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qqxiaoshuo.cc,最快更新工业民科 !
林强生一行人上了飞机,东星航空工业公司的计划也请示了中央,他们将向格鲁门引进14战斗机,以及引进美国先进的雷达技术、座舱技术以及航电等技术努力!
中央在同中航技、空军等多部门研究之后,批示同意东航工的计划,并且让已经在美国的两个部门的代表协调他们与国内各航空厂家的工作。
几年前,国内本来是想从西方引进一款先进的战斗机连带生产技术的,可是当时的美国政府只允许向中国出售16/79这种低档货,而且不提供技术和生产线。法国人倒是很热心的向中国推荐他们的幻影2000,而且也同意出售生产线,当时引进此款飞机和生产线的政治阻力并不存在,但由于法国人的要价高昂结果这项计划也不了了之。
格鲁门公司也曾经向国内推荐过14战斗机,但国内的专家对于这款三代机中的最老的一款机型并不是太满意,而且价格高昂又不提供生产线和技术,因此国内对其没什么兴趣。
林强生在前世也看过很多网上的言论,说什么格鲁门在84年表达了出售中国一批改进型14,共24架,换装了110-ge-400发动机,推力增加,性能大幅度提高,油耗降低。在之后的数年里,双方就性能,价格等进行了没完没了的谈判。格鲁门曾邀请中方技术人员访问它的工厂并邀请美国海军飞行员进行飞行展示.当时格鲁门首席执行官还向中方人员赠送了绣着‘红色雄猫‘的t恤。
但据林强生在这个年代的实际了解,今年双方并不存在这个事情的互动,格鲁门或许向中方提过,但那也是原版14,国内没有兴趣。而且这项交易还要美国政府和国会的授权,最重要的是一份taa技术援助授权书。14毕竟是一种超音速重型舰载战斗机,伊朗就靠它抵挡了数倍于己的伊拉克战机,格鲁门很难过这一关。
因为现在通用还没有研发出110-ge-400发动机,14也没换代,格鲁门是否能搞定这项交易由未可知。
几项难关重重的摆在面前,而且对于林强生来说。还要同国内空军协调,如果空军不买的话他也玩不下去。但是,林强生又并不是单单的想为祖国做贡献,引进14他有自己的重要目标要实现!
美国人的制造技术比欧洲和俄国中国先进了不止一点半点,尤其是军工技术,其部件系统的长寿命和绝佳稳定性是任何一个技术发达国家都比不了的。或许日本在某些方面可以比一比,因为美国的战机上用了很多日本制造。
14作为舰载机又特别强调结构强度、部件寿命和重量的完美统一,所以制造工艺更加考究。
林强生期待着通过引进它来了解学习美国的制造思想和体系,这对东星集团的技术进步和体系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如果东星集团能够引进14。研究它学习它,建立这个大项目机制,把许多子系统、部件和材料的生产放在日常的技术进步中,不求十年、八年吃成胖子,而是用二十年决心去作,一步一步实现,在这期间把获得技术和思想用于其他技术和产品的生产当中。最终东星集团一定能够生产出中国版的14,即使晚30多年。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当然生产出来的14不会所有子系统都是30多年前的水平。一点点修改一点点提高。不把仿造14作为一项短期任务,而是把它作为我们的一个样本和奋斗目标,为基础工业提供一个榜样。
到了那时,美**工品质被运用到东星集团的各个产品上,那带来的好处和意义将是无比空前的,并且意义深远受益良多!
当然。林强生也明白这项交易想要达成的艰难程度,成功因素并不在于自己努不努力而是在于美国人答不答应,主动权基本掌握在了对方的手里。
中央也期待着东航工业公司这家合资企业能够带给中国航空工业一些新东西,且重在探索一条技术进步的新路线。
林强生知道,东星航空工业公司不能脱离国内的体系。引进的项目需要一块好田地,没有这块土地东航工业公司也生存不下去。他必须要让空军装备14战斗机,否则就没有可能引进14项目,就没有大幅度提高东星产品技术的可能!
70年代末根据部队80年代中后期武器装备需要,结合世界歼击机发展水平,我国提出歼-8大改的设想,以便在80年代为部队提供能够拦截高空和低空高速入侵目标能力的歼击机,其目的主要是防备苏联部署在远东和中国北方的逆火轰炸机。
而歼-82平台设计却非常顺利,1982-1983完成图纸设计,1984年试飞成功。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军委决定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系统的办法解决歼-82配套系统落后的问题。
军委以及空军都十分青睐歼-82,在于依靠现有中国的技术水平和工艺储备很容易制造此款战斗机,趁机通过引进美国设备改造歼-82,自己再进行仿制,那将很容易形成战斗力,上级认定这是一条可行的路线!
无形中,林强生引进14的计划就和军委及空军的想法撞了车。不能引进生产线,14的保养和维护又是出了名的贵,军委和空军想不想要这款战斗机还是个问题,至于让他们买单林强生就更没有想过了。
在他看来,如果能通过引进美**品管理体系和技术让东星集团的工业基础和思想体系大幅度提高,他就是花十亿美元也是在所不惜的,假如把美**工的品质管理运用到汽车产业和其他的工业生产中去,那未来赢得的市场将无可限量!
此行一共12人,除了他和陈瑶之外全是航空航天有关的研发技术人员,由杨万立总工带队。
如今东星集团已经不像是几年前那样人才资源捉襟见肘了,那时候想要招到人才还得要政府特别批准,求爷爷告奶奶,想要招个大学毕业生都要上门拜访。
改革开放的这四五年来,林强生最明显的感觉就是做事情自由了!
随着知青纷纷回到城市,再加上涌到城里赚钱的人员不断增多,社会的就业形势整体变差。早先市政府就感受到了一些就业压力,拼命而粗暴的往企业里塞人,但随着近年来这种情况有增无减上级部门也感到了力不从心难以为继了,同时企业也人满为患,不但经济效益下降而且也造成了企业经费枯竭,人越多越穷的窘境。
而现在国家经济形势不好也反应到了大学生就业上,不少地区已经出现了大学生工作难不好分配的趋势。大中专毕业生的最大好处就是包分配,上了大学也不好就业,这让很多毕业生沮丧甚至抱怨,但也让很多人转变了思想决定不等不靠自己争取,加上这几年国家经济改革渐渐深入人心,也让很多大中专毕业生开拓了思路有了些与众不同的想法!
现在,社会上大量的民营企业出现,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但民营企业缺乏技术也是困扰企业发展的最大阻碍,于是他们纷纷到研究所到高校聘请专家研究人员为自己研发产品,研究人员们也获得一些报酬。当然,这些交易都是偷偷摸摸的背着公家做的,有风险,但企业主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有远见的企业家还把目光投向了函待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的身上,他们不满足于临时工!
东星集团比民营企业自然更有吸引力,这些年不断的从高校里吸收人才,目前公司管理人员的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的管理层几乎清一色是没有多少文化的自然成长型,尤其是集团中层和工厂基层的管理人员更是自由成长起来土人。而现在一大批有技能有文化的管理人员已经成长起来,很多人曾经是大中专毕业生,他们接触实际工作后成长非常迅速。
原有公司的老人林强生也没有放弃,东星努力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通过聘请国内外专家讲师,一批批员工补充了知识结构赶了上来,这些人也在东星集团的重要岗位上发挥着作用。
而那些脑子不聪明但做事认真负责能很好完成本职工作的职工,东星也依然看重,一次学不会就两次,两次不够就三次。创造学习型的企业就是这样,尊重员工给他们创造机会。在这个世纪之交技术大发展的年代,知识技术换代是非常快的,谁也说不准将来哪个时候就突然开了窍,东星始终秉承着创造无限可能来看待自己的员工!(未完待续。)