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qqxiaoshuo.cc,最快更新山沟皇帝 !
宣平十九年,不仅仅是对于帝国而言,乃至对于全球而言,都注定不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
这一年,大唐礼部下属的朝报司,成为了最为繁忙的部门,每天都是愁着该如何从众多的大新闻里选出来适合的放在前面的几个版面上,毕竟什么新闻该上什么版面,那都是重大的问题,代表着官方的直接表态,是不能乱发的。
而造成宣平十九年里,同时爆发出来了众多大事件,其引子固然是火车和轮船的大规模应用等等,但这些只是一个引子而已,真要归根到底的话,宣平十九年所出现的变化,是帝国持续了将近二十年的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科技等全方面改革发展后的一个爆发!
这种巨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当大唐崛起,并进行诸多改革以后,就必然会出现这种事情!
现在,只是让人们看到了而已!
在前些年,人们兴许也能够感受到华夏大地的变化,但是整体感觉却是不怎么明显的,对于绝大部分帝国子民而言,其实大唐治下的华夏,和传统的封建王朝治下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绝大部分人都是农民,他们依旧种田,交税,服役,并且除了极少数人外,大部分人依旧不会走出他们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去外面看一看世界的变化。
真正能够感受到华夏大地巨变的,还是生活在城市里,尤其是工商业发达地区的城市,比如说上海。
在上海工作生活的人们,应该是最能够感受到这种社会的巨大变迁了,无数的荒地变成了工厂,从全国各地蜂拥而来的人们,以及汇成了上海这个奇特的现代化城市。
而在宣平十九年,哪怕是普通人也是能够感受到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们的感受兴许不会太过全面,但是多少都会感受到,比如说水利大建设进入到今年,很多地方上的水利设施已经是建设完毕。
这些水利设施,并不是都是洪泽湖防洪大堤,长江,黄河大堤这些超级工程,其实更多的还是乡间的小型水利设施,以浇灌农田为主。
历尽数年的建设,大部分地方已经是完成了上头交代的任务,把辖区内的基础水利设施搞了一遍,兴许有些地方只是流于形式,有些地方做的并不够完善,但是总体而言,这一场波及全国的水利大建设,还是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其中最明显的证明就是,在宣平十九年里,全国范围内,其实也算不上什么风调雨顺,很多地方的佳降雨量不足,而有些地方则是出现了大暴雨,帝国那么大,总会有一些地方出现或多或少的天气反常的。
但是,这些气候上的变化,并没有太过影响帝国的粮食产量。
根据农部方面的报告,宣平十九年里,全国范围内并没有什么地方出现粮食绝产等大灾害,同时因为水利设施的普及,让很多下等田变成了中等田,中等田变成了上等田,如此也是使得粮食产量进一步增加。
宣平十九年,税部统计的‘农业税’征收情况,将会比去年增加百分之五左右。
可别小看这百分之五,要知道,帝国的农业税基本都是固定征收的,既然有增加,那就代表着开发了更多的耕地,或者是普通的下等田变成了上等田。
农业税因为并不是按照粮食产量的比例来征收,而是按照田亩的数量来征收,所以这还无法真实的反应粮食产量的变化。
但是大唐粮食总公司所反馈上来的消息却是足以反应帝国的粮食产量变化了。
宣平十九年秋收的时候,大唐粮食总公司下属的多个省份的分公司都是紧急向总公司求援。
为什么求援?
因为各地的分公司发现,预备用来收购粮食的资金不足了!
大唐粮食总公司,作为大唐帝国里最大的粮商,一直都是坚定执行粮价稳定政策,通过收粮,放粮等措施,用来平衡粮价。
而今年的粮食产量增加的有些多,哪怕是部分粮食分公司已经是意识到了粮食增产出现大丰收,提前准备了巨额资金,但是依旧没有想到粮食会增产到这个地步。
尤其是湖广两省,粮食公司反馈上来的数据显示,湖广地区粮食产量竟然是比去年多出了百分之二十,当地的人口显然是无法消化这么多粮食的,当地的农民们会把多余的粮食拿出去贩卖!
普通的粮商们又不是傻蛋,早就知道粮食大丰收了,那里还肯按照去年的价格收粮啊,甚至都不愿意按照当地粮食公司制定的粮食价格区间的最低计价收粮!
按照他们的预计,这要是收上来了,收多少亏多少!
普通的粮商们不敢收了,那些农民们自然是一窝蜂的把粮食抬到了粮食公司门口,而为了稳定粮价,做到灾年粮食不涨价,丰年粮食不跌价,大唐粮食总公司向来都是坚定的按照自己制定的价格区间进行收粮或者放粮的吗,而且是不设上限的那种。
但是这收的粮食多了,这资金储备也是出现了大问题,最后不得不向总公司求援!
当然了,大唐粮食总公司家大业大,手里头随时都囤积着无数的粮食以及现金,而且大唐粮食总公司其实也是很赚钱。
他们从粮食产区里收购粮食,都是按照比较低的价格区间收的,而运到粮食消费区,往往都是按照粮食价格的较高区间出售的,这个过程里,虽然说运费比较大,利润不算高,但是架不住人家量大啊!
这些年来,大唐粮食总公司每年都赚取不少钱,除了经营过程里缴纳税收外,还额外上交了不少的利润。
所以即便是湖广地区出现丰收年,对当地的分公司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但是在整个大唐粮食总公司里并不算什么,大笔资金调集过去后,继续敞开了收购粮食!
这些收购的粮食,一部分会运往其他地方出售,尤其是缺粮的地区,一部分则是进行精加工,做成各种产品,比如说酿酒就是大唐粮食总公司的一大主要业务。
另外还有一部分则是会收入粮食储备仓库,作为帝国粮食战略储备的一部分。
大唐粮食总公司在全国各地建立的粮食储备仓库那可是多的很,仅仅是在金陵城的战略储备仓库,其内储备的粮食足够让整个金陵城地区的数十万人口吃上足足十年!
粮食增产,足以说明帝国持续了数年的水利建设已经是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当李轩看到来自大唐粮食总公司以及其他部门的相关报告后,他就知道,距离让全国子民吃饱饭这个伟大的战略目标虽然还很远,但是已经是看到了一丝曙光了。
至少,这几年里帝国上下,已经是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饥荒事件!
当然了,仅仅是没有大规模的饥荒事件而已,很多地方的子民依旧是吃不饱饭的。
对于此,李轩很清楚,但是也是很无奈,在没有化肥,没有杂交水稻的年代了,养活超过一亿六千万人口已经是很不容易了,至于想要让这一亿六千万人都每天吃饱饭,说实话,这个难度有些大。
至少以目前的大唐帝国的技术能力是无法达到的。
毕竟让全国子民不出现大规模饿死的情况,和让全国子民天天能吃饱,这里头差距可是天差地别的,哪怕是后世的华夏,那也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才勉强达到吃饱饭这个标准。
更何况,自从帝国统一后,因为没有战乱的影响,人口增长速度遵照着古老的传统,开始逐步加快,这个增长速度甚至比可耕地的开发速度还要快。
而按照户部刚刚完成的人口普查的情况来看,帝国的人口已经是达到了超过一亿六千万。
户部在宣平十五年开始就进行人口普查了,不过受到交通、通讯落后等诸多麻烦,直到宣平十九年才是勉强完成,其数据很多其实也并不是完全准备,相当多的一部分是依靠推测和数学计算得来的,尤其是对边远山区的人口统计,其实是非常困难的。
这一亿六千万人口,几乎所有都是生活在本土地区,而生活在若干海外领的人口加起来不足五十万,而生活在各殖民地的人口,加起来也就十多万而已。
其中拥有最多移民的海外领是琉球府,户籍人口约为二十万,不过这二十万人里,十多万人都是入籍的扶桑女子,真正的常住人口其实没有这么多,顶多也就几万人而已。
扶桑女子通过正规渠道入籍帝国,通常都是在琉球府大隅县入籍,同时这些扶桑女子只是户籍在这里,而生活居住的地方则是在本土。
而且很多人其实已经把户籍迁移到了华夏丈夫所在地或者是在国内的其他地区,这十多万,只是户籍还留在大隅县的扶桑女子而已。
这么多年来,从各个渠道入籍大唐帝国的扶桑女子,总人数应该是超过了三十万人。
这三十万人,几乎都是年轻适龄生育女性,让国内众多的单身狗们大喊帝国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