最为致命,但历史学家们有意忽略了,把帝国灭亡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始皇帝的“暴行”,从而蒙蔽了一代代的后人。

    宝鼎现在对这段历史的认识更为深刻,经过了这些年复杂的政治斗争,他也不再幼稚地把帝国灭亡的原因归结为国策错误和“南征北伐”。其实不论是国策错误还是“南征北伐”,其根子还在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上,这是帝国一切矛盾的根源所在。

    把帝国矛盾的根源解决了,或者缓解了,那么政治风暴就会减少,而政局的稳定反映到国策上就是符合各方利益,如此一来,“南征北伐”的过程和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毕竟“南征北伐”不是孤立的战争,其背后深藏的是政治斗争。

    宝鼎说服不了赵高,因为赵高不是穿越而来,他不知道未来的历史,他不知道自己所坚持的理想在目前这个时代不符合发展规律,他的理想必然要失败,而赵高也说服不了宝鼎,宝鼎是穿越而来,知道未来的历史,他的选择虽然经历史证明方向是对的,但能否在这个时代这个时期顺利实现,并且达到理想的结果,他也不知道,他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或许他的理想也会失败。

    “我不能要求你完全相信我的选择。”宝鼎说道,“但从你认识我的那一天开始,你身上就烙刻着蓼园的印迹,我们的利益休戚相关,所以,我的选择就是你的选择,这是没办法的事。”

    赵高郑重点头,他并没有反对宝鼎的意思,不管宝鼎做何选择,他都会无条件地支持,今日之所以献策,只是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给宝鼎提供一个不同的思路。即便宝鼎是错的,但只要宝鼎坚持,他也只能跟着错下去。

    “我只是不希望看到武烈侯始终是个棋子。”赵高叹道,“你如果不回咸阳,那么你这颗棋子失去的不仅仅是主动权,恐怕连身家性命都岌岌可危。”

    宝鼎笑笑,“我们都是棋子,上至大王,下至庶民奴隶,都是棋子,对弈者是中土和天道。中土赢了,中土生存,芸芸众生安享太平,反之,天道赢了,则中土毁灭,生灵涂炭。我这颗棋子所要做的,就是帮助中土赢下这盘棋。”

    赵高略显惊色,这句话让他意识到,宝鼎始终站在巅峰俯瞰这个时代,或许,他的选择没有错误,毕竟在结果没有出来之前,谁也不敢保证自己的选择就是对的。

    =

    新年转瞬即逝。

    从河北传来消息,中山大战在呼沱水一线陷入僵局。赵军在赵葱和司马尚的指挥下,据垒死守,双方战斗激烈,而秦军寸步未进。

    从代北传来消息,匈奴人乘着秦军主力在河北大战之际,猛攻雁门。北疆军兵力不足,代北人心惶惶,局势异常紧张。

    秦王政愤怒了。假如中山战场继续僵持下去,对代北极其不利,而中原形势也会随之变化。楚国稳定了政局后,极有可能与齐国合纵,联手攻打中原。

    上将军王翦和公子扶苏一次次上书呈述中山战场的不利情况。此次秦军面对的是赵燕两国合纵军,而匈奴人显然与他们结盟,否则匈奴人的左贤王不会带着所有左方王大军猛攻雁门。另外,河北各郡还没有摆脱大饥荒的威胁,其局面也是极为严峻,这也导致秦军不敢倾尽全力攻打中山。

    为此,上将军王翦和公子扶苏恳请咸阳,马上从京畿、东南两地调集援军进入中山战场,以便秦军迅速夺取中山,转战代北。

    秦王政绝不会把京畿军队调出关中。关中一旦空虚,京畿军队被老秦人所控制,那咸阳就危险了。尤其在目前这种政局下,秦王政不敢有丝毫侥幸。

    咸阳宫气氛紧张,内廷也是争执不休。代北重要,河北更重要,而中原更是不能有丝毫闪失。秦军同时在三个战场陷入困境,这是运气不好,还是对手故意布局?京畿军队不能外调,那只有调东南军队,但东南军队是护卫中原和江南两地的重要力量,东南军队一旦北调,影响的不仅是中原局势,江南局势也会随之变化。

    疆域大了,战场多了,局面复杂了,牵一发而动全身,咸阳宫心力交瘁,有些应付不过来了。

    在中枢议事上,驷车庶长公子豹提议,马上请太傅、武烈侯公子宝鼎火速赶赴河北,由其全权负责中山和代北两个战场。

    这一提议当即得到了两位丞相隗状和王绾、国相?公和众多上卿大臣的赞同。

    这时候不用公子宝鼎,何时用?

    =

    =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